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气质,唯读书可以改变
4.人之气质,唯读书可以改变
国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传世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优秀儿女。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国家和民族之魂,那么国学经典就是国家和民族之魄。
身心健康是孩子茁壮成长的核心基础,物质营养是养其身体,心灵营养是养其精神面貌,国学经典更像是一个人心灵营养的最佳补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讲的是景色之美。
“礼者,敬人也。”讲的是礼仪之美。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讲的是做人的境界。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讲的是待人之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的是做事的境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讲的是人之责任。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讲的是处世之道。
……
一个经受国学经典熏陶的孩子,其言谈谦虚有礼貌,其为人处世大方得体,其行事作风张弛有度,其儒雅风度给人一种莫名的好感。
画家朋友老沈,喜好国学,擅长古典山水画,在古稀之年收了一个小弟子。我们都很惊讶。早在十几年前,曾经有很多亲朋好友找他说情,想让孩子跟他学画。有人还提出愿出高价的学费。他都以“退休”为由婉言谢绝。
早年间,他带过很多徒弟,其中不少徒弟在业内小有名气,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而后来他不愿带徒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有几个弟子画品跟人品不符。令他颇为失望。
2018年春节前,有幸受到他的邀请,我和几个朋友去他家会面。巧合的是,看到了他新收的小徒弟——一个11岁的少年。
少年先是有礼貌地向我们问好,接着动作熟练地给大家沏茶。我们聊天时,他端坐一旁微笑聆听,从不随意插话。老沈带我们观看少年的画作,又提到其中几幅画多次在比赛中获奖。
令老沈得意的并非少年的画作,还因为他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多次帮助班里学业不好的同学补课。他还把得奖的奖金和压岁钱捐给贫困山区同龄伙伴上学。
“真是名师出高徒!”看着少年的画,连我们这样的外行人也对他的技法赞不绝口。
“我这个小徒弟的课外读物不是武侠、网文,而是《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一些国学。” 老沈笑着如数家珍,言谈中充满欣慰,“他可不是书呆子,学习、画作、做人没得说。去年他上学路上遇到患病老人,还帮着叫救护车送到医院。后来老人的家属通过四处打听找到他学校感谢他。”
看着老沈一脸自豪,我们深知他对这个弟子非常满意。
“真棒,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个朋友脱口说道,回头用赞许的眼光看向那个少年。少年向我们深深鞠躬:“各位老师过奖了,那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老沈的小徒弟,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不卑不亢、知书达礼。当下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保护让他们除了“学习成绩好”,在待人处世方面,那真是一言难尽。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悟,当一个恃强凌弱、恃才放“狂”的人在你面前高高在上地对你出狂言时,哪怕他才高八斗,你也不敢与之相交。即使这样的人侥幸成功,也是一时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礼待他人、尊重他人,既是敬人,也是尊己,拥有这种气质的人,在任何场合都能营造一种吸引人的强大磁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拥有这种气质,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赏识和欢迎。
让我的朋友老沈打破不收徒弟惯例的这个少年,就是因为他很有礼貌。
原来,有次老沈参加一个婚礼,跟他同桌的有三对父母带着各自的孩子。席间吃饭时,其他两个孩子争着挑喜欢的饭菜,丝毫不顾及他人。还不时地吵架打闹。
只有一个孩子安静、有礼貌。席间,若谁有需求,他都会帮大家找服务员解决。并主动为老沈和另一位年纪稍长的人倒茶水、转动圆桌让大家夹菜。
新郎新娘来老沈这桌敬酒时,两个喧闹的孩子家长得知老沈的身份后,十分激动,争着说各自的孩子如何喜欢画画,跟人学画是按每小时几百上千的课时费,但学得并不理想。若老沈肯教,学费可以翻倍。
老沈微笑着好言婉拒了。
老沈同两位家长说话时,那个有礼貌的孩子在一旁充满钦佩地望着老沈。酒席散后,他才随父母拜见老沈。他先是礼貌行礼,再腼腆地讲起自己在学山水画。说到老沈的画作,他如数家珍,说家里有老沈多幅藏画。言语间充满对老沈的仰慕之情,态度之恭敬、话语之诚恳,令老沈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老沈内心认可这个举止有礼的孩子,就把联系方式留给了他父母。
事后不久,少年的父母先和老沈电话联系,征得老沈同意后,他们带着少年和老沈的作品登门拜访。希望孩子跟着老沈学画画。
这种尊重,是当下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于是,老沈收下了有生以来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年龄只有10岁的小徒弟。
老沈说,“现在很多作家、诗人,作品跟其人品是割裂的。但是我还是想着培养一个画品跟人品相当的弟子。”
而事实也如老沈所愿,这个读着圣贤书、画着美丽山水画的弟子,未来可期。
一个人良好的气质,要想经受时间的考验,体现的多是知识赋予的内在美。正如作家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但很多人被这段话误解,以为读什么书都能升华气质。其实,真正能提升一个人精气神的书,是需要选择的。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书的质量决定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国学经典,能把人从里到外地改变。因为国学经典,是古代先贤经过切身体验、实践写出来的。好书是精神食粮中的营养品,能够滋养一个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成才前,要先让他成为一个大写的、有气质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引导他、影响他,让他由好奇到感兴趣,再主动去学习。父母可以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为他选择不同的书来读。
(1)六岁以前
孩子六岁以前,是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可以在这个阶段为他安排《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等,通过背诵朗朗上口的经典古籍和诗歌,帮助孩子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
(2)小学阶段
孩子上小学后,因为有老师的指导学习,阅读理解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时父母可以给他推荐《论语》《孟子》《中庸》《劝学》《诗经》中的一些经典片段,以及唐诗宋词等。这些课外书不但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有助于他理解、领悟教材中古文的意思。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孩子在这个阶段多读经典的图书,会让他终身受益。
(3)中学阶段
孩子上中学后,学校也会推荐一些国学经典让孩子读,比如《诗经》《周易》《道德经》《论语》《孝经》《菜根谭》等,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总之,这些书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培养耐性,让他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
高尔基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阅历等都是有限的,孩子可以通过日积月累地读书,和前辈先贤进行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够培养孩子大度、豁达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