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声律情采
萧绎《金楼子·立言》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35]之前的“文笔说”都是以有韵无韵作为区分的。而此处萧绎将阎纂的诗也归纳到笔体里面去,说明对于“文笔”的区分没有完全用有韵无韵作为标准了。萧绎这种说法并非他的独创,而是自有其出处的。《南齐书·陆厥传》记载:
沈约答曰:“自古辞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徵之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故鄙意所谓‘此秘未睹’者也。……士衡虽云‘炳若缛锦’,宁有濯色江波,其中复有一片是卫文之服?此则陆生之言,即复不尽者矣。韵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言,老夫亦不尽辨此。”[36]
沈约所谓的文的韵,虽然沿用的是有韵为文的韵,却把韵的含义改变了。有韵为文改变为为文须声律的新义,由此可知,萧绎的“文笔说”是可能接受了永明声律派的论调,因此将阎纂的诗归纳到“笔”而非“文”里。而且萧绎认为的“文”已经不限于所谓的韵脚,文的内容必须要“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文的辞藻必须要“绮豰纷披”,声律方面的要“宫徵靡曼,唇吻遒会”。对此,黄侃有着这样的见解:“今谓就永明以前而论,则文笔本世俗所分之名,初无严界,徒以施用于世俗与否为断,而亦难于晰言。就永明以后而论,但以合声律者为文,不合声律为笔,则古今文章称笔不称文者太众,欲以尊文,而反令文体狭隘,致使苏绰韩愈之流起而为之改更,矫枉过直,而文体转趣于枯槁。”[3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文笔说”在六朝兴盛而衰颓于后世的原因。
这种“文”的条件,近乎于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靡”,合而言之就是声律情采。《文心雕龙》中有《声律篇》,也有《情采篇》,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认为:“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38]刘勰这种说法与《金楼子》正好可以相互印证,因此可以推论萧绎的这种说法是沿用前人的文论,并非他个人的独创。他这种“文笔说”虽然与前代的说法不同,将“文”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了,但是也表达了他对于“文笔说”更进一步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文笔说”的内涵。
很多学者认为“文笔说”到了唐代已经衰颓了,梁光钊就曾说:“昭明所选多文,唐、宋八家多笔,韩、柳、欧、苏散行之笔奥衍,灏瀚好古之士靡然从之,论者乃薄《选》体为衰,以散行为古。既尊之为古,且专名为之文,故文笔不复分别矣。”[39]刘师培亦说:“唐宋以降,此谊弗明,散体之作,亦入文集。若从孔子正名之谊,则言无藻韵,弗得名文,以笔冒文,误孰甚焉!”[40]其实,在隋朝与初唐时期,“文笔说”还是为世人所知的,李德林的《霸朝杂集序》中就有:“前奉敕旨,集纳麓已还,至于受命文笔,当时制述,条目甚多,今日收撰,略为五卷云尔。”[41]刘知几的《史通·自叙》中:“余初好文笔,颇获誉于当时。晚谈史传,遂减价于知己。”[42]李谔的《上书正文体》亦有:“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43]可以看出在隋代与初唐,人们对于文笔说还是普遍认同的。遍照金刚在其著作《文镜秘府论》中的《文笔十病得失》篇中也曾提到“文笔说”:“《文笔式》……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文以两句而会,笔以四句而成。文系于韵,两句相会,取于谐合也。笔不取韵,四句而成,在于变通。故笔之四句,此文之两句,验之文笔,率皆如此也。”[44]《文笔式》一书作者不详,此书在中国历代书目中亦未见著录,遗文仅散见于《文镜秘府论》,此书的产生年代,中外学者有不同的意见。罗根泽在《文笔式甄微》中根据多个线索推断作者为隋时人。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也认为“此书盖出隋人之手”[45]。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考研究篇》则根据《文笔式》与《笔札华梁》内容近似推论其为盛唐前作品。由此可以推论《文笔式》当为隋至盛唐前的作品。唐代还有杜正伦撰写的《文笔要诀》一卷。杜正伦,《旧唐书》列传二十,《新唐书》列传三十一有传。弘法大师又有《文笔眼心抄》一卷,即《文镜秘府论》之节要本,《自序》写道:“可谓文之眼,笔之心,即以《文笔眼心》为名。”[46]
清代的学者一直在探寻六朝以来文笔之盛在后世逐步消减的原因,阮元就曾好奇:“六朝至唐皆有长于文、长于笔之称……何以宋以后不复分别此体?”[47]众多的清代文人皆认为必定是宋以后不复分别,而其中主要的依据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一段话:“南朝词人谓文为笔,故《沈约传》云:‘谢玄晖善为诗,任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又《庾肩吾传》,梁简文《与湘东王书》,论文章之弊曰:‘诗既若此,笔又如之。’又曰:‘谢、沈约之诗,任、陆之笔。’《任昉传》又有‘沈诗’‘任笔’之语。老杜《寄贾至严武诗》云:‘贾笔论孤愤,严诗赋几篇。’杜牧之亦云:‘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亦袭南朝语尔。往时诸晁谓诗为诗笔,亦非也。”[48]对陆游而言,诗、文对举,所以他认为六朝人谓文为笔。在陆游著作中所罗列的文献里,他都将“笔”等同于“文”,成为与“诗”相异的类别。我们如果以有韵、无韵为标准,将六朝与宋代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文”从“有韵”到“无韵”转变了位置。
表1 六朝与宋文笔含义差别
