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文化大革命”时期,群山环抱的小山丘上有一所简陋的学校,师资力量奇缺。有一天,队长把一名已在本地插队七年的知青老杆叫去,告诉他将要去学校当教师。知青们得到消息后,都为伙伴有出息而高兴,热热闹闹地去为他送行,老黑随同着老杆一起上了路。
到学校以后,老杆向校长自我介绍说只在高中读了一年,没有教过书,不知是否教得了学生。校长给老杆倒了一杯水后,带老杆看了看他的房间。老杆嘱咐老黑下回来时把他的锄头带上。
学校分配老杆去教初三,并给了他唯一一本破旧的课本,这让他吃惊不小。老杆在上第一节课时发现同学们都没有课本,去询问校长后才得知这几年学校都没有发书。准备返回教室时,老杆发现学校的政治学习材料堆得像小山,校长却说可以拿去糊墙。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王福在课上埋怨老杆不会教书,老杆向学生们询问该如何教书时才发现孩子们连课本上的生字都不认识,于是让学生们在黑板上把不认识的字标记出来,然后开始教学生们识字。校长和老杆聊天时说到如何备课都是有统一规定的,让老杆去县里中学抄一份统一的备课教案,老杆笑了笑走开了。
老杆回到队上给知青同伴们讲班上的趣闻,提到了王福,说他识得三千八百八十八个字。有人开始问谁带了字典,来娣在旁边说她自己就有一本,老杆想要,来娣提出了让她去学校当音乐老师的条件。在老杆回学校的路上,来娣追出来跟老杆商量让他作词、她谱曲的事情,并把字典给了老杆。老杆回到学校以后,开始教学生写作文,没有再抄课本。有一次老杆遇到一位牛童,问他为什么不读书,并说自己可以教他,牛童没有说话起身走了。
几个月过去了,老杆和学生们相处得越来越熟,家境贫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时,他以字典做赌注,说今天就能写出记叙明天劳动的作文。傍晚,他和父亲进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写好了。老杆却告诉他“要写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王福明白自己输了,字典得不到了,于是他决心把字典全部抄下来。知青们顺路到学校看老杆,起哄一定要让老杆给他们上课,老杆一本正经地讲着“从前有座山”的故事,来娣则留下来做饭。晚上,王福依然就着老杆的油灯抄字典,早已抄满了一大摞黄麻纸。
老杆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却违反了学校的教学纪律,被上级退回队里。临走,老杆教给学生们一首由他和来娣共同完成的曲子,还把字典留给王福,并在桌子上写道:“王福,今后什么也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回去的路上,老杆又看到了牛童。烧坝了,山丘上一片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