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赏析】

【影片赏析】

拍摄于1985年的《青春祭》是导演张暖忻的代表作品,影片根据张曼菱的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张暖忻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第四代导演是中国首批系统地学习了电影专业知识的一代,他们更加擅长拍摄技术的运用,大胆追求“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推进电影艺术本体的回归。第四代导演大多开始注重个体,关心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物命运的起伏,希望通过镜头向观众传达新的理念和思考。

张暖忻导演是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个提出“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家,她一直在探索电影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认为电影应该是生活的再现与创作者主观情绪的抒发。《青春祭》是张暖忻电影理念的实践作品,影片以散文式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影片以第一人称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插队时的生活点滴。张暖忻曾表示,李纯的回忆,是她记忆中怀念的东西,而不是原来的生活本身。影片强调的这种主观性,是一段如梦似幻的回忆。因此,影片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意味。

张暖忻导演通过减弱电影的戏剧性来增强叙事的纪实性,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积累,淡化了过于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以细节化、内心化的方式来表现影片的内涵。她大胆地让傣族群众本色出演,除了男女主角经过专业的训练外,其他主要演员都是当地的傣族人,但是他们的表演自然质朴,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电影没有过多的对白,大部分镜头都是傣族村寨日常生活场景与民俗风情的记录,真实地将这个美丽的地方呈现给观众,传递了导演想要表达的质朴和美好。

影片中的人物不多,但都很有特点。尤其是次要人物,虽然戏份不多,但却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奶奶伢,这个骨瘦如柴的老人,一出场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伢在影片中和李纯没有任何对白,李纯甚至用老巫婆来形容她,但是导演通过伢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她的人物形象。在李纯出去做农活时,伢默默把好吃的送到她手上;李纯淋雨收工回来倒在床上,伢又心疼得不知所措;李纯穿上傣家服装,伢看到后开心地拿出自己的银腰带给她系上;在李纯走后,伢也因为思念她而去世……导演通过这些细节的拍摄,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被伢所感动。还有放牛的哑巴布比,他的身上有很多刻纹,外表丑陋,但是内心善良。当李纯一开始被傣族姑娘嫌弃时,布比默默走下河摘了一朵荷花,送给了李纯,露出格外真诚的笑容;他被调皮的孩子欺负时,从来不会生气,还经常摘果子带给孩子们;自己的牛把别人的围栏弄坏,布比也会认真地把围栏修好……布比一句台词都没有,却能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善良和纯真。导演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表现特殊历史背景下人性难能可贵的美好。

除了成功的人物塑造,影片在视听语言方面也有很多新的尝试和突破。比如影片在光线运用上,就独具匠心。影片中大部分场景的光线都是在尽量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自然光,力求通过光线造型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因为故事发生在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所以影片中夜晚或室内大部分的光源都来自蜡烛或者火堆。但导演不单单是简单地模仿自然光源,而是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光影相结合。比如李纯第一次到大爹家时,她内心是沮丧的,甚至是恐惧的,所以大部分画面是黑漆漆的房屋,以及红色的火堆照映下像老巫婆一般的伢的脸;再比如李纯去给小安虎治病,看到安虎的父母在烧香拜佛、求神保佑,此时画面中只有蜡烛的光源,微弱而又昏暗的烛光映衬出安虎父母的无助感;李纯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治好了小安虎的病,安虎父母脸上露出了笑容,此时影片的画面光线也亮了许多。

在追求纪实性的情况下,影片也试图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影片一开始就用几组镜头表现了傣族村寨旖旎壮丽的景色:异域风格的寺庙、高大粗粝的仙人掌丛、枝繁叶茂的大树、冒着炊烟的孤房……影片结尾处,全景拍摄的广阔天地、夕阳下飞翔的鸟儿、重峦叠嶂的山峰,充满了诗情画意,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影片的诗意特征还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影片中的傣寨地处亚热带,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一眼望去绿油油一片。绿色无疑是主色调,但是在影片中,导演刻意淡化了绿色,而是选择了不同的色彩来营造角色情绪。比如伢去世时,李纯来祭奠,灰白的场景和纯黑衣服的李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送葬时,扎眼的红土地也显得格外突兀。影片最后,埋葬了任佳的灰色泥石流和傍晚的夕阳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

《青春祭》的音乐也颇具特色。影片中,诗人顾城作词的主题曲《青青的野葡萄》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由李纯哼唱。因为思念家乡,以野葡萄隐喻自己。第二次由孩子们合唱。稚嫩的童声,与唯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最后一次由歌手瞿小松、吴静所唱,契合了影片的主题。

《青春祭》着重表现了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内心的迷茫和彷徨。时代大背景下,知识青年们渴望挣脱束缚,脱离刻板的生活,但是现实又往往是残酷的。影片很好地诠释了以李纯为代表的城市年轻人对于新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表现了面对现实生活时内心的矛盾。初到傣寨的李纯不懂得美是什么,来自城里的她,审美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对于穿着一直以旧为美,有了新衣服,她甚至还会多洗两遍让其显得旧一点。但是傣寨的姑娘们却有着天生的、自然的美,她们对美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不受大环境的影响。正是这些纯真质朴的傣族姑娘,给了李纯美的启蒙,让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穿上漂亮傣族筒裙的李纯感慨“想不到一身衣服有这么大的魔力”。在面对心仪男子时,傣族姑娘们会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李纯即使有喜欢的人,也不敢表露半分。甚至在知道大哥喜欢自己时,还是本能地选择了逃避,离开了有深厚感情的傣寨。辛苦劳累一天后,傣族姑娘们直接脱光了衣服下河洗澡,这让初来乍到的李纯感到难以接受,但同时也有点羡慕。后来,李纯跟着傣族姑娘学会了在河中洗澡,她也开始享受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很显然,导演希望通过这种冲突表达出主人公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的向往。此外,在傣族村寨里,挑水、砍柴这些体力活都由女性来承担,而且傣族女性也没有觉得任何不妥,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

《青春祭》是张暖忻导演的代表作品,也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影片很好地体现了第四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美学追求: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其艺术成就也因此获得国际电影节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