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第一,国际复杂环境的倒逼加速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进程。新冠疫情的爆发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引发了全球经济主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国发展的重点更加集中于科技领域的创新链布局,科技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也日益复杂。相较于发达经济体,我国于科技领域虽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发展,但仍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新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主体、多领域的交互协作,依靠“单打独斗”方式难以实现技术突破。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小院高墙”“长臂管辖”等模式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企图通过扰乱国际经贸秩序、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持其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使得我国嵌入全球创新链受阻。另一方面,国内创新主体协同创新链条存在堵点,原始创新不足,我国尚未摆脱关键技术受限于人的困境,在自主创新领域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亟待提升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维护本国科技与产业安全。自主创新则是针对上述困境提出的新战略,实质是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的科技博弈与力量张力仍在继续,集中体现于美国对我国的科技竞争战略上,美国联合其盟友接连对我国发起的科技打压及科技脱钩行为,在国际社会引发恶劣的示范效应。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科技发展环境的变化对于倒逼我国自主创新的路径具有积极影响,深刻警醒我国,唯有实现自主创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才能于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 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稳定发展的国内现实需要的背景下,更应系统探寻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逻辑理路、基本经验与鲜明特色及推进路径,对加快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了新的实践诉求。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自主创新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动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原创性与关键性技术成果的高质量供给,因此必须提高关键技术与重大前沿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打通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 (3) 纵观我国科技发展实践,历经70多年发展,科技领域逐步实现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有效助推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测序、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量子通信、超级计算系统、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世界瞩目的自主创新成果,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科技“领跑者”,其他领域也正由 “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但是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各种理由加快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提高新兴技术和关键技术输出的门槛、标准及条件,增加我国获得关键零部件及先进材料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与阻碍着我国向具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及国际高端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同时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在某些领域关键技术缺失,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的物质基础薄弱,创新成果转化受阻,导致了原始创新的动力不足。针对以上科技发展面临的“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处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促使中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4) 因此,面对自主创新发展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相关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给予积极回应,探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阐明驱动其发展的各要素的作用和功能,破解其在创新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实现其向纵深推进,为新形势下党在科技领域作出更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提供思路,以迎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诉求。
(二) 研究意义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路径选择,既符合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与创新规律,又立足于我国国情与发展实际,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其内在价值追求,更是构成了我国科技发展领域的思想与行动基础。 (5) 深入研究这一道路,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科技创新理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实现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理论意义
第一,全面准确梳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层面总结该道路发展的基本经验、重大成就与鲜明特色,进而准确揭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驱动要素及其作用机理,为新时代充分展现中国道路优势提供学理支撑。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们党在实践当中走出来的、符合科技发展要求与创新基本规律的科学道路,是自主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系,与我国具体国情、文化传统、制度环境紧密相连,体现出阶段性与多层次性。一方面,长期的科技探索历程蕴含了丰富的自主创新发展经验。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以市场换技术”,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对 70 多年的实践历程置于整体性的视野来把握,深刻理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与制度建设、主体支撑、资源投入、文化培育等驱动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自主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核心,对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思路、制度保障、宏观统筹、市场配置、主体培育、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6) 使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全貌得以展现。因此,深入分析党和国家在推进自主创新道路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以制度、主体、资源、文化“四位一体”的自主创新结构体系为视角全面探究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历史逻辑、实践特色、战略目标、指导思想、主要原则、路径选择等问题,有助于把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深化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整体性认识,在更广阔的视域中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使其发挥独特优势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第二,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助于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科学把握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建构中国特色创新理论体系。新时代以来,自主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升为国家战略,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成为党新时期领导科技工作的核心。纵观历史,强调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党领导与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面对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与科技“一穷二白”的国内外形势,创造性地提出“反爬行主义”,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科技战略指导方针,自力更生的发展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必须立足自己的创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发展方针,但同时强调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与盲目排外,应与对外开放相结合,自力更生结合技术引进,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江泽民同志在 1995 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技术依赖,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党的十六大提出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国家战略实施的中心环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将自主创新的地位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进行“超前谋划、顶层设计”,利用“非对称性战略”实现科技赶超,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等途径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党的二十大更是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自力更生”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刻体现出党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从战略规划、目标制定等方面为我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了思想与战略引导。因此,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挖掘,能够实现党的科技创新理念的升华,构建彰显中国特色与优势的自主创新理论体系,为新时期深入推进中国科技发展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切实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第三,全面深化和升华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创新理论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源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发展形势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由机器生产力发展为智能化生产力阶段,如何在新生产力条件下进行自主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作出回答,也不可能给出现实答案,但正如马克思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的教条,而是一种一直处于发展状态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充满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思想与方法, (7) 通过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新成果,这些成果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支撑其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揭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与党的全面领导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认识党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大与深远的影响,以此为我们审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提供更开阔的视角与思路。
2. 实践意义
第一,明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原则、重大成就、丰富经验与实践特色,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参循。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植于中国科技的理论与发展实际,传统的、静态的、局部的思维已经不能有效指导自主创新发展实践,现行需要的是以整体、动态的新视域破解自主创新道路面临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境,探求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与制度、主体、资源与文化等驱动要素良性互动的内在规律,揭示自主创新发展“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差距,从而明确制度保障不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不畅、资源投入结构不均衡、现代多维文化风险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诱因。在此基础上,通过研判新时代创新形势的变化,紧密围绕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则、目标与路径设定,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与应用性的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具体对策,是对以往研究的深入探讨,既有利于从理论上加深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解与认同,又有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实践中的贯彻与实施,切实增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第二,构建制度、主体、资源、文化 “四位一体”的自主创新结构体系,从健全自主创新保障机制、建设创新联合体、整合创新资源、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揭示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具体路径,对于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实践参考价值。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关乎我国发展的全局。面临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现实,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为科技发展领域的最新路径选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科技发展总体目标,贯彻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依靠国家力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整合创新资源,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实现自主创新发展而采取的内生型路径。基于其整体性与系统性特征,从创新制度、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以系统性研究,以健全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体系形成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以推动主体协同创新为切入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自主创新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规模与质量,以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观念、营造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夯实自主创新的文化基础,有利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统筹推进,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并提供具体路径选择。
第三,全面探寻提升创新链自主、安全、可控的有效路径。科技创新链条存在堵点是我国当前自主创新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科学技术作为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过渡必须通过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商业应用等复杂成果转化环节,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依赖于各环节的流动与链接。而流动环节存在堵点,是当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核心技术“卡脖子”、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脱节等问题的根源。其本质是创新主体之间有效对接不足,促进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合作效率不高,导致大量自主创新成果胎死腹中。此外,创新实践中忽略市场机制的变革对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性激励作用,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片面归结为政府扶持激励政策不到位,容易使过度的政府补贴与扶持对自主创新活动造成扭曲与阻碍。 (8) 因此,健全自主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是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诉求,将自主创新的目标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发挥经济激励与收益分配等功能自发地调整创新行为,研发出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同时通过在制度激励、主体协同、资源配置、文化共识等方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以完成自主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