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对自主创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与借鉴。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主题,通过CNKI检索2000—2019年国内学界关于自主创新道路的发文情况,以及综合运用互联网与数据库检索,可以发现学界对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从成果形式来看,期刊发文总量为160篇,硕士学位论文39篇,但其中10篇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仅某一章节有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论述,仅1篇硕士学位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专门论述自主创新道路,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我国自主创新道路》(左春宁,2010);相关著作4本,分别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从二次创新到全面创新》(许庆瑞等,2019)、《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沈志渔等,2011)、《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郭万超等,2015)、《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崔禄春,2016)。这些著作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与探讨,为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这些著作大多是从企业、产业链、管理学科视角研究自主创新,或侧重从国家创新体系入手解读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实践,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角度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历程、具体内容及驱动要素的深入分析;从成果内容来看,主要涉及自主创新的概念、模式及实现路径,以及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理论渊源、演进历程、当代价值及动力等。

尤其自 2021 年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概念以来,学者们围绕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最新要求研究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与战略安排,并聚焦于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最新的时代要求、战略目标、内在逻辑、具体内涵及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1. 关于自主创新的内涵

明确自主创新的内涵是深入认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内涵的前提,关于自主创新的内涵学界有两种观点,分为狭义的自主创新与广义的自主创新。

狭义的自主创新仅指科技自主创新。有学者从国家或企业创新主导权的角度分别阐释自主创新的内涵,提出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是描述国家的创新特征,即不依赖技术引进而主要依靠自身科研力量独立进行研发的创新活动;而企业的自主创新则是指在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果商品化并获取商业利润的过程。周寄中指出,自主创新是指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创新活动。陈劲等将自主创新作为继技术吸收阶段、技术改进阶段后的特定发展阶段。 (9) 郭九成从自主是前提,创新是目的,拥有关键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是关键,提高创新能力是核心等四个方面阐释自主创新的内涵,具体是指依靠本国自身力量整合创新资源,旨在获取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以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一系列创新活动。 (10) 杨晓玲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对立关系入手,认为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国家或企业)摆脱国外技术依赖,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 (11) 郑刚则突破单纯技术引进与独立研发的对立关系,认为自主创新是在以创造市场价值为导向下,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为主旨,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开放式创新活动。 (12) 刘凤朝等则认为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概念,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是指能自主解决本国经济与国防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实现形式,旨在推动经济增长、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创新过程;而微观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则聚焦企业与产业层面,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此外,他们还继续从国家技术引进层面基于创新能力形成机理论证了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13) 也有学者从自主创新的自主性、独占性、知识依赖性来对其内涵加以解释,即自主性指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发而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独占性指强调创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依赖性强调创新是有效知识积累与知识流动的结果。刘志阳将自主创新与创新获利策略结合,认为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利用创新获利策略加强自身动态竞争优势,并以英利集团成功的创新模式为例阐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是自主创新内涵的应有之义。 (14) 彭坤等指出“自主创新”衍生于创新这个概念,它包括科学自主创新和技术自主创新。也有学者通过明确创新主体阐释自主创新的内涵,如郑烨,杨若愚认为自主创新是在开放、共享、合作、协同的创新环境下,国家、区域、 产业、企业等创新主体自我主导,运用“四新”(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发明与突破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动态过程。 (15)

广义层面,从综合创新角度基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论证自主创新的内涵。广义的自主创新不仅指科技创新,还包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仅涵盖科技领域,也包括管理、制度、理论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自主创新看成多元系统,强调不同资源的整合。如郑刚认为自主创新不仅限于科学技术层面,其组成也包括管理、制度、文化、市场乃至商业模式等非技术层面。郑海涛等强调,自主创新主要指科技创新,但同时也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何铁指出自主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它同时包含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 (16)

学者们普遍认为,对自主创新广义上的理解拓宽了其应用领域与影响范围,但是笼统地表述不能有效解决对自主创新认知的误区,如无法明确自主创新的主体,则容易导致“创新与我无关”的错误认知,此类广义的理解也未指明自主创新的具体内容、实现形式及实现过程,未凸显“自主”对创新的限制,容易导致自主创新与技术创新概念的混淆。 (17) 因此,大多数学者还是从狭义角度来认知自主创新,即国家或地区不依赖技术引进而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进行研发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活动。同时将文化、制度、管理、理论等创新视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不是自主创新本身。

2. 关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从企业技术追赶角度,基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阶段划分探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吴晓波等认为历经模仿创新、改进型创新、二次创新等过程后才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其间若消化吸收能力欠缺则易陷入技术引进的恶性循环。 (18) 陈劲立足于不同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路径选择,总结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渐进技术创新—自主基本技术创新”追赶模式。 (19) 刘宏等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应注重由模仿创新模式向自主创新模式过渡,长期依赖“以市场换技术”的模仿创新模式容易被“低端锁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应通过财政支持、法律保护、教育投入等措施促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成功“换角”。 (20)

从发展中国家科技追赶角度,提出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集成创新投入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谢伟等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技追赶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离不开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角色定位,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实现核心技术的学习消化与再创新。 (21) 也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引进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是实现科技追赶的有效路径,但同时应立足本国国情设置追赶战略目标、充分政府作用、优化文化环境、加强创新合作,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22) 李俊江等指出,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科技赶超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对领先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应通过技术消化与学习实现技术溢出效应的最大化,并加大研发资本投入提升知识创新能力。 (23) 也有学者指出,消化吸收模式虽然在某些领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长期技术依赖与简单模仿会使我国科技陷入“技术黑洞”,不断销蚀与削弱科技自主研发能力,导致经济快速增长与自主创新能力衰退的两重悖论。例如,张洪石等以高新技术行业为例论证了外来资金技术大规模引进势必引发技术依赖使得先发者获得垄断利益和市场,提出应组建突破性技术的独立研发部门推动自主创新。 (24) 曾繁华等认为,“引进—模仿—改良型”创新模式虽助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但同时也带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因此须从改良式模仿创新模式循序演化为自主创新模式,突破先发国家技术壁垒与市场壁垒,实现科技追赶。 (25)

