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有才,方有作为

1.有“德”有才,方有作为

当下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更有竞争力,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培养孩子智能、才艺、分数方面,而对孩子的品行则置之不理。

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说:“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又无才会毁才。”可见,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长大后不但能发挥才干为国家和社会做事情,还懂得爱才和用才。这样的孩子,在他人相助下更容易成功。如果无“德”,哪怕他才高八斗,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成事。

古今中外很多事例告诉我们,为人之本是一个人的“德”。可以说,“德”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础。孩子只有在道德培养已然完成时,再通过学习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够有所作为。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光,被后人尊为一代贤臣。他为官清廉,虽身居高位,却忧国家社稷、心系百姓,是受人爱戴的好官。其品行正如他所说:“事无不可对人言。”

司马光清廉品德的养成,跟他小时候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父亲司马池性格刚直不阿、严以律己,在生活中十分节俭,为官期间因清正廉洁而受世人尊崇。

司马池出身富有的名门世家。幼年丧父的他跟着母亲生活。他小小年纪就懂事好学,把数十万贯家财全部让给伯父、叔父后,就一心一意读圣贤书考取功名。后考中进士做永宁县(今洛宁县)的主簿。他刚正朴素,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平时吃的是粗茶淡饭,上下班骑一头毛驴。偶尔会用自己种的菜在家待客;在工作中他不畏权贵,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在心,力求做到“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

敢于担当、勇于为百姓着想的司马池,深受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的赞赏,为此多次让他担任重要的职务。他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良好的政声。

司马池为官廉洁奉公,为父则是慈中有严。司马光的伟大历史成就,跟他的教导息息相关。六岁时,他就教导司马光读圣贤书,并给予耐心地讲解;七岁时,司马光就能把《左氏春秋》全部背下来,而且能理解书中的意思并讲出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让司马光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睿智,他会把在书中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到生活中,而他“砸缸救友”一事,更是流传千古。

司马光的渊博知识和智慧,一方面来自他的好学乐学,另一方面是父亲对他刻意栽培。诚实聪明、乖巧懂事的司马光,是父亲的骄傲。

司马池每次出门和好友聚会都要带着司马光。父亲的耳濡目染,让司马光在知识和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当时官场上的贤臣对他十分赏识和喜爱。

正是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造就了历仕四朝而又政绩卓著的司马光。司马光的另一身份是教子有方的好父亲。

司马光的儿子叫司马康。司马康小时候,有次读书翻书页时用指甲抓书的一幕被司马光看到。司马光是一个爱书惜书的读书人,他担心儿子这样翻书会损坏书,就耐心教育儿子:读书人首先要做到爱书,读书要先洗手,还要把书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桌上垫上桌布;读书时,上身挺直,坐姿要端端正正,思想要集中,做到专心致志,不能走神;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大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来揭开新的一页。父亲在读书方面的细致入微的教导,让司马康受益终身。

除了学习习惯,司马光非常注意对司马康品德的培养。他一直把生活节俭看成是与道德品质有着紧密联系的大事。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以家书的形式写了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教育儿子以俭为美德。

为了给儿子讲明道理,司马光在文中列举了李文靖、张文节等几个名人的真实事迹。司马康读着一段段真切动人的文字时深受感动,他领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在日后做事情时会严格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

在平时生活中,司马光更是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做表率。他一生光明磊落,洁身自好,生活简朴,不贪恋财物,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司马光为官一世,从来没有为家人谋取过任何好处,一生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百姓称他为“天下真宰相”。他的为官、为人的美德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司马康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一生都按照父亲的教导来做人、做事、做学问,他把父亲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和鞭策自己。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他为官廉洁、俭朴、自律,是一位有名的廉臣,在后世得到千古称颂。

司马家族中三代名人辈出的例子,充分说明家庭环境不但造就有德人才,更是以德育人的沃土。

古人云:“仁者爱万物”。仁爱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在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在思想品质上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人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这种以“德”育人的影响更为关键。

2003年“非典”时,67岁的钟南山院士不顾危险,亲自带领团队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甚至主动要求“把所有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为战胜“非典”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突然爆发,德高望重的钟南山院士在84岁时再次临危受命,出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人民日报评论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有责任、有担当、有学识、有能力的钟南山院士出身于医学世家。他的父亲钟世藩和母亲廖月琴都是20世纪留美归来的医生。

父母对他的教育就是“活着的价值”。他回忆道:“从小我父亲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他说一个人在世界上,能够为人类留下点什么东西,那他才算没有白活。”

他的父亲一生致力于治病救人,在眼睛有疾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完《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为我国儿科疾病的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父母在家庭中无意识的“价值”教育,深深地影响着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同时,他也用同样的方式教导自己的孩子:要以德为学、以德立身。

他的儿子钟帷德继承他的衣钵,成为救死扶伤的优秀医生;他的女儿钟帷月则是游泳冠军,多次为国争光,曾刷新短池蝶泳世界纪录。

孩子的“德”是他日后立足社会的基础。有了“德”这个本,无论是他进入学校学习专业知识,还是在业余时间读书,对他都能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是以“德”育人。

一个具有美德的孩子是家庭最好的福报。父母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时,尽量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生活的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好品行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小时候对“道德”没有清楚地理解,父母在告诉他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时,还要留心自己的行为,比如,自己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做事有责任心、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用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来培养孩子的德行。

(2)通过跟孩子一起做事,培养他的美德行为

父母说百遍,不如跟孩子一起做一遍,比如,在家和孩子一起照顾老人;乘坐交通工具时,带头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平时周围的人有需要帮忙时,主动伸出援手等,跟孩子一起把助人行为变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