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家风,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3.大爱家风,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所谓“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中的风气,以及家庭成员养成的生活习惯。一般是指父母或祖辈通过教导和身体力行,用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
一个家庭中最美的家风能够传承下来,是因为祖上有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过功绩,或者是祖上树立清廉淡泊的名利观并以身作则,为后代子孙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俗话说,家风修身,家训育人。积极正向的家风能形成一种文化理念传承下去,让家庭成员从小沐浴着道德的光辉成长。在经过正向的家风文化洗礼后,孩子就步入了健康成长的轨道。
对于孩子来说,家风体现的是一种大爱精神,让他从小明白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情怀。既爱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也要爱自己的国家和天下人,这种爱需要宽广的胸怀和气度。
无双国士、两弹元勋邓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完成国家交给他的神圣使命,他选择舍小家,为祖国隐姓埋名28年,把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全部奉献给他深深热爱的国家。甚至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出那句令人感动的话:“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即便是临终遗言也是挂念深爱的祖国,他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为国奉献的精神,影响着后人。而他在中国科学界做出的伟大成就,与他邓氏家风的传承密切相关。
邓稼先出生于书香世家,先祖邓石如是我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派的创始人;祖父邓艺孙是清末教育家,曾任安徽教育司长;父亲邓以蛰是现代著名美学家、艺术理论家。
邓以蛰饱读国学经典,满腹学识,热爱祖国,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由于他经历过清朝腐败和八国列强侵华战争,所以,他把“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当作自己毕生的愿望。年幼的邓稼先受父亲影响,心中也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1937年,日本侵略北平,公然在街上召开“庆功会”,并强行要求居民参加。日本兵嚣张跋扈的行为,令13岁的邓稼先十分气愤。他一气之下把一面日本国旗撕碎扔在地上当众踩了几脚。
这件事在当时颇为轰动,有汉奸认为邓稼先公然挑衅日本人,就带人到学校抓他。校长为保护自己的学生,把汉奸拒之门外。为安全起见,事后邓以蛰让女儿带邓稼先南下昆明求学。
在动荡的年代,面对两个要离家避难的孩子,邓以蛰千叮咛万嘱咐,他对邓稼先说:“稼儿,你以后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更有用。”父亲这句话,成为邓稼先求学路上坚强的信念。
身为爱国知识分子,邓以蛰之所以让邓稼选择学科学是有原因的,因为从事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他,国家此时最需要的是科技人才。
邓稼先一边熟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一边刻苦钻研数学。有过海外留学的父亲鼓励他学习英语,将来到国外学成后再回国做贡献。于是,邓稼先便苦学英文。就这样,在家庭的影响下,邓稼先对中西文化加以融会贯通,加上善于思考,使得他的思想比同龄人要成熟。他很欣赏屠格涅夫的一句话:“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当时,他认为中国若想从列强的欺压中解放出来,必须依靠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的奋斗。他26岁就取得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婉言谢绝了美国校方和政府许以重金的挽留,义无反顾地回国效力。
邓稼先留给后人的“财富”,不只是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状态,还有他在繁忙的核弹研制工作之余对孩子进行的爱国教育,把大爱的家风得以传承下去。
女儿去美国读研前,他特意带女儿一起看了一部《走向深渊》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埃及女大学生阿卜莱在法国巴黎文学院求学期间,以色列情报部门看她贪图享受、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就花重金买通她。她利用在火箭基地工作的男友给敌国搜集情报,为了一己私利走向出卖国家利益的深渊。
女儿很快领悟了父亲的用意,坚决地说:“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因从小受父亲俭朴生活的影响,去美国前,她考虑到国外物价高,生活用品以及衣服全部从家里带过去。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她铭记父亲教诲,高调学习,低调做人。
