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概念阐释

第四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概念,具有后发型优势特征。 (85) 关于其概念界定学者们各有侧重,主要从广义和狭义角度进行阐发。广义的自主创新不仅指科技创新,还包括组织管理、制度、理论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狭义的自主创新仅指科技创新。施培公从国家或企业创新主导权的角度分别阐释自主创新的内涵,提出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是描述国家的创新特征,即不依赖技术引进而主要依靠自身科研力量独立进行研发的创新活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则是指在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果商品化并获取商业利润的过程。周寄中指出,自主创新是指在提高科学技术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创新活动。郑烨等提出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在自身主导下整合创新资源,进行技术发明并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活动, (86) 刘凤朝认为自主创新是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旨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创新活动,并从国家技术引进层面基于创新能力形成机理论证了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87) 学者们普遍认为,对自主创新作广义上的解释虽拓宽了其应用领域与影响范围,但是该笼统的表述不能有效解决对自主创新的认知误区,例如,广义的自主创新概念无法明确自主创新的主体,容易导致“创新与我无关”的错误认知,未指明自主创新的具体内容、实现形式及实现过程,未凸显“自主”对创新的限制,容易导致自主创新与其他创新概念的混淆。因此,大多数学者还是狭义的技术层次来认识自主创新,将文化、制度、管理、理论等创新视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学理上来看,纵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同自主创新的狭义概念。自主创新具体是指国家或地区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科学技术为宗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科学技术研发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集成创新是指围绕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项目,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实现某些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吸收、分析等方式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从国家的战略角度看,自主创新超出了经济学概念本身,作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决策,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与国家行为,引导着国家确定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蕴含了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等丰富理念,是领导人基于我国国情作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战略安排。 (88) 对我国而言,自主创新是针对技术引进与技术模仿而言的创新活动,是世界科技革命背景下为实现科技追赶,立足于我国特定科技发展阶段提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强调通过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等方式,实现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89) 自主创新的“创新”是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包含发明创造到商业应用的经济过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时强调非科技因素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自主”是与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相对而言,强调的是技术独立,只有摆脱发达国家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的制约,增强国家自身创新能力,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必备的技术基础,为维护政治安全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但“自主”并不是盲目排外,不等同于封闭式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进行完全封闭式的科技创新,而是应于更开放的环境中提升本土自主创新能力,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基础上以自我为主开展创新活动,既冲破西方国家的核心技术封锁,又加快本国自主创新的步伐。 (90)

(二)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必须走对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 (91) 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使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这三个概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两个明确论断: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上论断统一了概念的使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模式,因此不用进行过多的概念性争论,相关研究应主要着眼于道路本身,实现其发展与完善,不断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92) 党的十七大在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提出五条与之配套的具体道路,包括“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具体道路并列前行,统一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科技领域的最新路径选择,致力于实现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总体方略。

《辞海》认为,“道路”的“道”,指原则、规律,“路”指路途、路程,“道路”是指达到某种原则或实现某种目标的途径,这是一般意义上对“道路”的理解。“自主创新道路”是指一个国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并能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持续核心竞争力而采取的模式或路径。 (93) 选择何种自主创新道路,不是随心所欲的,要符合本国或地区的实际,对中国来讲,自主创新道路最本质的是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安排,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改革实践具体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路径选择,其正式确立与深化发展在本质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与发展。崔禄春提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为例”为指导方针,以科技人才为保障,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机制,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根本指向,从中国科技发展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道路。 (94) 刘志迎等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内涵归结为坚持自主开放原则,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实质性内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效结合,充分运用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等基本路径,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95) 张小峰等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是指我国立足于科技后发型国家的基本国情,经历“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等阶段形成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此过程既体现于技术创新层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体现在涵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全面创新层次。 (96) 许庆瑞等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定义为以全面创新管理为指引,以组合创新为平台,通过二次创新与集成创新实现技术范式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为国家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过程。 (97) 胡鞍钢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质就是中国实现科技追赶的道路,即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60多年科学技术发展走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9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同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世界眼光搞顶层设计”,“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要加强自主创新团队建设”,“健全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并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 (99) 以上论述包含了创新制度、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文化等要素对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驱动作用,反映出党中央从创新系统环境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寻求创新发展良策的理论自觉,同时是党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对目前自主创新严峻形势的积极回应。

