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教育,成才的基础
3.忠孝教育,成才的基础
对父母尽孝是做人基本的准则。但在大部人对孝的理解中,就是在父母年老时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供养他们吃喝就算是尽“孝”了。
其实,真正的孝不只是对父母尽责任和义务。更多的是让父母安心、不让父母惦念。一旦我们心中有了这样的“孝”,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端正自己的心态。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 就是说孝敬父母在所有的美德中占第一位。一个有孝心的人,因为心系父母,怕父母生气伤身,平时做人做事会格外注意,不敢有不当的行为。为了实现父母对自己成才的期望,他会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件事情,力求获取荣誉,来为父母、为家庭、为家族争光。
当一个孩子有孝心时,会把爱父母变成行动。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情,他都会谨慎对待。在学习方面怕父母操心,他会认真学习;做事情时怕父母担心,他就不会去做伤害他人或是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孝心,是孩子的美德,也有助于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精忠报国的岳飞,本是普通的农家孩子。他的父母勤劳善良、待人和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
孝顺的岳飞从小就特别在意父母的感受,他把父母的话时刻牢记在心头,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保家卫国的志向。在学习之余,他还熟读了《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书。
为了激励儿子的爱国心,岳母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期望他将来报效国家。为实现母亲的愿望,岳飞不辞辛苦,在全国遍寻名师学习十八般武艺,堪称是文武双全。在青年时期,他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县。
岳飞对母亲的孝顺体现在方方面面,母亲生病的时候,他会亲自为母亲煎药尝药,并亲自送到母亲床前;母亲休息时,他连走路都要放慢脚步。
岳母刺字,体现了一位母亲要把儿子教育成国家栋梁之材的决心。岳飞也用“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孝道。
岳飞的《满江红》更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岳飞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流芳后世,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典范,是每个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
岳飞既是爱国的典范,也是为家尽孝的典范。这就是孝的强大力量。
父母对孩子孝心的培养,会激发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决心。因为孝不只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大爱。孩子因为爱父母,会谨记父母的教导;因为孝敬父母,会发奋图强为父母争来荣誉;因为想完成父母的厚望,会想着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家庭的命运。如果父母教他爱家爱国、忠于家庭忠于国家时,孩子就会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孝”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是明确的目标,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无论处境多么艰难、环境多么险恶,因为心牵父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最终化险为夷、柳暗花明,迎来成功。
刘秀祥“背母上大学”的经历,激励和鼓舞了一批批像他一样的孩子。
刘秀祥四岁时,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因病去世,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的母亲因受到打击而患上间歇性精神病,病情严重时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当时,刘秀祥的两个姐姐和哥哥都没有成年。双亲倒下后,一家人艰难度日。刘秀祥十岁时,姐姐出嫁,哥哥和小姐姐离家外出打工后再也没有回家。穷困的家里只留下他和母亲。
为了维持母子俩的生计,刘秀祥把地租出去换些粮食。学习之余,他通过捡废品补贴家用。在县城上初中时因无钱租房,他就在学校附近用塑料搭棚子安家,以方便照顾母亲。上高中时,为了改善母亲的居住环境,他花钱租了一个废弃的猪棚。
十几岁的少年,既要靠业余打工养活母亲,还要不误学业。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白天听课、照顾母亲,晚上照顾母亲、学习,他的睡觉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每到假期,他白天到工地打工,晚上到饭店洗盘子。有次因为太过劳累,在工地上差点出事。最为艰难的是高考前几天,他因为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而患病。为了省钱,他坚持不去医院,但带病参加考试导致发挥失常,他在第一年高考落榜。
刘秀祥第一次感到了绝望,在此之前,他憧憬着考上大学有了工作,就有钱帮母亲治病、改善母亲的居住环境。此时,美好的愿望落空了。
靠学习改变目前的困境,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唯一的救命稻草断了后,他想到了放弃。在自杀前他回家想最后看一眼挂念的母亲,当他抱着母亲哭泣时,他感觉到母亲的手拍了拍他的背。这一拍,拍醒了他。
他走了,母亲怎么办?“我至少还有一个妈妈。至少有她在,我有一个家,有一个牵挂。”想到这里,他振作起来,翻看一路走来写的日记,其中有一句话鼓舞着他:“当你在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回过头发现别人没有脚。”
带着对母亲的爱,他重新振作起来,决定复读一年。但是,因为凑不够学费,他被多所高中拒绝。后来,他用诚心打动了一所学校的校长,给了他免费学习的机会。经过一年的苦读,他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他背着母亲又来到千里外的大学求学。
大学毕业后,为了让像他一样贫困的学生能有学上,他放弃了大城市年薪50万的工作,带着母亲重回贫困的家乡当了一名高中老师。
刘秀祥教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他经常把工资补贴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了鼓励因穷想退学的学生,他无数次走访贫困学生家庭,甚至不惜于自揭过去的“伤疤”进行公益宣讲。他用自身经历告诉学生:学习知识能改变命运。在他的感召下,上千名贫困学子通过刻苦学习考入高校。
刘秀祥的座右铭是:
“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并不是向他人或社会索取的资本。人活着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应该是活着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如今的刘秀祥是他所在中学的副校长。多年来,他获得过很多荣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贵州省五四青年奖章;2008感动临沂年度新闻人物;2009临沂市道德模范;2011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刘秀祥“全国最美教师”荣誉称号等。
是对母亲的孝心,锻炼了刘秀祥坚强的意志;是对母亲的孝心,让他走投无路时仍然选择正道;是对母亲的孝心,让他在逆境中成就梦想;是对母亲的孝心,让他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古人认为“忠孝”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和“孝”是支撑着家庭、民族和国家的“大厦”,这两个字能让一个人以其坚定不移的意志力护家卫国。
国家明日的栋梁之材,是今天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孩子。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而担负着培养和指引孩子重要责任的是今天的父母。
要想让“忠孝教育”根植孩子内心,让他们爱自己爱父母爱国家,以此激励他们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来报效国家,需要父母为孩子提供忠孝的文化土壤。
(1)把对长辈的“孝”付诸行动
孝,不只是体现在孝敬父母,还包括家庭中所有的长辈,父母平时不但要体贴、照顾自己的父母,还要关爱、尊重其他长辈。不要当面顶撞长辈,在长辈面前要礼貌、谦让,多做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比如,帮助不能自理的长辈做力所能及的活儿;做好长辈交代的事情等。
(2)让孩子看到你对工作的敬业
父母可以利用对工作的态度来影响孩子。比如,在家谈到工作时,少一些抱怨和负面情绪,多讲一些在工作中克服困难的事情。这样一方面让孩子明白父母赚钱养家的不易,也让他早点知道工作的艰辛,会让他将来走入社会有一个心理准备。
(3)陪孩子一起做家务
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来参与家务劳动,比如,除了让他每天收拾自己房间外,择菜、洗菜、洗衣服、扫地、拖地等家务活也让他来做,当他亲身体验到家务活的烦琐、辛苦时,就能对父母的劳累感同身受。
(4)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及时表扬
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只要他做得好,就要及时做出表扬。比如,父母今天很累,看到孩子主动收拾碗筷,就表扬他有孝心,知道心疼父母了;当孩子自觉学习、写作业时,就表扬他懂事、不用大人督促就知道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