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锻炼,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4.合理锻炼,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的压力无处不在。当父母感觉到打拼生活的巨大压力后,就会不由自主地对孩子严加要求,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学习将来能有一份没有压力的工作,这样才不至于像自己这样辛苦。
俗话说,有压力就有动力。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冲突,从事任何行业都有压力。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真正解决孩子压力的根本,并不是在他的学业上加筹码。而是加强孩子的心灵健康,修炼他强大的心理,来应对学业和今后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孩子从入学开始,会经历来自学习的压力、青春叛逆期到来时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孩子心理和身体都处于发育期,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而不利于成长,严重时还会造成失去生命的悲剧。
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中提到,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选择极端方式逃避压力,并且年龄呈小龄化,这已经成为父母和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在鲜活的生命面前,分数和成绩显得微乎其微。父母挽救孩子的唯一良药,就是帮助孩子如何抵抗压力。
治标先治本,压力不可怕,如何在压力来了之后抗压解压,才是治本。曾经有科学研究显示,体育运动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抵抗压力。让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学业、社交等压力。
近年来,美国杨伯翰大学研究人员对276名高中生进行跟踪调查,包括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情况、抗压能力、社交能力、同理心等。其中,有214人参加体育运动,62人不参加体育运动。
结果表明,与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同龄人相比,参与至少一项体育运动的高中生对抗压力的能力明显要高。而且,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同理心和社交能力也比较强。
调查还发现,随着高中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越多,他们的抗压能力也越强,特别是那些热衷于三四项体育运动的高中生,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更强,远远高于只练习一项体育运动的同龄人。
研究人员认为,在求学阶段的青少年由于心理、生理的变化以及课业压力、社交压力等,会让他们选择一些不良嗜好来缓解心理压力,比如,通过抽烟、喝酒等行为来减少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及时干预,多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他应对当下乃至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由此可见,父母让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学业、社交等压力。
因为青少年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为了取胜,会促使他们不断地想办法去克服,与此同时,他们在与同伴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也教会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气度,让他们能够理解队友、正确看待竞争对手。
从心理学上来说,进行体育运动后,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酞,这两种物质都能刺激人体产生愉悦的感觉,从而导致神经兴奋。所以,孩子经常参加运动,有利于他们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特别是对抑郁症、焦躁症等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此外,运动还能增强人体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2021年7月24日,在日本东京的冬奥会上,21岁的杨倩一战成名。她先是获得了女子10米气步枪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金。之后她又与杨皓然搭档获得射击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冠军。这让杨倩成为东京奥运会上第一个夺得双金的选手。
此次冬奥会上,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杨倩在比赛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她作为中国第一个上场的运动员,其镇静自若的神情、射击时的从容和淡定,充分体现了她强大的心理素质。她能够夺得这块金牌并不是打败了对手,而是她战胜了自己。
让人们惊叹的不只是杨倩的两枚金牌,而是她在比赛时的沉稳冷静、气定神闲。那可是向全球观众直播的奥运会赛场,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但杨倩的态度镇定自若、从容大气。很多人为此称赞她具有超强的抗压能力,还给她取了“大心脏”的外号。
赛后接受采访时,大家才知道,杨倩还是清华学霸,她此次是借着暑假参加比赛的。谈到比赛过程中的心态,她说,就是安慰并鼓励自己把平时的水平拿出来就可以,不去想别的。多年如一日的枯燥而乏味训练,让她懂得在学习和训练之间相互协调。她会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而在训练中,她通过做很多不同的角度的练习和尝试,让她更是有不一样的收获。
她能够拥有超乎年龄的强大心理,源自她小时候母亲对她的引导。早在10岁的时候,她就被教练选中进入射击队训练。
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的训练生活,她也曾疲倦过,想过放弃。这都是在情理之中,一个正值无忧无虑年纪的小女孩,因为要练持久性和基本功,需要每天抱着没有实弹的枪,一动不能动地进行练习;因为要参加各种比赛,也让她感觉到与年龄不相符的压力。她能在这种环境中坚持一年,已经实属不易。
一年后,她对妈妈说想放弃时,妈妈对她说,做任何事情都有难度和压力,只要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一出现困难和压力就放弃,那么以后做什么都会一事无成。
她铭记住妈妈的教诲,沉下心来继续投入到训练中去。12岁时,她获得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的亚军;15岁时,她靠自己的实力进入国家队。
随着训练强度的日益增加,杨倩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她也要坚持下去。到现在已经把艰苦的训练当成一种习惯和享受,如果有半天时间不训练,她就有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
正是凭借着自己的运动天赋和日复一日地超强训练、自我挑战、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她在短短几年时间就从省冠军成为世界冠军,这中间并不完全是靠她的天赋,还需要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在为国争光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如今的她,早已经从掌声和荣誉中走出来,回归到校园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去了。此时的杨倩,继续把学习和训练当作拼搏的日常。在各种压力中挑战自己、让自己更加快速地成长,成为她新的奋斗目标。
杨倩能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她在小时候,得益于母亲的谆谆教导。母亲用浅显的道理告诉她,如果她因为困难和压力放弃时,那么以后再做其他事情时仍然会中途放弃。因为她放弃的不是做这件事,而是选择了向压力妥协。母亲的教导让她醍醐灌顶。所以,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有可能会为孩子的未来指出一条明路。
孩子的性格和好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孩子在18岁以前,家庭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孩子性格、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好习惯和坏习惯,只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他们都能够很快接受并改正。所以,对于孩子身上的优点,父母要多肯定,对于缺点,要及时指出,帮助孩子改正。
当下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停留在“学习好就够了”,尽可能用物质来奖励或是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大多孩子像生长在温室里的幼苗,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给他们一种“只要是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的错觉。
在父母的护佑下,很多孩子变得娇嫩无比,让他们很难适应外界的风吹雨打。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遇到压力,轻则怨天尤人,重则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所以,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培养出能吃苦、有毅力、能抗压的孩子,但这不能光靠父母、说教,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
(1)在重复的训练中,锻炼平常心
罗斯福说过,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体育运动作为最直接也是最简单有效的培养孩子抗压的途径之一。除了让孩子身体变得强壮外,运动还能锻炼孩子的平常心态。因为运动中那些不断重复的枯燥动作,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能扛得住这种枯燥无味训练的孩子,将来更能以平和心态应对压力。
(2)在高压训练中,增强自信心
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说过:“有意无意当中,体操对我的一些素质给了很多培训,包括怎么面对困难、怎么样能去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怎么样去树立一个目标、怎么样坚定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这个目标。” 让孩子坚持体育运动,会让他体验克服困难的感受,培养他的信心、增强勇气,有助于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面对困难。
(3)在习惯性的运动中,养成好习惯
父母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并不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专业运动员,而是让他们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让孩子养成每天坚持运动的好习惯,也是他感受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能为他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