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目标

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制度建设目标是健全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形成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主体培育的目标是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依托构建主体协同创新新秩序;创新资源投入方面,则需要从健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拓宽创新资金的多元化渠道、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升创新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规模与质量;创新文化建设,需要以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观念、营造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出发点提升自主创新的文化软实力。

(一) 健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的双轮驱动战略布局。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质是调整不适应创新发展的生产关系,破除自主创新发展的制度藩篱,最大程度的释放创新活力。复杂且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既为自主创新行为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新的成本与风险,因此借助体制机制完善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对创新行为加以制度激励、保障和规范,成为我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方面,应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管理体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管理体制,运用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从科技管理向科技治理转变,政府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职能也随之转型。 (9) 具体而言,一是政府应向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减少政府对微观层面自主创新活动的干预。政府应遵循创新规律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从而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10) 。二是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定。提升财政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实现创新资金支持主体的多元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化,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共性产业平台等措施对创新主体进行鼓励与引导。同时注重政策的连续性与可操作性,解决科技政策“碎片化”“短期化”等问题。例如,出台鼓励型政策增强主体的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创新行为,制定产业型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创新链条,健全引导型政策加大创新人才与知识源头的政策供给,从而实现不同种类与法律效力政策的相互协调与呼应,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同时通过对科技政策的有效评估、提高政策制定标准、加强政策制定过程的公众参与等措施,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三是针对创新活动中严重的急功近利等现象,应注重转变科技体制改革中过分强调“体”为“用”服务的模式。 (11) 体是指科技体制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用则是强调实用性。科技体制过分强调实用性极易导致创新周期长、回报慢的基础研究被边缘化,科技工作者被异化为“市场人”,不利于原创性研究的开展,因此在科技体制改革中要明确“体”为“用”之保障的定位。综合以上分析,不断健全科技管理体制作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目标,对除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藩篱,形成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应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马克思认为,技术革新来源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追求。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得超额的利润,而市场机制通过发挥经济激励与杠杆调节等功能自发地促进创新并获得相应经济回报。首先,市场条件下,创新带来的高额收益促进主体甘冒风险从事自主创新行为,使其自发通过技术革新与产品升级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催生新的创新成果,以维持核心竞争力优势获得超额利润。其次,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创新成果的供给。产品价格的变化会促使主体寻找替代性资源或技术以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资源的集约化。同时,市场为自主创新提供正确需求导向,促使创新面向市场,提供真正满足市场与产业需求创新成果,避免研发与应用脱节。 (12) 最后,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有利于防止计划型科技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纵观我国科技创新的制度基础,是从计划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变革中政府的作用是从“无限责任”转变成为“有限责任”,政府将部分权力让渡给市场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能有效降低政府干预,防止对传统计划型科技体制的路径依赖。因此,健全自主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其在主体行为引导与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充分激发主体的创新动力,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从而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基于以上,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理应成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目标之一。

(二) 构建主体协同创新秩序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秩序作为战略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建立多元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鉴于创新实践中存在的 “系统性”失灵问题,应加强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构建协同创新新秩序,化解创新主体彼此冲突,形成自主创新合力以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因此,依托国内与国际创新体系以构建协同创新的新秩序,成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重要目标。

就国内而言,应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依托形成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新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为促进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主体支撑。目前我国创新体系存在“系统性失灵”现象,具体表现为创新体系中的多元创新主体目标与价值追求不一致、利益分配冲突、成果协同转化受阻等问题,容易导致协同创新陷入无序状态。 (13) 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既注重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也强调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主体作用,同时注重发挥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其他创新主体的服务纽带功能,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激发各类主体自主创新活力的同时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所以,将构建协同创新新秩序作为我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目标之一,即有利于保证创新主体“各在其位”,发挥各自功能优势,也能通过彼此有机协同形成自主创新的主体合力。

就国际而言,应构建全球化创新体系以建立和谐的协同创新国际新秩序。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的垄断控制使得科学技术成为发达国家剥削与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新工具。尤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关键技术、高端设备、先进材料等方面加紧了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过程中产业链与创新链陷入“低端锁定”,愈发难以通过发挥技术追赶后发优势与技术溢出效应来实现高端技术的重大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14) 因此,为避免沦为发达国家的“技术附庸”,我国在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立足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分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协同网络,推动建立更广泛的创新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向高附加值创新链的转型升级,提升科技话语权,力争成为世界重要科技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制定者,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三) 夯实自主创新资源基础