邓稼先的儿子选择的是机械制造业。他完全继承了父亲俭朴的生活态度和勤勉的工作作风,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多年来他刻苦钻研自己的专业,在领域内卓有建树,为建设国家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次回忆父亲,他总是说:“在我父亲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坚持与执着。我在父亲那里学到了一种平凡而安静的生活态度。”
他把父亲传给他的“爱国”家风传给了他的孩子,他说:“做科研,一定要受得了清苦,着实不容易。我的孩子在上学时我就对他说,要真想做科研,得费些力气。”
这就是大爱家风的精神风范,用小家传大爱。这样的家风,会让孩子时时谨记学习的目标,同时以淡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诱惑。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比较独立自主,做事情也会踏踏实实、竭尽全力。
家风质量高低对于孩子的性格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在良好的家风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温和,情绪稳定,他们对生活乐观、自信、坚强,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和解决。
我高中时的班长,有一副爱帮助人的热心肠。班里哪个同学遇到困难,他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
班长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他从来不自暴自弃,考好了不骄傲,考差了不怨天尤人。高中三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于班里前二十名。
高三时,班里有几位同学以学习紧张为由,拒绝再担任班干部。他不但没有推掉,反而代替他们做起了不属于他的“工作”。
有同学问他,不怕影响学习吗?他笑着打趣:“我的学习成绩再努力也就这样了,不在乎这几天。而且学习是长期性的,哪怕考上大学也得学习啊。我做的这点小事情,举手之劳,晚上少睡会儿觉就省出来了。”
高考结束,我们到他家找他玩时,他正跟着父母在酷热的田间帮邻居干活儿。他的邻居无儿无女,年纪又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平时就靠他们一家来帮衬。
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父亲热情地招呼我们在地头树下歇息,他母亲则提前赶回家给我们做饭。他高兴地说:“你们来了,我干劲更足了,等我把地耪完了,再陪你们玩。”
他们一家人乐观助人的精神感染了我们,大家纷纷下地帮着干活。此时,我们终于找到班长受大家欢迎的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善良勤劳助人的家庭里。
班长考取的是一所师范大学。教书育人,是他多年的梦想。现在,他在当地一所中学担任校长,他的为人深受家长拥戴、学生敬佩。
没有空洞的说教,通过身体力行、尽己所能默默地帮助周围的人,为孩子创造和睦、互助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父母即便没有高深的学识,同样能够在无形中影响和塑造孩子的性格,让他变得阳光开朗、乐于助人。
法国学者波达斯说:“人的观念、标准,深受家长影响,并根植于脑海。”拥有好家风的家庭,孩子不一定全部成才,但是一个有德有才的孩子,一定接受过良好家风的熏陶。而且,当一个家庭成员都拥有纯朴善良、勤俭持家、勇于负责的美德时,即使孩子不能成就大事业,也能够收获平安快乐的生活。
家风是能够改变的,父母在家庭中可以用以下行为影响孩子。
(1)保持勤俭善良的美德
勤俭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家庭成员身上具备这种品质,就会在无形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也会具备这种品质。
(2)做到相互尊重、体谅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家庭是他第一个接触的环境,也是他认识世界的通道。当他看到父母对老人尽孝,对工作尽责;对国家尽忠,对外人和善时,他就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当他跟他人相处时,也会学着父母那样尊重、体谅他人。
(3)通过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氛围
安德鲁·葛洛夫说,“我们沟通得很好,并非决定于我们对事情述说得很好,而是决定于我们被了解的有多好。”家庭的融洽需要家庭成员之间通过交流相互了解,这样才能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而良好的沟通不但让家人之间能够深入了解,还能营造和谐温暖的氛围。
父母在家里要用真诚、温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好好说话拉近双方的距离。正如温·卡维林所说,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对家人维持一种谦和的态度,力求做到“不失色于人,控制情绪”。
(4)打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文化氛围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氛围是父母营造出来的,比如,父母抽时间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展览馆等地方,一起寻找与阅读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时,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也可以陪孩子玩游戏、骑车、打球、到郊外旅游等。让孩子在玩乐中开阔视野,既增进亲子之间感情,又能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