综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系列阐述和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阐释,笔者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自主创新制度、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整合自主创新资源、构建自主创新文化,从而依靠自身力量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并形成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内生型发展路径。

依据创新规律,创新的驱动要素包含战略、制度、管理、文化等因素。 (100) 从内涵来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包含了创新制度、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文化四个要素在内的有机统一体,各要素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优势于道路发展的全过程,保持并激发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旺盛生命力。首先,创新制度要素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保障。自主创新制度是指对自主创新行为起直接或间接激励、规范与保障作用的政策与法律规范的总和。制度通过激励与约束自主创新主体行为、保护创新主体的利益来实现对自主创新行为的外部性激励与规范。 (101) 政策法规等制度的合理性、全面性与时效性决定着自主创新制度环境的优劣。合理性强调制度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创新客观规律;全面性强调制度内容要覆盖创新链的各个环节,注重不同政策工具的使用并发挥其协同效果;时效性指政策法规等制度供给结构要及时调整,防止制度缺位或制度供给无效。其次,创新主体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主体支撑。自主创新涉及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素质高低决定着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协作时指出,“协作把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自主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各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协作、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巨大的创新合力,实现创新系统的整体效能,因此,不同主体在要素整合的基础上协同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 (102) 再次,创新资源投入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础性要素。创新资源是指直接作用于自主创新过程的各类资源要素的总和,包括人才、资金及物力等资源,是自主创新成果产出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人财物等资源投入的数量、结构与自主创新资源需求的位势、独特性均衡,形成合理创新资源投入结构与机制,是夯实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资源基础的重要条件。最后,创新文化是影响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创新文化是指影响自主创新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创新精神、道德理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和。创新文化的灵活性与可塑性具有改良和触发创新的潜力, (103) 通过影响自主创新主体的内在价值判断、精神理念、道德素质规范与调整主体的创新行为与目标选择,影响人们对自主创新的认知与判断,形成全社会对自主创新的基本态度与价值理念。同时,创新文化不仅影响自主创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也是自主创新制度赖以演变与实施的基本依托,以一种无所不在且强有力的力量来弥补制度、政策、法律等正式规范调整自主创新行为的不足,降低自主创新制度制定与实施的成本。

(1) 范芙蓉、秦书生:《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百年演进》,《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第18期,第1—7页。

(2) 温军、张森:《科技自立自强:逻辑缘起、内涵解构与实现进路》,《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第8期,第5—14页。

(3) 彭飞:《强化科技创新的正向激励》,载《人民日报评论年编·2019人民时评》,人民日报出版社,第288页。

(4)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0、46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光明日报,2019年4月16日第6版。

(6) 科学技术部党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求是》2018年第20期,第39—42页。

(7) 周良武:《智能化生产力与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第46页。

(8) 彭绪庶:《目标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进展研究》,《经济纵横》2019年第5期,第74—86页。

(9) 陈劲、曲冠楠、王璐瑶:《有意义的创新:源起、内涵辨析与启示》,《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11期,第2054—2063页。

(10) 郭九成,朱孔来:《论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及构成要素》,《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1期,第16—17页。

(11) 杨晓玲:《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兼论我国推进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战略》,《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68—72页。

(12) 郑刚:《浅谈自主创新的若干认识误区》,《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3期,第83—87页。

(13) 刘凤朝、孙玉涛、杨玲:《创新能力视角的中国技术引进及溢出研究述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0期,第41—46页。

(14) 刘志阳:《从自主创新到创新获利》,《学术月刊》2014年第4期,第88—96页。

(15) 郑烨、杨若愚:《调整抑或淡化: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之辩》,《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31期,第102—108页。

