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赏析】

【影片赏析】

影片《马背上的法庭》拍摄于云南丽江宁蒗县泸沽湖边,讲述了滇西北大山里一个民族地区的基层流动法庭,围绕他们行走的路线而展开故事。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行走在山寨之间要翻过座座崇山,马背上驮着国徽和法庭。所以三名执法人员,一匹马,一枚国徽,构成了这个辗转于云南西北部某山区的“特殊”法庭。在影片中,法庭这个本该是封闭的仪式空间,变成一个由国徽代替的符号——国徽挂在哪里,法官坐在哪里,法庭就在哪里。这个法庭没有什么正规的立案程序,也不是要解决什么重案要案,但它却成了维持散居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调和当地居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综观中国内地为数不多的法庭题材影片,在直观的视听叙事层面上,有的影片呈现出西方法庭片类型化叙事的特点,另一些影片则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叙事风貌。在深层的价值取向层面上,内地法庭题材电影中,“真相”常常隐遁在中国传统的宗族血缘因素、当下的社会矛盾因素中,成为影响影片内容与价值呈现的因素。

影片《马背上的法庭》存在着两种冲突,一种是法官与当地村民之间关于法律方面的冲突,另一种是老冯与阿洛关于执法方式上的冲突。主人公老冯与行将退休的法官杨阿姨以及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生阿洛,牵着一匹背着国徽的马行走在泸沽湖畔的大山之间,所到之处人烟稀少。影片没有展示云南的如画风景,纪实风格的画面呈现的是这片土地的原始风貌与落后。影片不仅呈现了民族地区蛮荒的文明现状,也深刻反映了基层法务人员工作的不易。主人公老冯,表征着新时期法官的形象。但老冯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以致妻儿都离他远去。而老冯与杨阿姨若有似无的情愫更为打动人,二人在工作配合中十分默契。影片通过“对人与人之间不露声色情感的描绘”,使得主题更加鲜明而生动。其不在于展现中国法治进程的一个小的片段,而在于拓展那些隐藏在这一系列镜像语言后面更广阔的语义空间,管窥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马背上的法庭》的创作源于《南方周末》上的新闻报道《泸沽湖畔的巡回法庭》。导演刘杰看了这则报道之后就对故事颇感兴趣,立即邀请编剧撰写剧本。拍摄之前,台湾资深电影学者焦雄屏曾专门告诫他说,拍其他民族,视点很重要。当想不透、看不清的时候宁可丢掉和失去一些东西,也不触犯它。因此,刘杰直言很怕会造成猎奇和居高临下的效果。影片《马背上的法庭》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和固定镜头,使用了完全与当地少数民族平等的客观视点,用纪实主义手法“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案件处理的经过,用朴实的视听语言呈现了基层法官工作生活的真实状况。

在演员的选择上,除李保田和吕聿来以外均由非职业演员出演。李保田饰演影片中的法官老冯,他回忆当初之所以接这部戏,完全是因为被电影中的故事打动。“去年‘十一’期间,四川电视台播放了《马背上的法庭》的纪录片,很受感动,当时就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如果能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那样也就不虚一个影视工作者的名头了。”为了真实,李老师甚至不洗脸、不洗衣服;而在镜头运用上,刘杰也抛弃了很多灯光、升降机等器材,甚至连拍摄角度都不变化,就是为了完整地记录一个过程。

叙事上,《马背上的法庭》采用了单一的线性叙事,没有插入也没有闪回,法庭处理的案件也基本是少数民族边寨生活的琐碎家常。视听语言上,影片大量的画面使用固定镜头拍摄,冷静、客观的镜头营造了纪录片般的视听风格。通过大量的长镜头追求视觉的真实性,通过全景镜头的使用将中国边寨特殊的环境与人融为一体。电影语言发展史和电影风格发展史表明,长镜头语言是一种时空拓展的手段,即通过时间的持续带来空间的扩展,并进一步揭示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它可以成为表达电影观念,以及阐述人文关怀和展现细微人生洞察的手段,或成为带有诗意风格的抒情性表意手段。在刘杰导演的作品中,长镜头的使用不仅展示了云南民族地区的地域风貌,扩展了表现空间的视觉作用,也形成了导演纪实风格的影像特征。除了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的使用之外,刘杰电影多用全景或者中景表现人物及环境。全景的作用除了展示故事发生的空间之外,最重要的是将人物及环境融为一体。在写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当中,人物的角色命运与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在光线的处理上,刘杰多使用暗色调、低照度的光影呈现画面。即便是在室内空间,因为民族地区物质条件的限制,基本照明常常是窗户透进来的自然光线以及屋内烤火使用的火塘,夜间照明也仅仅是低瓦数的白炽灯泡。为遵照民族地区生活的原貌,室外基本使用自然光,而室内画面则多呈现出低照度的特点。法庭在这一空间中,依然是庄重和充满仪式感的,采用实景光影,还原了这些真实存在的、中国式的马背上的法庭。

方言的使用及民歌的吟唱也是刘杰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最广的地区。电影中数次响起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彝族的歌曲,均由非职业歌手清唱。刘杰的电影极少使用配乐,更没有现代乐器演奏的音乐,只有少量的少数民族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少数民族吟唱的歌声也经常出现在故事情节发展的间隙之处,形成了少数民族电影纪实风格的特点。

《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所展现的正是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风貌,只是它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域差距,而是习惯了宗族规则的少数民族边寨,在以法律为符号的现代社会的介入下,所产生的种种不适与调适。刘杰在每一部作品中都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原型。他的作品聚焦社会现实题材,尤其是少数民族生活题材,基于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叙事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进行创作,镜头语言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固定镜头,摒弃好莱坞正反打的剪辑画面,人物对白多使用方言,多以少数民族民歌为背景音乐等,贯穿每一部作品的纪实主义已经成为刘杰导演作品的特点之一。从他蜚声国际的成名作《马背上的法庭》到获奖无数的《碧罗雪山》,观众都可以从其独特的影像风格中窥探其个性化的艺术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