《悉昙轮略图抄》中本来是论“文笔式”,而所载却是《诗笔图》,这是由于唐以后倡言诗笔,而不再有文笔之分了。而唐人之所谓诗笔,其实就是文笔。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提道:“《梁书·刘潜传》:字孝仪,秘书监孝绰弟也。绰常曰:三笔六诗。三即孝仪,六孝威也。《梁书·庾肩吾传》载简文与湘东壬论文曰:诗既如此,笔亦若之。《北史·萧圆肃传》:撰时人诗笔为《文海》四十卷。《杜甫集·寄贾司马严使君诗》:贾笔论孤愤,严诗赋几篇。赵璘《因话录》: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文公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据上五证,均诗笔并言,诗有藻韵。其类亦可称文。笔无藻韵,唐人散体,概属此类。故昌黎之作,在唐称笔,后世文家奉为正宗,是均误笔为文者也。”[49]现在,我们于阮、刘二家之外,还可得二事来作普通说明:一是《南史·任昉传》中的“既以文才见知,时人云任笔沈诗”。[50]一是《南史·沈约传》:“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手笔。”[51]从以上所列来看,诗笔并举的记载虽然不甚多,但却是出现在“文笔说”盛行的时候。
且元稹《长庆集·乐府古题序》写道:
诗讫于周,离骚讫于楚。是后诗之流为二十四名。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操、引、谣、讴、歌、曲、词、调,皆诗人六义之余,而作者之旨,由操而下八名,皆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之际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其在琴瑟者为操、引,采民氓者为讴、谣,备曲度者总得谓之歌、曲、词、调,斯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调以配乐也。由诗而下九名,皆属事而作,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诗可也。[52]
可见所谓诗笔,与文笔同。诗笔代替文笔,依然分指篇章的两类。换句话来说就是以有韵的诗代替有韵的文了。侯康《文笔考》亦云:
至唐则多以诗笔对举。如贾笔论孤愤,严诗读几篇,少陵句也。王海活龙凤,谢诗生芙蓉,飞卿句也。杜诗韩笔愁来读,牧之句也。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时人目王缙,王维语也。孟诗韩笔,时人目退之,东野语也。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殷璠语也。[53]
则可以证明,“文笔说”在唐代并没有衰颓,而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并发展下去了。而直至宋时,也还间或有着“文笔说”的踪迹。宋时的《太平御览》文部编目,也是以文笔进行区分的。如:
《太平御览》文部:卷五百八十六,诗。卷五百八十七,赋。卷五百八十八,颂、赞、箴。卷五百八十九,碑。卷五百九十,铭、七辞、连珠。卷五百九十一,御制上。卷五百九十二,御制下。卷五百九十三,诏、策、诰、教、诫。卷五百九十四,章表、奏、劾奏、驳奏。卷五百九十五,议、论、笺、启、书记。卷五百九十六,诔、吊文、哀辞、哀策。卷五百九十七,檄、移(露布附)。卷五百九十八,符、契券、铁券、过所、零丁。[54]
通过分析目录,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御览》的文章分类安排隐隐是以有韵和无韵作为分界线的。《太平御览》虽作于宋代,但是它实际上也是承袭了《皇览》《类苑》《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和《文思博要》等诸书而成,因此这本书的分类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两晋、南北朝乃至唐代的一些观点。
如此的转变,自唐到明代不复被提及,到清代学者才开始关注。赵翼在《陔余丛考》列出“诗笔”一条,认为:
陆游《笔记》:六朝人谓文为笔。顾宁人引其说,不知六朝人之称文与笔又自有别……六朝人以韵语为文,散行为笔耳。按《南史·沈约传》……可见文与笔自是二种。若笔即是文,何以有专言,又有兼言文。则六朝所谓文笔,当以刘勰言为据也。[55]
钱大昕于《十驾齐养新录》中列“文笔”一条而有所论述。两人不约而同地或明言、或暗喻文笔相异,且皆认同应以有韵无韵为别,但两人都没有明确道出混淆文笔之别的关键时代与关键人物。后来,阮福将混淆文笔之别的关键时代与人物上溯至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运动,认为:“自明人以唐、宋八家为古文,于是世之人惟知有唐、宋古文之称。”[56]这使学海堂诸生将所有责任都归结于唐、宋古文家。比如梁光钊就认为:“昭明所选多文,唐、宋八家多笔,韩、柳、欧、苏散行之笔奥衍,灏瀚好古之士靡然从之,论者乃薄《选》体为衰,以散行为古。既尊之为古,且专名为之文,故文笔不复分别矣。”[57]
学海堂诸生认为,唐宋八大家所提倡的古文运动让学界误以为文就是指散行无韵的古文,而与有韵的诗相对。这也使得阮元及其弟子孜孜不倦地搜罗证据去辨明文笔之别。
【注释】
[1]潘雨廷:《周易表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25页。
[3]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4]刘师培:《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5][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76页。
[6][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03页。
[7][清]刘天惠:《文笔考》,载赵所生、薛正兴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3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8]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9]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
[10]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5页。
[11][东汉]王充:《论衡》,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1页。
[12]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0页。
[13][东汉]王充:《论衡》,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1页。
[14][东汉]王充:《论衡》,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1页。
