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 作

[1][西汉]司马迁:《史记》,线装书局,2006年。

[2][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3][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4][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5][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6][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4年。

[7][梁]刘勰著,黄叔琳注,李祥补注,杨明照拾遗:《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8][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

[9][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

[10][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1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

[13][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14][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5][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

[16][唐]殷璠著,王克让注:《河岳英灵集注》,巴蜀书社,2006年。

[17][宋]陆游撰,李剑雄等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97年。

[18][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

[19][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0][明]徐师曾撰,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21][清]纪昀,永瑢等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22][清]顾炎武撰,黄汝诚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3][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24][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

[25][清]阮元:《研经室集》(全二册),中华书局,2016年。

[26][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岳麓书社,1987年。

[27][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8][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

[29][清]纪昀,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

[30][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1][清]凌廷堪著,王文锦点校:《校礼堂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

[32][清]章学诚著,叶琪校注:《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

[33][清]徐世昌:《清儒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

[34][清]孙梅:《四六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35][清]姚鼐著,龚复初标点:《惜抱先生尺牍》,新文化书社,1935年。

[36][清]姚鼐:《惜抱轩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

[37][清]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8][清]阮元:《广东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9][清]阮元:《文选楼藏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4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41][清]戴震:《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

[42][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74年。

[43][清]洪亮吉:《更生斋集》,中华书局据北江遗书本校刊,1936年。

[44][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说诗全编》,凤凰出版社,2010年。

[45][清]刘大櫆:《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6][清]刘台拱:《刘端临先生遗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雅书局,刻本。

[47][清]阮元:《小沧浪笔谈》,线装书局,2020年。

[48][清]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

[49][清]宋翔凤:《过庭录》,中华书局,1985年。

[50][清]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中华书局,2000年。

[51][清]蒋湘南:《七经楼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2][清]黄以周:《南菁讲舍文集序》,载《南菁讲舍文集》,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本。

[53][清]汪中:《汪中集》,广陵书社,2005年。

[54][清]梁章钜:《文选旁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55][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译:《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9年。

[56]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57]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58]陈居渊:《焦循阮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9]陈平原:《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0]陈寅恪:《陈寅恪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61]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2]邓新华:《古代文论的多维度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3]方光华:《刘师培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

[64]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65]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崇文书局,2001年。

[66]郭明道:《阮元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8]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69]胡怀琛:《中国文学史概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

[70]胡适著,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8年。

[71]黄爱平著,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

[7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2007年。

[73]黄念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4]黄人:《中国文学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

[75]姜义华:《章太炎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

[76]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77]李贵生:《传统文论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78]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7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8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

[81]刘麟生:《中国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82]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83]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84]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85]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86]刘文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论讲疏》,巴蜀书社,2011年。

[87]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

[88]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62年。

[89]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

[90]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

[91]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2]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94]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5]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96]王运熙,顾易生主编:《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97]王章涛:《阮元年谱》,黄山书社,2003年。

[98]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99]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100]许苏民,申屠炉明主编:《明清思想文化变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1]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古籍整理研究室编:《扬州学派研究》,广陵书社,1987年。

[102]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94年。

[103]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104]冯亁:《清代文学骈、散之争与阮元“文言”说》,《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

[105]张鉴等撰,黄爱平点校:《阮元年谱》,中华书局,1995年。

[106]张岂之主编:《民国学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7]张少康,卢永璘编选:《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10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9]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广陵书社,2004年。

[110]章太炎著,庞俊、郭诚永疏证:《国故论衡》,中华书局,2008年。

[111]章太炎:《章太炎国学讲义》,海潮出版社,2007年。

[112]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3]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4]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5]郑振铎:《郑振铎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16]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二、论 文

[1]蔡德龙:《清代骈文话编撰的冷清与“骈散合一”观探析》,《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陈志扬:《阮元骈文观嬗变及历史意义》,《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3]冯源:《20世纪“文笔”说研究述评》,《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李亚:《论阮元“沉思翰藻”说对〈文选序〉的某些误读——以阮元、萧统对“文”的不同理解为着眼点》,《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李裕政:《文笔之辨研究述略》,《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6]刘文勇:《魏晋南北朝‘文论高峰说’献疑》,《文艺研究》,2011年第1期。

[7]刘文勇:《中国文论研究:方法论及其反思》,《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8]刘弈:《清代中期的“文笔说”:产生、发展与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9]刘玉才:《从学海堂策问看文笔之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0]刘再华:《汉宋之争与清代文笔之辨》,《求索》,2003年第6期。

[11]罗孟冬:《简论魏晋南北朝“文笔”说》,《湖湘论坛》,2005年第4期。

[12]马积高:《清代骈体文的复兴与考据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

[13]卿磊:《“文笔”说演变论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14]卿磊,谢谦:《“沉思翰藻”锥指——兼论阮元释义同萧统原序之区别》,《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5]阮衍喜:《阮元籍贯正》,《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6]宋巧燕:《诂经精舍、学海堂两书院的骈文教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7期。

[17]陶礼天:《六朝“文笔”论与文学观—— 〈文心雕龙〉探微》,《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