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保平安

1.明辨是非保平安

荀子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就是告诉我们,认为对的就是对的,认为错的就是错的,这样称为有智慧,而认为对的是错的,认为错的是对的,就是愚蠢。当我们正确辨认对和错,就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才能让自己由内而外地改变,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当我们做到了不盲从,才不会被小人利用。

子罕是宋国的大夫,由于位高权重,很多人都想攀附他,想利用他做些舞弊营私的事情。身为大夫,子罕具有非常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各个心怀鬼胎者,他自然心知肚明。每次都会委婉地加以拒绝。

有一次,一个小人想通过贿赂子罕谋取官位。他深知子罕是有学识有见识的人,就想方设法地买来一块真的璞玉。他心想,君子都爱玉,子罕一定会因为喜欢这块璞玉而占为己有。

没想到子罕见到他的璞玉后一口回绝。他不死心,劝说道:“这可是真正的宝玉,真玉须配位高的君子做用具,不适合我们地位低贱的人来用,您还是收下吧。”

子罕哈哈一笑,大声说道:“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我们何不各守其宝?”

子罕的“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意思相当明确,对方把“玉”当宝,是因为玉就是宝;而自己把不受对方的玉当宝,是因为自己“洁身自好”。前者是真的贪恋“玉”本身,后者则是爱惜自己的羽毛,也就是珍惜自己的名声。

在这里,子罕的可贵,不在于他用高风亮节的举动拒绝小人的行赌,而在于他能够从对方“献宝”的事情上做到明辨是非,一眼能看出对方想通过献“玉”,达到向他谋求利益的目的。

一个人一旦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拥有一双慧眼,隔着万道屏障,依然能看清事物的真正本质,让自己不至于与狼共舞。

世界很大,人心复杂,身为高官的子罕何等智慧,尚且需要“明辨是非”的能力来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何况单纯的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果不能正确地识别对方,就无法做到正确判断,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让他少受一些伤害。

古人说,心能辨是非,处事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不卑污。就是告诉我们,心能明辨是非,就能快速而又果断处理事情;不忘记礼义廉耻,做人就会一身正气,不与卑污的人同流合污。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身为高官的子罕尚且需要“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做到自保。何况不谙世事的孩子,父母要想让他身心健康地成长,就得教给他明辨是非的能力。

宋代名儒陆九渊说:“耻存则心存,耻忘贝心忘。”作为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父母首先要教育孩子的便是知“耻”。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去触碰。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学校,他需要交往什么样的人,都来自对“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孩子最终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若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轻则被他人利用,重则因为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甚至于加入犯罪的行列,贻误一生。

2020年5月7日,14岁的犯罪嫌疑人范某放学后伙同19岁的社会闲散人员蔡某,把一个15岁的少年强行带到附近的小树林活活打死。而他们打死少年的理由居然是“因为当天心情不好。”

蔡某是社会青年,他没有正经工作,以在学校附近“收受保护费”为生,只要学生给钱,他就帮学生打架。

2021年5月11日,20岁的犯罪嫌疑人蔡某被判处无期徒刑,15岁的犯罪嫌疑人范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犯罪嫌疑人蔡某因为分不清什么是善恶,最终让自己一辈子生活在铁窗内;范某因为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是好人坏人,结交了一个社会混混,在杀了他人的同时,自己的一生也毁掉了。

当下在校园里,因为交友不慎导致自己葬送青春年华的青少年的案例很多。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除了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喂养,还要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是父母给孩子上的重要的一堂课。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孩子从生下来那一刻时,他所接触的社会是家庭,他所接触的人是父母,他对黑白善恶的了解,多是来自家庭的熏陶,父母的启蒙教育。提升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将会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他告诉我们,“良知只是个分辨是非的心,是非只是个喜好和厌恶。只要明白了喜好和厌恶也就明白了是非,只要明白了是非也就能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而“是非”这两个字是个大原则,如何灵巧掌握则在于每个人的理解了。

王阳明所提到的“良知”,就是分辨是非的心,明白了是非对错也就掌握了万事万物的变化。一个人能否真正明辨“是非”,就在于自己的领悟和能力了。

一个具备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随着见识的增多,他能很快区分周围人的善恶、对事物进行精准判断,正如“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一样,无论交友、做事,他都能正确地进行选择。可以说,明辨是非的能力,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所以,教会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1)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浅显的故事来培养他分辨是非的能力。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如,发现孩子跟小伙伴打架,父母要及时告诫他,好孩子要懂礼貌,讲文明,跟小伙伴友爱团结,矛盾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解决,双方商量,但是不能骂人、打架。

平时生活中,孩子哪件事做得好要及时表扬,并且告诉他具体哪里做得好。比如,他在公共场合很安静,就夸他讲公德;他不乱丢垃圾,就夸他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他主动给老人或是比他小的孩子让座位,就夸他懂得尊老爱幼,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等,通过生活中的教育,让他形成自己的判断。

另外,读书能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储备、提升认知水准,父母可以跟他一起看书,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他探讨对错,以此来帮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父母在家说话要谨慎小心

父母在家中的所作所为,对孩子影响很深。孩子小时候,父母在家里说话或是评论周围的事情时,要站在客观正确的角度和立场,而不是以个人喜好来评论。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个人,他们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把父母在家中的各种形象照好后存在脑子里,平时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天长日久,孩子身上就带着父母的影子。所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父母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从而正确引导孩子。

(3)注意社会事件的影响性

现在自媒体发达,很多极端事件经常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评论中经常充斥着一些带着强烈发泄情绪的话语,还有一些评论是盲目跟风……这些评论自然没有是非观。父母就这些事件,可以理性客观地给孩子讲解、讨论,帮他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