劳以启智,赋予孩子生活的智慧

5.劳以启智,赋予孩子生活的智慧

李大钊说:“一切乐境,都可以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古往今来,劳动对人类的贡献有目共睹,人类的进化就是从使用工具开始的。劳动不但促进了人类的全面发展,还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更是成为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的重要性在于开发人们的智慧。从古代原始的“钻木取火”到现在“神舟七号”的航天员遨游太空,从仅为人们遮风挡雨的栖身洞穴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古人的“车马慢”的邮差到现在的“次日达”快递,从古代作为书写载体的有金石、缣帛和竹木简牍到现在的纸质图书和电子书,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的科学种植、养殖……都是人类通过艰辛的劳动创造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发展都是通过劳动改变的,包括科学的进步、现代化的建筑物、高科技产品、互联网等,也是通过人们的脑力劳动和动手实践出来的。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生存在的基础,是人类体格、智慧和道德臻于完美的途径,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世界,人类因劳动而伟大。

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都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而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的幸福、他的欢乐也在于劳动。

我有个朋友通过多年的打拼,在一线城市拥有了热爱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他对我说,让他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跟着父母下田劳作的经历。虽然每次累得汗流浃背,但当他干完一天的农活收工时,回过头看到他劳作的那片庄稼地里,禾苗茁壮成长。被锄掉的杂草会带回家喂家畜,真是一举两得。让他感觉满满的成就感。

在田地里劳作时,为了减轻劳累,他还“发明”了各种劳动方式,比如,让父母分给他一天要干的农活儿,这样他一鼓作气干完活儿后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来休息了。他有时会到旁边的小河里捞鱼、捕鸟、找野果吃,或是在树荫下睡觉。那种干完活后的休息是非常惬意的。

有时他还会跟父母比赛,父母在地的这头劳作,他在地的另一头。等干活累了,他直起身看看弯腰劳作的父母,他就有了动力。

晚上收工时,父亲赶着牛车,他和母亲坐在牛车上。当他回看落日余晖,听着归巢的鸟儿的歌声、父母跟乡亲说笑的声音时,他觉得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

那时他经常把到地里干活的经历记录下来,后来这些日记成为他中学时的作文素材。

下田劳作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使他越发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学毕业后,他参加了工作,面对同事无法容忍的脏活和累活儿,在他看来却是无比的轻松。

他觉得,只要经历过烈日下流着汗水干农活的辛苦,工作中的苦和累就是小菜一碟。

涅克拉索夫说,人生的意志和劳动将创造奇迹般的奇迹。因为在劳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思考来配合双手劳作,既锻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又让我们在吃苦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从而变得更加强大。对于孩子来说,适当地让他参加体力劳动,非常有助于他对生活和学业的重新认识。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有位年轻的妈妈看到女儿不想上学,就用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每到周末,妈妈就带着她在烈日下去捡瓶子和纸箱子,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地不再厌学。

另有一个男孩不爱学习,经常不写作业。爸爸通过带他到工地上搬砖,来让他体会干体力活儿的辛苦。几天后,男孩就改掉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

其实,我更建议孩子把劳动当作快乐的事情去做,而非像现在的一些父母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因为劳动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磨砺孩子的意志,拓展他们的视野。父母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动手能力不能仅停留在学校的手工课上,更要落实在家庭教育中,这就需要父母多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再好的教育,没有实践就是纸上谈兵,只有亲自参加劳动的双手才是“智慧的创造者”。

明朝的李时珍祖上世代行医,他从小目睹医术高超的父亲给人看病。有时碰到家里穷的病人,父亲分文不收。父亲的医德医术深深地影响着少年时代的李时珍,他发誓,长大后像父亲那样致力于治病救人。

李时珍从懂事时起,就跟着父亲到山里采药,协助父亲种植稀有的药材、熬制中药。别看他年纪小,干活却像个小大人,他学着父亲那样培植药材、耐心地熬药。

22岁那年,李时珍开始给人看病。那时候的医生不像现在医院里的医生,是分工合作的。李时珍一个人身兼多职,他负责给各种病人治病,因为病人太多,病症也不同,所以,很多病症通过医书上的方法已经无法解决。李时珍就亲自拜访当时的名医、村夫、渔民、猎人,以及种草药的老农。就这样,他通过倾尽全力地向他人学习,来获取书本上没有的医学知识。为了采集到罕见的药材,他亲自到全国各地遍寻草药加以研究。

李时珍怕新发现的药材贻误病人,每次他都要通过亲口品尝、亲自调制来确定药性和药效。对于比较珍贵的药材,他会采集些种子带回家自己种植。

经过27年的劳动实践,李时珍医好了不计其数的病人,还编写了记载1800多种药物的《本草纲目》,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作用,为了方便人们辨认和运用,还为每种药物配了对应的图片。这部神奇的医学著作,堪称医学宝典,为全世界的从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成为人类伟大的医学财富。

这就是劳动带给人类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人类通过在大自然中的劳动产生的。所以,世上任何不朽的作品和结晶,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甚至于智力的发展、体魄的强健更是与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对“劳动”的概念是抽象的,在内心深处就把“劳动”当作不好的事情看待,认为学习不好将来只能通过体力劳动维持生计。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实际上,劳动不只是到田地里劳作,生活处处皆劳动。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家里收拾家务,洗碗、洗衣服、拖地;孩子在学校里要积极参加打扫卫生、为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不管在什么年代,人类从事的任何一种有益的社会劳动,都是一种进步。因为人们通过求生存谋发展获取物质精神产品的活动中,为了达到高效率,会激发我们的思考,从而逐步探索,不断认识新事物,为社会创造和积累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在劳动中自我完善。所以,父母要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劳动。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自理能力

劳动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孩子将来生存于社会中,离不开劳动。对于孩子来说,越早让孩子接触劳动,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比如,在他两三岁时就教他自己穿衣、刷牙、吃饭、喝水、大小便等。

(2)参加家务劳动,激发孩子的成就感

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能锻炼他的思考力。比如,让他扫地、拖地、洗衣服、擦桌子、洗碗、整理衣物等,当他把乱糟糟、脏兮兮的房间清理成干净整洁温馨的房间时,会让他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还让他体验到动手劳动能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能够培养他的劳动意识,让他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3)收拾自己房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让孩子意识到,他的房间就是一块“良田”,需要他靠双手来改造。比如,让孩子独自整理自己房间的学习用品和玩具、叠被子、叠衣服、收拾书柜和书桌等,每天对自己的物品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归位,这种动手收拾房间的习惯,有助于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学会烹饪美食,让孩子享受劳动的乐趣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饹饼、包饺子、做馒头,或者再学几道工序繁杂的菜。为了增进亲子感情,父母和孩子一起分工来做,教孩子尝试做不同形状的面食,或者陪孩子耐心烧一道美味佳肴,在一家人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既能让孩子爱惜粮食,又能让他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同时还能融洽家庭成员的关系。

(5)简单的种植和养殖,让孩子爱上丰富多彩的生活

春天的时候,让孩子在阳台学种简单的蒜苗、花草,通过和他一起观察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告诉他平时吃的粮食、瓜果蔬菜等,都是人们辛苦劳动的成果。同时,让孩子养殖一些他喜欢的小动物,如小猫、小乌龟、小鸟、小白兔等,让孩子在照顾生命的过程中既能体验生命的美好,又培养了他的责任感。

可以说,简单的种植和养殖,不但能培养孩子做事情的责任感,还让他在劳动的环境中感受愉悦心情,生活也会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