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2.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责任感,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应该是敢于承担责任。”
父母作为孩子的合法监护人,要想把孩子教育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的责任感。
孩子的责任感是从独立做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地让他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要给他犯错误的机会,又要让他承担犯错误的后果等,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来提升他的责任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孩子只有在接受来自家庭中的“国之责任”的教育,才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深受世人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以“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以及廉洁奉公和高风亮节的奉献精神,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早在少年时期,周恩来总理就把报效国家作为崇高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和他幼年时期接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他的生母万冬儿出生在官宦人家。万冬儿自小性格开朗、秀外慧中,为人处世落落大方,深受父亲喜爱。平时他外出办事,就会带上万冬儿。
机智聪慧的万冬儿通过跟着父亲做事,她很快从中悟出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她发现,一个人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小小年纪的她,在周围“女孩不能读书”的议论声中坚持到私塾学习。
因为接受过教育,万冬儿在嫁到已经衰落的周家时就负责周家的大小事宜,成为周家的主心骨。让周恩来总理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在他6岁时,有次外祖父家族中由于财产分配不均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娘家人就把他母亲请去调解。
万冬儿在综合各方的要求和想法后,立刻做出了令每个人都赞成的决策,轻而易举地就把矛盾化解了。
周恩来亲眼看着母亲从容自若地处理棘手的家务问题,不禁为母亲果断干练的行事作风所折服。而母亲的行事作风也令他受益终身。
由于叔父没有孩子,周恩来一出生被过继给叔父。养母陈氏出身于书香家庭,她自小就跟着当秀才的父亲学习传统的诗词文学、戏曲、绘画、小说和京剧。
叔父去世后,陈氏对周恩来视如己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教育周恩来,还给他讲岳飞等人的爱国故事,教他写字、背唐诗宋词等,送他去私塾读书。为此,周恩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一直很感激这位母亲,如果没有她的督促,小时候的我不会受到这么好的教育,我的所有文化基础都是因为她……我的性格中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周恩来10岁时,养母去世,受养母乐观和坚韧性格的影响,他用自己单薄的身躯肩负起照顾家庭和弟妹的责任。
周恩来的乳母蒋江氏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民,他亲热地称她“蒋妈妈”。
勤劳能干的蒋妈妈凭借辛勤的双手,在周家后院种了瓜果菜蔬,供他们食用。在蒋妈妈耐心的传授下,他也学会了种植庄稼。几年的相处,让他们如同亲生母子,蒋妈妈多次带他到自己家里,让他早早地了解到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仍然食不果腹的辛苦生活,也让他体会到底层百姓生活的疾苦。
周恩来用蒋妈妈传授的种植知识带着弟弟们自食其力,把自家后院改成菜园来保障一家人的生活。为此,他在回忆中说道:“我从她(指乳母蒋江氏)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会我大公无私。”
在周恩来总理一生中的关键阶段,三位伟大的母亲给予了他宝贵的成长养分:生母给他灌输的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智慧;养母亲自做他的老师,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乳母蒋妈妈带他亲眼看到了真实的人间疾苦,为他以后走上让亿万穷人当家作主、自力更生的革命道路坚定了信心。这些成长中的养分,是优秀的家庭教育中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
家道中落带来的生活艰辛和作为周家长子的责任感,培养了周恩来总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他以后肩负建设国家和复兴民族的重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教育,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对于一个家族和家庭来说,要兴旺发达,同样离不开教育。因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根基是家庭教育。只有根基打牢,他才能一路前进向更高的天地飞跃。
天之大,却无法让我们忘记那小小的家;世界之大,却难以掩盖在异国他乡拼搏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种思国怀乡的情绪,是因为家庭在孩子童年时提供了生长的温床,给了他们温暖的烙印。
父亲挑着全家人生计重担的双肩,母亲没日没夜操持家务的瘦弱背影;不善言辞的父亲一句:好好学习;母亲略带疲惫的微笑的暖心之语:读书,才有出息……他们干活的情景就像一帧帧刻在头脑里的画面,他们充满关爱的叮咛像春风一样温暖着子女,无论孩子长多么大,无论走到哪里,这些画面和叮咛的话都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们。
正是来自小小的家中父母絮絮叨叨的谆谆教导,才让孩子有了拼搏的动力、足够的底气和勇气,让他们明白刻苦学习既是为了自己和家庭的未来,也是为了在将来尽自己所能报效国家和社会,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们走向未来的指路灯。所以,父母要在孩子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给予正确引领。
(1)培养什么人
孩子在没有成年之前,他们的很多思想行为习惯,都处于懵懵懂懂、黑白不分的阶段,因为认知有限,对外界的事物和人际关系,好奇中带着怀疑,他们爱这个世界却又不知道怎么爱,更不知道自己长大后做什么。
这个时候,父母要根据孩子自身的优点和关注点,让他明白,每个人长大后都要通过做一份职业来谋生和养家。并适当地引导他树立一个他感兴趣又有意义的人生目标,让他知道将来为什么奋斗,父母也就明确了自己应该往哪方面培养孩子。
(2)怎样培养人
当孩子有了奋斗目标,他就明白了学习的意义。父母在指导孩子生活和学习时,要依据孩子的真实情况制订方法来灵活运用,比如,孩子喜欢观察,多带他到动物园、博物馆等地方,以此来培养他观察的兴趣。
(3)为谁培养人
对于“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虽然每个人在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让孩子成龙成凤,应该是天下大部分父母的心愿。父母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也要结合实际。可以针对孩子的特长加以指导,开发孩子的智力,即使他不能成名成家,也要做一个能够自食其力、承担家庭责任的人。
父母一定要记住,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全的人,跟“成才”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