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赏析】

【影片赏析】

由鹏飞执导的《米花之味》是一部反映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现实主义电影。当人们提起留守儿童电影时,总是会下意识地认为这类电影一定是弥漫着苦情、悲悯、压抑的色彩与情绪。但导演鹏飞另辟蹊径,用轻快、明亮、温情的方式讲述了这个看似沉重的话题,给人举重若轻之感,让观众眼前一亮。《米花之味》着重表现的是母女的情感关系,但也探讨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子女教育和城乡差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视听语言的运用方面,《米花之味》的声音、画面、色彩等整体搭配协调,不突兀,不会让人产生跳脱之感。运镜冷静、声音自然、配乐活泼、剪辑灵动,这些是本片的重要特点。影片整体节奏活泼,色彩明亮。恰到好处的配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例如影片开头的空镜头和放学路上喃杭将妈妈给她带回来的零食分享给同学们的场景,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乡间小路上喃杭和小朋友们轻盈的脚步配上灵动的音乐,便将小小少年们愉悦、惬意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影片增加了几分喜剧色彩。电影中自然语言的使用并不多,甚至有大量的留白。最生动的片段是生病后的喃湘露看见自己日思夜想的爸爸妈妈站在自己面前时,双方都是眼含泪水,相顾无言。这个片段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却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用电影画面的力量代替了人物语言,反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这正是导演在创作时采用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

在镜头运用上,《米花之味》大多采用固定机位拍摄,其中穿插了很多平淡、安静的空镜头。例如白云随风飘动的天空、阳光倾洒的木窗、木窗上被风轻轻吹起的纱幔、炊烟袅袅的人家和绿色的田野等。这些简单的空镜头不仅展示了傣族同胞繁衍生息之地的风土地貌,也为影片增加了几分明亮的色彩,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同胞生存环境的一种朴实、诗意化的刻画。

电影学者饶曙光曾说:“当前的少数民族电影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创作,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并呈现出新发展、新格局的态势,其表现之一便是坚持并拓展母语创作,注重‘原生态’表达,挖掘和呈现深层次民族文化精神和内涵;母语电影的大量出现是中国民族电影主体性觉醒的表现,是中国多元文化的独特风景线。”《米花之味》的对白均采用了少数民族语言和云南方言,属于“母语电影”的范畴。这种母语电影的创作策略使影片变得更接地气,具有本土气息。除了母语创作,《米花之味》还采用了“原生态”的艺术策略,通过拍摄当地民族风俗文化还原并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将本土文化通过影片呈现给观众。例如在影片中有关山神附体的老奶奶的片段,就是对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展现。导演鹏飞曾解释说:“当地的人们对宗教是非常虔诚的,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他们都是坚信山神的存在的。”

在表演方面,导演鹏飞在对演员的选取上有自己的主张。他更希望演员是从非职业演员中产生,因此影片开头我们看到的卖鸡蛋的小女孩和卡车上的村民都是由当地村寨里的村民出演的。叶喃的扮演者英泽也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英泽出生于北京,曾留学海外,学习社会政策及犯罪学。她是《米花之味》的编剧之一,也是女主角。为了演绎好叶楠的角色,她提前四个月就来到云南傣寨,和当地傣族同胞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和舞蹈,感受当地的习俗文化。喃杭的扮演者叶不勒在片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本身就是留守儿童的她与其说是在表演,不如说她是在演自己。影片没有当红的流量明星,但演员们朴实无华、自然真挚的表演照样能打动人,赢得观众好评。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妈妈开车接送喃杭和她的小伙伴回家,车上的孩子们都抱着爱心人士捐赠的礼物。妈妈问是每个同学都有礼物吗?孩子们却回答说不是,只有留守儿童才有礼物。此时留守儿童这四个字显得格外刺耳。导演鹏飞说,他们在拍摄影片之前为期一年的调研中发现,这些留守儿童无论是面对外出打工的父母归乡还是再次离开家乡,都没有太强烈的情绪,似乎他们早已习惯一次次的别离。留守山村的孩子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完全闭塞的环境之内,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广大农村地区已经进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生活元素也出现在村村寨寨,这些都在《米花之味》中有真实而生动的表现。影片中有一首孩子们经常唱的歌曲《小小少年》,歌词里唱道:“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而这些小小少年真的像歌词中唱的那样没有烦恼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影片中还有一个次要人物——喃杭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乡村教师群体。喃杭带着巧克力去贿赂老师,请老师帮她换一个座位,老师却巧妙幽默地用巧克力告诉她要好好学习数学;好友喃湘露生了病,老师将喃湘露用一根绳子绑在自己身上,骑摩托车载她去大医院看病;喃杭偷走他的电话和电动车钥匙他也没有因此放弃对喃杭的教育。像他一样的乡村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年轻,有理想,他们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到偏远的山区支教,有的甚至选择永远留在山区。正是因为乡村教师的存在,很多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世界才不会那么单调和乏味。《米花之味》对乡村教师角色的塑造,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影片的结尾属于开放式结局。在溶洞里,叶楠和女儿翩翩起舞。这是一种有些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正如影片编剧和主演英泽所说,片尾想表达的就是当母女二人远离外界社会的喧嚣,回到人类最原始的洞穴里,就像回到了母体。在这里,没有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没有外界的纷纷扰扰,母女的关系回归最原始也最本真的状态。叶楠会选择留在寨子还是回到城市?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观众,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米花之味》带给观众的意义是心灵上的成长和反思,它像一杯清茶,让观众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品一品。片中的叶楠也代表了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在我们人生当中,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能够看清楚,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办法做出可能绝对理性或者最好的选择。但就像叶楠一样,这个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升华的过程,在选择中,我们才能成长。

影片的名称叫《米花之味》,米花在傣族人家中是一种象征着美好、团圆、祝福的食物。在这部影片中,米花象征着叶喃和喃杭母女二人的团圆。而影片中想表达的绝不仅仅是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期待与父母团圆的愿景,还有另外一层深刻的含义,它在告诉人们:孩子们就像是这些米一样,如果我们没有认真教育子女、用心陪伴他们长大的话,米花、米酒都会变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