[15][清]刘天惠:《文笔考》,载赵所生、薛正兴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3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16]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0页。
[1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17页。
[18][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93页。
[19][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3页。
[20][晋]葛洪:《抱朴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21]逯钦立先生在《说文笔》中明确将“文笔说”的演变类型分为三种:一是初期的文笔义界,即有韵无韵来区分。二是以刘勰、颜延之为首的沿用晋人的文笔说。三是把文的范围缩小的以梁元帝《金楼子》为首的革新派。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将文笔说也分为三类,此不赘述。
[22][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77页。
[23][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页。
[24][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86页。
[25]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49页。
[26][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7页。
[27][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28页。
[28][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86页。
[29][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91页。
[30][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28页。
[3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111页。
[32]逯钦立:《说文笔》,见逯钦立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8页。
[33][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69页。
[34][梁]萧统:《昭明文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页。
[35][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5页。
[36][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0页。
[37]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3页。
[38][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4页。
[39][清]梁光钊:《学海堂集》,载赵所生、薛正兴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3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40]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41][清]严可均:《全隋文 先唐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04页。
[4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3页。
[43][清]严可均:《全隋文 先唐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9页。
[44][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12页。
[45]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5页。
[46]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34页。
[47][清]阮元:《研经室集》,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709页。
[48][宋]陆游撰,李剑雄等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7页。
[49]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50][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03页
[51][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2页。
[52][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4页。
[53][清]侯康:《文笔考》,载赵所生、薛正兴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3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54][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页。
[55][清]赵翼:《陔余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47页。
[56][清]阮元:《研经室集》,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709页。
[57][清]阮元:《学海堂集》,载赵所生、薛正兴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3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