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目标,知道为什么读书
看历史上的名人志士,他们从立志读书起就有了目标和志向,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都明确了自己读书的目的,即,肩负起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修身课上,校长讲“立命”时,突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读书?周恩来总理给出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苏步青,是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上中学时,老师讲起中华民族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并说道:“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要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当即立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誓言。酷爱文学的他把兴趣转向数学,每天废寝忘食地刷题,四年做了上万道数学题。17岁时,他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被公派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很多人为了钱和拿学位读书,只有他是为了国家命运而读书。他的日本妻子奇怪地问:“别人都觉得数学枯燥,为什么你学起来却这么多乐趣?”他认真地回答:“如果你的国家发展需要数学,你就会明白。当数学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日本多所大学开出优厚的待遇聘请他做副教授,他断然拒绝:“我是祖国送出来学习的,学成后应该回去报效祖国。”
回国后的苏步青在我国教育和科研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宏伟志向,让他们甘愿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终生。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一旦有了目标和志向,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他会觉得生命有价值,生活有奔头,人生有意义。
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要想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读书,父母既要让他体验读书的快乐,也要让他明白:读书除了获取知识外,还能发现自我价值。因为书中不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稻粱谋”,还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读书可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还可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孩子深入理解和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他会清楚文化和学历并不是对等的。学历和文化的真正区别在于,学历只是代表我们人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而文化则是一个人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习。
虽然提升文化水平和学历都离不开读书,但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会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盈充实,让人生变得充满乐趣而有意义。
(1)学会为人处世的原则
读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我们在做人、做事与修身养性方面提供帮助和借鉴。比如,撷取儒家文化教我们如何做人,领悟道家文化教我们如何做事,悟透佛家文化教我们如何修心。
(2)把工作和生活进行完美结合
读书学习技能,是为了拥有安身立命的工作和事业。而工作和事业,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宽度却是无限的。虽然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寿命,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通过劳逸结合,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使生命的存在富有意义。
(3)增加见识和修养
世界很大,在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既然无法行万里路,就通过读万卷书来见识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赏”遍世间千山万水,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从而懂得尊重他人、敬畏天地。
(4)实现自我价值
知识的力量是通过读书获得的,我们受教育的目的是将来实现自我价值。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既是独立的存在,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可以用娴熟的技能、渊博的知识、独有的特长,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5)修身养性
读书能净化心灵,用一颗平常心修身养性能强大内心。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力量时,就能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管面临何种境地,我们都不会轻言放弃和妥协,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坚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