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韵无韵

一、有韵无韵

目前对于“文”“笔”分类明确记载下来的开始于南朝的颜延之。《南史·颜延之传》:“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奂得臣义,跃得臣酒’。”[22]《宋书·颜延之传》:“劭召延之示以檄文,问曰:‘此笔谁所造?’延之曰:‘竣之笔也’,又问:‘何以知之?’延之曰:‘竣笔体臣不容不识’。”[23]颜延之回答宋文帝文笔分举,回答刘劭又不称为文体而称为笔体,而且刘劭问作檄文的人也说的是“此笔”,可得文笔别目的时期应该在刘宋初年就已经非常的普遍。

《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24]以有韵无韵为划分标准对后世文论影响甚远,朱东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认为:“《文心雕龙》论文,先破当时文笔之界划……详其立义,第一节破文笔之界。以韵律划分文笔,此说起于音韵论既兴以后。”[25]除此以外《文心雕龙》书中还存在着大量关于“文笔”的内容,如《风骨篇》中“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26],《体性篇》中“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27],《总术篇》中“文场笔苑,有术有门”[28],《章句篇》中“载章贵于顺序,文笔之同致也”[29],《才略篇》中“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30],都是明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心雕龙》是一本“文笔论”了,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提到:

更即《雕龙》篇次言之:由第六迄于第十五,以《明诗》《乐府》……是均有韵之文也。由第十六迄于第二十五,以《史传》《诸子》……是皆无韵之笔也。此非《雕龙》隐区文笔二体之验乎?[31]

逯钦立也赞同刘师培此处的看法:“《文心雕龙》这部杰作,在编纂上及其评论上,都显然承用晋宋以来的文笔说。作为论说的框架。”[32]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体例编排上,将从《明诗》到《谐隐》这十种有韵的文列在一起,又把从《史传》到《书记》这十种无韵的笔列在一起,进行分别的讨论和叙述,应该也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的。例如他在《序志》篇中说过:“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33]

阮元在辩论文笔的时候,常常提及梁昭明太子的《文选·序》,可翻遍《文选·序》却没有文笔两个字,黄侃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提到《昭明文选》中看似并没有文笔之别。但是看《文选·序》中关于选例的文字也可以从侧面得出,昭明太子的思想中是暗暗附和当时的“文笔说”的。《文选·序》: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深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34]

颜延之、刘勰及昭明太子,这三家的“文笔说”即使每一个都在原有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斟酌,但都是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作为论证基础的。而后期的“文笔说”明显与之有着较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