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赏析】

【影片赏析】

拍摄于1954年的《山间铃响马帮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片改编自白桦的同名短篇小说(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神秘的旅伴》也出自白桦的笔下)。《山间铃响马帮来》较好地保持了原作的文学品格,出色地把握了文学性与电影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山间铃响马帮来》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尼族、苗族等兄弟民族配合解放军打败国民党残余势力,保卫边疆、共守国境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影片创作于“十七年间”,是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一。影片集中了反特、战争、惊险、歌舞、爱情等多种元素,在题材、叙事、视听语言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探索。

和同时代的其他电影类似,《山间铃响马帮来》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有着典型的革命叙事特点。影片取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现实,描绘的是解放军边防部队与民族群众一道扫除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故事。同时,影片也表现了当时边疆民族地区的真实生活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云南边境地区交通闭塞、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组织马帮运送稀缺的盐、农具、烟草等到边疆少数民族村寨,缓解当地物资紧缺的状况。政府组织的马帮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及时雨”,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上的难题。与茶马古道的马帮主要从事商业贩运不同,政府马帮的任务是为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运送紧缺物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关怀少数民族同胞的新举措。因此,从主题上来说,《山间铃响马帮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的少数民族政策。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山间铃响马帮来》遵循戏剧式的电影模式,拥有完整的开端、过程、高潮、大团圆式的结局。影片以边防军护送马帮物资,与残匪展开斗争为叙事主线,以蓝蒡和黛乌的爱情故事为辅线。因此可以将整部影片的叙事分为军事斗争和爱情故事两条线。

军事斗争的叙事主线基本按照起因—矛盾爆发—矛盾解决的叙事模式来进行。影片首先交代了少数民族村寨物资紧缺的背景,紧接着告诉观众,政府已经安排马帮运送物资,但是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和土匪相勾结,妄图挑拨民族关系,抢夺物资。正邪对立的矛盾冲突于是全面爆发。最终,边防军、联防队与淳朴善良的少数民族同胞一道,击溃了敌人的阴谋,正义战胜了邪恶。影片通过多个矛盾冲突点的设置,突出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边防军和联防队正义之师、威武之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看到马帮到来后的欣喜之情。这条叙事主线虽然有着较为浓厚的宣传和教育意味,但是因为多组冲突关系的设置,使得影片悬念迭出,观赏性极强,这在当时的同类型影片中,是不多见的。

对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描写是《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重要特色之一。影片在描写蓝蒡和黛乌爱情故事的同时,加入了英雄救美的情节,强化了黛乌的英雄形象。影片还贡献了新中国电影第一个亲吻镜头(黛乌和蓝蒡相互亲吻了对方的脸颊),在当时的环境下,把这种表现青年男女亲密关系的镜头搬上大银幕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不过,这也很好地表现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对待感情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特点。因此,这组镜头在影片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产生了一种唯美而隽永的韵味。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山间铃响马帮来》有着同时期大部分电影都采用的二元对立的人物图谱特征。我们可以将影片中的人物划分为正反两大阵营。在正面人物阵营中,一方面是代表正义的、被少数民族同胞称为“毛主席的人”的解放军边防战士、联防队员和马帮工作人员,他们刚正不阿、英勇善战,是少数民族同胞的救星。另一方面是淳朴善良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了新生活。因此,热切盼望马帮的到来,同时对妄图破坏民族关系、抢夺马帮物资的国民党残匪深恶痛绝。在反面人物阵营中,有狡诈凶狠、贪婪残暴的国民党残匪头目毕根和匪司令,他们里应外合,试图挑拨民族关系,抹黑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同胞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有小资产者杂货店老板李三,他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毕根团伙暗地联系,哄抬物价,袭击联防队员,是典型的投机分子和反革命分子。正邪两个阵营形成了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图谱,影片的故事也就围绕两个阵营的矛盾冲突而展开。影片中,无论是吴漾饰演的张连长,还是于洋饰演的黛乌、孙景璐饰演的蓝蒡,他们都是一身正气、有勇有谋、特点鲜明,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在视听语言的运用方面,《山间铃响马帮来》也颇具匠心。影片恪守拍摄正面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的摄影风格,在人物画面构图上通过演员站位高低和在画面中的占比表现敌我对立的关系。影片多使用摇镜头和固定镜头,同时也注重声音造型的运用。在影片开头,背景旁白交代了故事空间和时代背景,同时环摇镜头表现了壮观的哈尼梯田美景。在影片中段,哈尼寨和苗寨秋收对唱部分,影片巧妙地利用山歌对唱这一民族风俗,以青年男女对唱的形式,通过歌词表达出少数民族拥护党的领导、期盼新生活的主题思想。在片尾蓝蒡和李三搏斗的段落,影片将全景、中近景和人物的反应镜头流畅地组接在一起,形成了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式的精彩段落,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艺术冲击。

《山间铃响马帮来》作为早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将军事、反特、爱情、音乐、歌舞等元素融入叙事之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在特定的年代传达主题思想,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摄影、音乐、表演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奠定了该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