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学与师从

二、家学与师从

阮元的成长除了扬州优渥的文化氛围与活跃的学术思想的影响,还与他的家族父母以及他的座师业师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阮元的家学与师从的深刻影响,使得他在后来重提“文笔说”,下面我们将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家学

阮氏家族最先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偃姓,南北朝时期是陈留郡的望族。唐宋时南迁,明朝初年迁至江苏淮安府。其高祖时代,弟兄四房未曾分家。到了曾祖时代,兄弟九房也未曾分家。阮氏一家皆忠厚仁谨,乐善好施,有着传统社会中比较好的家风。阮氏一门多为武官,祖上曾以武功而显赫一时,故阮元曾称自己为“半是将种半书生”。

阮元的祖父阮玉堂,字履庭,号琢庵,则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儒将。少能挽强驰射,箭无虚发。尤喜读书,为古文诗词,援笔立就。阮玉堂文武兼备,精研兵法,深谙韬略,所著有《珠湖草堂诗集》三卷。阮元出生的时候,祖父阮玉堂已经去世五年,父母阮承信已经三十一岁,母亲林氏则二十九岁,家道中落。其父母是阮元的社会人生启蒙老师,他们注重对阮元的培养。阮元五岁时母亲林氏教识字,经过一年左右的启蒙教育。阮元这样形容过自己的母亲:“系出闽之莆田。通书史,明古今大义,间为韵语,辄焚不存稿。”[8]阮元的父亲阮承信,“公生将门,少善读书,好《左氏春秋》,熟悉《资治通鉴》古今成败事,开骑射……家无儋石储意,洎如也,性伉爽,好施与。……年三十一,生抚部(阮元),公择师教读甚严,亲授古文辞,称曰:读书当为有用之学,徒钻研时艺,无益也”[9]。阮元终能位列宰辅,光耀门楣,和父母亲悉心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林氏除了阮元必修的“四书五经”之外,还为阮元讲授平仄、对偶等作诗的技巧。阮元之所以能在八九岁便能作诗,二十八岁又以《眼镜》试律诗而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甚至在日后重提“文笔说”都与父母平日对他的淳淳教诲分不开。

阮元在嘉庆九年(1804年)奉父亲之命建立祀奉祖宗的阮氏家庙。其后一年阮元又遵父亲的遗愿,“于家庙西建隋文选楼。楼下为庙西之西塾,楼上祀隋秘书监曹宪”[10]。此后阮元便异常热心考证与文选楼、文选巷相关之事。阮元遵照父亲的意愿建立家庙以及修建文选楼,冥冥之中便与《文选》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因缘。此后,他大量搜集不同版本《文选》善本及《文选》注,还自诩为《文选》学的传人。他还梳理了《文选》流传的历史,隐然以自己承续曹宪、李善之后:“曹氏创隋,李氏居唐。祥符以后,厥有墨庄。阮氏居之,庙祀江乡。建隋选楼,用别于梁。”[11]

(二)师从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阮元师从甘泉名儒胡廷森。胡廷森,字衡之,以文学充任幕僚,为两江总督萨载等交相延聘。阮元八岁既能诗,有“雾重疑山远,潮平觉岸低”之句,胡氏极赏之。因此胡廷森给阮元讲授《昭明文选》。

孙梅是阮元乡试时的一个考官,耗费数十年光阴,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爬梳各种有关骈文的论述,编辑成《四六丛话》一书。阮元《定香亭笔谈》载:“乌程孙春圃先生梅,官太平司马,元丙午乡试房师也。品醇学邃,卓然楷模,尤深于骈俪之文,辑《四六丛话》一书。于古今源流,各家得失,流栉详明,洵词林之宝筏,学者所必读也。”[12]孙梅费数十年之力完成了《四六丛话》,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成稿,阮元为之写序。《四六丛话》的理念,却与阮元相呼应。该书在编排上,以萧统《文选》、屈原《离骚》居其首,《凡例》言:“‘选’实骈俪之渊府,‘骚’乃词赋之羽翼。……六朝、唐人词笔迥绝者,无不以‘选’‘骚’为命脉也。是编以二者建为篇首,欲志今体者探本穷源、旁搜远绍之意。”[13]可知孙梅以《文选》《离骚》为骈体之本源。这一观点对阮元重提“文笔说”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