(16) 何铁:《论江泽民自主创新思想与新世纪中国现代化战略选择》,《理论界》2007年第8期,第27—30页。

(17) 郑烨、杨若愚:《调整抑或淡化: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之辩》,《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31期,第102—108页。

(18) 吴晓波、余璐、雷李楠:《超越追赶:范式转变期的创新战略》,《理论学刊》2019年第4期,第1—8页。

(19) 陈劲:《论我国科技发展道路的选择》,《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5年第5期,第44—46页。

(20) 刘宏、乔晓:《创新模式“换角”驱动高质量经济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19年第6期,第32—41页。

(21) 谢伟、王展硕:《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角色和演进研究——基于国际化和技术驱动的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年第11期,第116—127页。

(22) 樊春良:《中国70年来科技追赶战略的演变》,《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10期第1735—1743页。

(23) 李俊江、孟勐:《论后发追赶进程中的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求是学刊》2017年第3期,第45—52页。

(24) 张洪石、马蕾、付玉秀:《FDI与自主创新的组织》,《学术论坛》2013年第8期,第119—123页。

(25) 曾繁华、吴阳芬:《科技创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第11—19页。

(26) 刘志迎、马朝良:《中国自主创新道路演化及特征比较研究》,《管理现代化》2014年第3期,第43—45页。

(27) 张小峰、苏国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成分期与哲学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9期,第14—17页。

(28) 刘志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12期,第7—14页。

(29) 许庆瑞:《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从二次创新到全面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8页。

(30) 王彬霞、徐永帅:《创新体系建设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72页。

(31) 崔禄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之特色溯源》,《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第86—90页。

(32) 胡鞍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949—2012)》,《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2期,第141—157页。

(33) 林祥:《何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之“特色”》,《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第801—809页。

(34) 左鹏、张戈:《自力更生:新中国70年发展的根本基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1期,第17—20页。

(35) 聂晓静:《党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理论的形成初探》,《理论导刊》2011年第6期,第63—65页。

(36) 梁常运:《论毛泽东的自主创新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6页。

(37) 胡鞍钢、张新:《中国特色创新发展道路:从1.0版到4.0版》,《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13—20页。

(38) 易永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主创新思想及其实践价值》,《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08—112页。

(39) 杨忠泰:《从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强国思想演变的背景》,《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4期,第255—258页。

(40) 张小峰、苏国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成分期与哲学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9期,第14—17页。

(41) 段异兵:《中国科技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与展望》,《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期,第58—64页。

(42) 于文浩:《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路径选择与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第18—24页。

(43) 雷家骕、刘影、戚耀元、张庆芝:《中国技术创新40年:四阶爬坡轨迹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1期,第152—160页。

(44) 程磊:《新中国70年科技创新发展: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宏观质量研究》2019年第3期,第17—37页。

(45) 彭坤、陈凡:《论自主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2期,第85—89页。

(46) 王君也:《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溯源及其比较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8期,第24—30页。

(47) 张丹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9—21页。

(48) 欧阳峣、汤凌霄:《大国创新道路的经济学解析》,《经济研究》2017年第9期,第11—23页。

(49) 林祥:《何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之“特色”》,《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第801—809页。

(50) 王彬霞、徐永帅:《创新体系建设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1) 查英青:《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特色》,《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6期,第47—52页。

(52) 李学勇:《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求是》2008年第5期,第19—20页。

(53) 刘志迎、马朝良:《中国自主创新道路演化及特征比较研究》,《管理现代化》2014年第3期,第43—45页。

(54) 王维平、李艳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特征》,《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83—88页。

(55) 刘凤朝、孙玉涛:《我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演变的过程、趋势与建议——基于我国289项创新政策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5期,第34—42页。

(56) 张永凯:《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演进脉络和战略进路》,《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4期,第8—16页。

(57) 章文光、宋斌斌:《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新治理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38—47页。

(58) 马国旺、刘思源:《技术革命演进中企业劳动关系范式的变迁与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第49—57页、182页。