自主创新对于资源条件有较高的需求,离不开大规模与高质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较大规模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及科技基础设施等条件,但创新资源投入的数量与产出绩效较于发达国家相对落后,主要原因在于资源投入的结构不够均衡,具体表现为资金来源与投入结构单一、高端创新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关键技术研发的物力设施供给不足。为此,应在保证创新资源投入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投入质量,更好的发挥创新资源的驱动作用,实现产出绩效最大化,从而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真正助力。

应提高创新资源的质量与规模,夯实自主创新的资源基础。创新资源供给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 (15) 其中,人才资源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应该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自主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且对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除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外,还需具备渊博知识、独立人格特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人才在利用“通识教育”汲取丰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发挥、积累、改善各自人格特质提升自主创新素质与能力,同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从事自主创新行为。 (16) 因此,加快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健全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育才环境与引才环境形成一批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此外,创新资金投入在促进自主创新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不断优化政府、市场、社会多元投入主体结构与分阶段的资金使用结构,有利于扩宽创新资金投入渠道、提高资金利用率,形成对自主创新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是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实践载体。针对我国支撑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设施与共性技术平台供应不足的现实,应建立健全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基础技术平台、重大研发中心、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等设施,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物力条件。综上,将提升创新资源的规模与质量作为我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有利于为自主创新发展全面夯实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基础。

(四) 提升自主创新文化实力

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具有发挥精神层面张力与渗透力推动物质生产的经济功能以及凝聚人心、获得社会认同的政治功能, (17) 是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文化以一种无声渗透且无处不在的力量补充正式制度对自主创新行为的保障与规范,通过形塑社会价值观与人的价值观,形成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向对社会渗透与辐射有价值导向性的行为准则。与正式制度相比,文化是促进自主创新的“软实力”。

其一,应提升文化自觉,增强自主创新的观念。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扭曲,加之中华传统文化感召力的下降及其消极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创新意识提升与创新氛围养成。一方面,中华文化感召力的下降,使得公众及社会对传统文化记忆越来越少,造成文化涣散、文化自觉程度不高,不利于自主创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传统文中蕴含丰富的创新思想与创新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例如,革故鼎新的精神倡导创新辩证思维与灵活性变通,温故知新的精神促进人勤学刻苦、不断创新,自强不息的文化鼓励拼搏进取、积极创新,和而不同的文化富含宽容与包容精神,鼓励人们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崇尚和谐”与传统的整体性思维也为当前强调的全面创新、协同创新模式提供了文化传承,儒家倡导的“仁爱”更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取向提供了基础性洞见。 (19) 但是随着文化感召力的下降,公众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远离,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得不到充分挖掘,出现文化自觉危机。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制约了自主创新的发展。例如传统等级观念对权威的无条件信服与追捧造成人的个性与创造性压抑,“信而好古”、墨守成规等思想导致因循守旧、怠于创新的思维惯性, “重道轻器”“重义轻利”导致对技术实用性及创新成果保护的忽视,有悖于现代自主创新规律,为自主创新文化的形成带来了潜在桎梏。因此,应充分挖掘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创新基因,提升文化自觉以增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同时,摒弃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制约,转变因循守旧、重义轻利等创新思维定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观念,形成创新自觉,营造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夯实文化基础。

其二,应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夯实文化软实力提升基础。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在于发挥文化对综合国力的支撑作用,运用柔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创新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创新、构建和谐创新秩序的保证,其培养效果必然会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自主创新发展有赖于创新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目前我国创新文化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传统文化习惯依赖风险与现代文化内容选择风险的冲击,加之诚信文化的缺失与公众义利观认知偏差等因素阻碍了创新观念与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不利于对自主创新形成有效的文化驱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形成崇尚创新、包容多元、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通过对自主创新行为的正确引领及价值观渗透,促使公众自觉生成对创新的行为认知,在全社会形成自主创新共识,真正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