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霸凌,告诉孩子勇敢说“不”

2.面对校园霸凌,告诉孩子勇敢说“不”

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上映,再次把“校园霸凌”事件推向社会大众,向我们展示了隐蔽在校园里的那些见不得光的“罪恶”。

中小学生,原本是一个如花般美好的群体。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本该是徜徉在知识海洋里的一群积极乐观、开朗自信花儿般的少男少女。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开拓者、保护者,他们也是最应该受国家法律、社会保护的一代人。

然而,谁都想不到,在校园这个洋溢欢声笑语、充满朝气蓬勃的单纯温暖的乐园里,却有一双双稚嫩罪恶的手伸向无辜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所致,这些被欺凌的孩子无法获得父母、老师的保护,从而成为弱势群体。

2020年,湖南吉首市一名初中女孩对父亲说,她在学校长期遭受一个同学的威胁、欺负。这个同学多次写信辱骂她,现在她书包里还有那个同学写的两封恐吓信。有次甚至把她推进厕所,对她进行侮辱殴打,抢走她身上仅有的30元钱。并威胁她,如果把这事告诉他人,就加大力度对她惩罚。

因为这个女孩性格内向,胆小怕事,面对对方的多次欺凌,她一开始不敢声张,怕遭对方报复,导致那个同学越来越张狂,对她肆意谩骂侮辱。女孩不堪忍受,出现厌学情绪,多次向家里提出想退学,一提到上学全身就发抖。日常表现也跟以前不一样。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非典型精神病”。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由此可见,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来自他人的极端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所以,校园霸凌一旦发生,带给孩子的伤害才刚刚开始。即便这个施暴者对遭受欺凌的孩子停止施暴,但是曾经被侮辱、无故暴打的痛苦经历,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噩梦,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当孩子成年后走向社会,他在面对更严重的侵害、欺骗、恐吓、殴打时,他们不会也不敢反抗,任由对方欺负,最后通过伤害自己为施暴者的恶行埋单。所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一定要肩负起保护孩子的职责。

其实,父母保护孩子,并非每天跟在他身后看着他。而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他进行反霸凌、反欺负教育。

父母可以先从自己的经历中寻找原因,借鉴其中的可取之处,再反观自己对孩子平时的教育,然后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来调整和完善对孩子的保护方法。

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性格内向的女生。她学习成绩不好,有时还不写作业,平时几乎不说话。因为她总是考试不及格,老师多次批评她不好好学习。

我们见老师不喜欢她,女生就不爱跟她玩,男生爱拿她取笑,给她取各种难听的外号。她的同桌是一个调皮的男生,有次他把一个毛毛虫放她语文书里。她翻书时吓得哇哇大哭,我们就大声地笑。

放学后,一群男生跟在她身后叫她的外号,有的女生跟着起哄。还有男生向她掷石头,看着她如同小兽般惊恐逃走时跑丢了一只鞋。大家就笑得更大声了,还把其他班的同学吸引过来看热闹。

第二天,我们很快就为自己的无知行为付出了代价。她的爸爸和妈妈带着她来学校向老师告状。她的爸爸和妈妈人很和气,她的妈妈说话时,会用温柔的眼光看看她的爸爸。

老师惩罚我们时,她的妈妈还劝老师,说都是小孩子,象征性地批评教育一下就可以了。

她的爸爸热情地跟那些爱惹事的男生打招呼,对他们说,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男生要保护班里的女生,这样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英雄。

她父母离开学校之前,还特意走到她桌前说:“你看,你有这么负责的老师,这么多一起上学的同学,多开心啊。不要和同学闹别扭。要是受委屈了就给老师说。”

自此以后,大家再没有嘲笑愚弄过她。我们私下里爱讲起她的妈妈,夸她的妈妈温柔和气又好看,还说她的妈妈笑起来眼睛弯得像月牙一样,那笑容亲切又熟悉。后来,我们开始羡慕她有一个好脾气的妈妈。不像我们的妈妈,总爱生气。

跟她接触久了,发现她有很多优点,大家开始喜欢她,并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有时还去她家玩。她家收拾得干净整洁,她的爸妈跟我们在学校见面时一样热情。

后来,我们发现她笑起来时,眼睛也像月牙一样好看。才想起原来她的妈妈那熟悉亲切的笑容,我们早就在她这里看到过。只不过那时从来没有注意过她。

虽然我这个同学的经历具有年代性,但是从她父母介入处理这件事来看,应该算是很成功地保护了他们的女儿。作为“旁观者”,我得出的经验就是,孩子有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也是能让他少遭受校园霸凌的原因之一。

父慈母柔,营造出的家庭氛围是和睦宽松温馨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习惯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温馨的环境,一旦在外面受到委屈,或是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纠纷时,他第一时间就是求助父母。

她的父母解决方式是柔中有刚,看似对我们每个参与“欺负”他们女儿的人很宽容大度,实则告诉我们:“你们若再欺负我女儿,我们还会找到学校让老师惩罚你们。”

父母用行动向女儿证明:别怕,只要爸妈在,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因为他们既维护了女儿的尊严,又化解了女儿的困难,同时又让女儿和同学成为好朋友。这样会让她对父母更加信任。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的聪明智力有高下之分,但在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其人格、心理方面表现得更健全。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预防来自外界的侵害,就要为孩子营造民主、安定、温暖的家庭环境。

(1)父爱和母爱,为孩子创建永远的避风港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父母携手创造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父父、子子”,就是说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作为家中的顶梁柱,要具有一家之长的涵养、胸怀、格局,显示的是一种大爱,就像大山一样巍然屹立,厚重而沉稳,用责任和担当支撑这个家,守护着儿女;母亲的爱像春晖一样温暖,像海洋一样宽广,像月光一样轻柔,让孩子沐浴在这样的爱河里,才能茁壮成长。一个家庭拥有了这样的环境,才能成为儿女永远的避风港。而孩子在外面碰到任何事情,或者是有什么烦恼,也会第一时间向父母倾吐。

(2)父母良好的修养,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家庭氛围,来自严父慈母的相互陪衬。因为我们的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他们也需要通过学习来加强自身修养。这就需要父母通过学习科学教育方法、为人处世的气度,以自身的偶像和榜样力量影响和熏陶孩子。同时,夫妻之间相处要做到恩爱互让,对老人孝顺,平时言谈中做到谈吐有礼。孩子在这种氛围中长时间耳濡目染,其性格也会变得自信阳光。

(3)父母合力同心,塑造孩子健全人格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针对孩子的个性加以引导,特别是对孩子进行是非、品德、纪律等教育时,父母通过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远离丑陋邪恶,以此来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4)父母配合学校,随时关注孩子是否有异常行为

父母平时要教育孩子,不要跟同学有争执、打架,如果确实有矛盾纠纷无法自行解决,可以找老师处理,或是告诉父母来想办法。除此之外,父母要多和孩子的各科老师加强联系,了解孩子日常表现。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跟孩子的同学沟通,来了解他在学校跟同学的关系。多找机会跟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互动,父母就能大致了解孩子在外面的情况。一旦孩子跟他人有过节和冲突,父母就能做到及早介入,这样或许能让孩子避免或者远离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