(59) 赵刚、孙健:《自主创新的人才战略》,科学出版社,2007年。

(60) 赵细康、温宪元等:《自主创新探源——中国研究与开发的实证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61) 王辉龙、厉伟:《知识产权保护与赶超国家自主创新:理论机理、双向效应与应对策略》,《江海学刊》2017年第6期,第95—100页、第238—239页。

(62) 吴汉东:《试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法治观和发展观》,《知识产权》2019年第6期,第3—15页。

(63) 孙赫:《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成长型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定量分析——以创业板上市企业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21期,第95—102页。

(64) 张于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思考: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模式和创新定位的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8期,第5—19页。

(65) 张于喆:《发达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共性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15年第4期,第103—109页。

(66) 于文浩:《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路径选择与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第18—24页。

(67) 尹西明、陈劲、贾宝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突出特征与强化路径》,《中国科技论坛》2021年第9期,第1—9页。

(68) 范芙蓉、秦书生:《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百年演进》,《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第18期,第1—7页。

(69) 陈曦、韩祺:《新发展格局下的科技自立自强:理论内涵、主要标志与实现路径》,《宏观经济研究》2021年第12期,第95—104页。

(70) 何自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32—39页。

(71) 邬欣欣、常庆欣:《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面向”: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创新》,《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第39—48页。

(72) 曾宪奎:《自立自强:我国技术创新战略思路的转变》,《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第18—24页。

(73) 郭飞:《关于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思考》,《经济纵横》2021年第2期,第29—37页,转第2页。

(74) 陈元志、葛忆翔:《基于引领性创新的科技自立自强》,《科学学研究》2021年第5期,第770—773页。

(75) 孙玉涛、刘凤朝、曹聪:《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逻辑:一个制度理论的框架》,《科学学研究》2022年第1期,第12—21页。

(76)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6页。

(77) J. Schmookler,Invention and Economics Growth.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p.208.

(78) C. Freeman,The Econon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82,p.112.

(79) D. C. North,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Politics. 2004,2(94),pp.133-148.

(80) C. Freeman,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London,Printer Publishers,1987,pp.103-107.

(81) [美]理查德·R.尼尔森:《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曾国屏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82) Melissa A. Schilling,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cGraw⁃Hill/Irwin,2016,pp.75-78.

(83) Steven P. MacGregor,“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1),pp.102-104.

(84) [韩]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55—88页。

(85) 何郁冰、韩秋敏、曾益:《自主创新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科研管理》2019年第7期,第33—46页。

(86) 郑烨、杨若愚:《调整抑或淡化: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之辩》,《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31期,第102—108页。

(87) 刘凤朝、孙玉涛、杨玲:《创新能力视角的中国技术引进及溢出研究述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0期,第41—46页。

(88) 郑烨、杨若愚:《调整抑或淡化: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之辩》,《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31期,第102—108页。

(89) 欧阳峣:《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8期,第28—38页。

(90) 屠年松、龚凯翔:《制造业自主创新、外国技术溢出与全球价值链地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1—14页。

(91) 沈传亮:《中国奇迹的道路因素分析》,《党的文献》2019年第6期,第20—22页。

(92)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前线》2010年第2期。

(93) 刘志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12期,第7—14页。

(94) 崔禄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之特色溯源》,《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第86—90页。

(95) 刘志迎、马朝良:《中国自主创新道路演化及特征比较研究》,《管理现代化》2014年第3期,第43—45页。

(96) 张小峰、苏国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成分期与哲学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9期,第14—17页。

(97) 许庆瑞:《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从二次创新到全面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8页。

(98) 胡鞍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949—2012)》,《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2期,第141—157页。

(99)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0页、51页、60页、62页、70—71页。

(100) 张于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思考: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模式和创新定位的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8期,第5—19页。

(101) 栗献忠:《新兴国家创新驱动模式与比较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第5期,第117—120页。

(102) 崔云朋、乔瑞金:《新时代创新主体实践路径研究》,《经济问题》2020年第2期,第10—17页。

(103) 王娜、王健、赵旭:《新时代技术创新文化进化探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126—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