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赏析】
《婼玛的十七岁》是一部“命题”电影,是在云南红河州准备将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拍摄的,是章家瑞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影片讲述了十七岁的哈尼族少女婼玛懵懂青涩的爱情故事。
在拍摄《婼玛的十七岁》之前,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演员来演女主角婼玛,章家瑞在云南面试了近1500名中学生。最后定下出演婼玛的是导演第一天就遇到的李敏。谈及选中李敏出演婼玛的理由,章家瑞说李敏那灿烂而纯真的笑容打动了他,她就是自己心中的婼玛。除此之外,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外国游客都是当时来参观梯田的真实游客,被剧组邀请来充当临时演员。与婼玛相依为命的奶奶的扮演者同样也是当地一位地道的农家老奶奶。他们的表演自然真挚,丝毫看不出青涩与生疏,也许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与影片中淳朴自然的民风和旖旎的自然风光相配。
《婼玛的十七岁》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在唯美中抒情,在感伤中浪漫。章家瑞导演镜头下的少女心事就像是一首美丽的诗歌,在音乐的铺陈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但整体浪漫的基调下也带有一丝伤感的色彩。婼玛的少女心事是令人感伤的。在阿明的女朋友莉莉没有出现之前,婼玛因为阿明的帅气、阳光和见多识广而对他暗生情愫,两人也因为“生意伙伴”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作为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女孩,婼玛对阿明这个从城里来的男生十分崇拜,觉得阿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她把观光电梯这个美好的梦想也寄托在了阿明的身上。后来阿明的女朋友莉莉来到照相馆,莉莉的出现摧毁了这个十七岁少女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在莉莉面前她虽然从未表现出任何情绪,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离开照相馆时她却将莉莉送她的瑞士巧克力狠狠地扔在了地上。后来,莉莉和阿明因为吵架不欢而散,阿明再一次出现在婼玛家中时,婼玛又重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两人在梯田里嬉闹,阿明那一把在哈尼族人眼中象征爱情的泥巴击中婼玛时,她对阿明的爱意到达顶峰。就在她得到奶奶的默许,下定决心要和阿明去省城时,却看到陪在阿明身边一起回省城的还有莉莉。自此,婼玛对爱情的幻想彻底破灭。
《婼玛的十七岁》承袭了中国诗电影的叙事手法,影片中一些意象和意境的表达十分生动。比如婼玛身后的那扇“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门”第一次出现在影片中是在开头,婼玛走出家门,身后那扇黑漆漆的门占据了画面很大的比例,只有中间透出一丝光亮。这里的门代表了婼玛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与好奇。婼玛因为阿明的离开而大病一场,醒来后她看到的是一扇令人压抑的黑框窗户,虽然婼玛在经历了对爱情的失望后不想再去省城,但她还是努力地通过这一丝光亮看外面的世界。门和窗的多次呼应,表现影片中婼玛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影片结束时,婼玛捧着阿明寄给她的那本《摄影世界》杂志,杂志上的封面是阿明为婼玛在梯田上拍摄的照片,这时没有任何的语言独白,婼玛脸上重新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导演用借物抒情的方式,把所有的情绪都融进了这一张照片当中。
《婼玛的十七岁》采用了“原生态”的艺术创作策略。原生态是指没有经过特殊改变、雕琢,是一种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电影表现形态。所谓少数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就是通过拍摄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活动、文化、宗教信仰等来还原和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生活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开秧门仪式就是“原生态”艺术策略的体现,透过镜头我们了解了红河州哈尼族人的风俗习惯。在红河,随着春耕播种时节的到来,哈尼族人有个传统,在插头道秧前,都要有一个隆重的开秧门仪式。哈尼族谚语说:“一年的开端就是从一棵秧苗开始的,经过农民的精耕细作,秧苗将会为我们带来粮食和富足的生活,带来一年的期盼与希望。”开秧门仪式后,村民们载歌载舞插下秧苗,以求丰收。哈尼族同胞认为,插秧的时候不唱歌,不跳舞作乐,稻谷不会丰收;不唱歌,不跳舞作乐,寨子不会热闹。《婼玛的十七岁》中就完整地表现了哈尼族同胞开秧门仪式的过程,是对这种哈尼族传统习俗的原生态记录。
《婼玛的十七岁》除了讲述了婼玛和阿明这段浪漫又悲伤的爱情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差距以及更深层次的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问题。在灯红酒绿、纷繁复杂的大城市里生活的城里人,他们渴望着如世外桃源般美好的乡村生活;而在闭塞的乡村,年轻人却梦想着到大城市去,感受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文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围城现象”,也是《婼玛的十七岁》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总的来说,《婼玛的十七岁》是一部质朴而动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哲学专业背景的导演章家瑞也因此奠定了他在中国影坛的地位。此后,他又拍摄了两部红河题材的电影:《花腰新娘》和《红河》,两部影片与《婼玛的十七岁》一起,组成了章家瑞的“红河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