学者们普遍认同,发展中国家(或后发型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般是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即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更加注重原始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减少技术模仿与依赖,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些研究为目前探索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提供了更全面的对策思考。 

3.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于2006年由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其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四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尚属新命题。关于其内涵阐释目前学界莫衷一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基于微观企业层面来研究自主创新道路内涵,认为一个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可视为自主创新道路的一种研究范式。第二,大多数学者从国家层面研究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持前者观点的学者数量较少,加之本书的研究只针对后者,因此梳理国家层面自主创新道路的研究现状。

从自主创新能力角度界定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学者们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模式与路径。刘志迎、马朝良等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内涵归结为坚持自主开放原则,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实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效结合,运用开放式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等基本路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特色道路。 (26) 张小峰等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具有阶段性和多层次性,阶段性指即中国立足科技后发型国家的基本国情,必然经历“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才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多层次性指技术创新的层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涵盖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的全面创新层次。 (27) 刘志迎指出,自主创新道路的实质是国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 (28) 许庆瑞院士等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定义为以全面创新管理为指引,以组合创新为平台,通过二次创新、集成创新等方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明,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过程。 (29)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界定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王彬霞等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定义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依据,具有国家宏观调控优势、主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多区域创新体系协同配合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30) 崔禄春提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为例”为方针,以科技人才为保障,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根本指向的从中国科技发展实践中探索出的道路。 (31) 胡鞍钢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60多年科学技术发展走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32) 林祥指出,学者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含义的说法不够准确,这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十六字指导方针,而不是其内涵。 (33) 左鹏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整合外部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4) 聂晓静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并纳入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 (35)

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学者们没有形成统一观点,但都将国家科学技术领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纳入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体系,同时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领导力量,实现国富民强、建设科技强国是该道路的根本目标。

4. 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历程梳理

对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历史演变,学者们也给予了大量关注,但是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历史起点,学界还未形成一致观点。

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演变为依据划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历程。梁常运对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自主创新思想及实践进行了历史追溯,将其作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探索的开始。 (36) 胡鞍钢认为中国创新之路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历经“向科学进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战略”等创新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 (37) 易永胜将党的十六大作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形成阶段,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正式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8) 杨忠泰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强国思想演变,提出自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全面阐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主要内涵、指导方针、实现形式,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理论开始正式形成。 (39) 张小峰等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和发展历程分为酝酿与萌芽(党的十六大至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正式提出(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至党的十七大)、深化和发展(党的十七大至2012年)等三个时期。 (40)  段异兵认为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方向,随着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深化发展。 (41)

以自主创新模式演变为依据划分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历程,并通过总结不同阶段的创新政策挖掘道路演进动因。于文浩将改革开放40年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历程分为成套技术引进与模仿的起步阶段(1978—1984)、模仿创新为主的重塑阶段(1985—1996)、以集成创新与二次创新为主的过渡阶段(1997—2005),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举的自主创新阶段(2006—2018)。 (42) 雷家骕等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过程总结为“四阶爬坡轨迹”,包括学习引进补短期(1978—1988)、引进模仿改进期(1988—1998)、整合助推自创期(1998—2008)、自创迭代提升期(2008—2018)。 (43) 程磊则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的科技创新发展经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模式的巨大转变,分为计划经济时代与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时期,以创新模式为标准,将改革开放后的创新阶段划分为恢复重建期(1978—1991)、引进模仿期(1992—2001)、整合自创期(2002—2011)、自创提升期(2012至今),并通过分析创新政策演变分析创新模式转变动因。 (44)

学者们虽然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历史阶段划分有所不同,但都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对自主创新问题都高度关注且各有侧重,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也为本书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初步探索、形成与确立、深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提供理论支撑。

5. 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渊源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来源。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理论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和我国科技发展现状提出。如彭坤、陈凡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毛泽东的科技创新思想、邓小平的科技创新思想、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胡锦涛的科技创新思想建构起自主创新思想理论体系。 (45) 王君也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选择的理论指导。 (46) 张丹华从哲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进行思考,认为中国选择技术创新的模式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基本依据,辅之以主流学术理论的合理借鉴,同时从技术决定论、社会批判论、社会建构论中汲取合理营养。 (47) 欧阳峣等在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挖掘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时,也肯定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罗默的新增长理论、制度学派制度创新理论、弗里曼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的合理借鉴。 (48)

6. 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特色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实践特色,是深入把握这一道路发展规律与内容实质的重要依据。

学者们分别从创新制度环境、创新人才、创新模式、创新文化等入手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特色加以阐述。林祥认为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特色是实行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渐进创新先行、小企业担当重任、兼具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创新文化,鲜明特色是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新型举国体制,引进消化叠加国内市场型创新模式,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与引进地方竞争机制。 (49) 王彬霞等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特征概括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依托、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优势、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以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为保障。 (50) 查英青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破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的垄断等方面分析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51) 李学勇提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优势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优势、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优势、经济高速增长与巨大市场潜力的优势。 (52) 刘志迎认为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特色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借助“大科学工程”带动科技水平提升,统筹政府与市场作用促进创新主体良性互动。 (53) 王维平等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多元主体、对外开放、制度优势、宏观政策、发展战略、生态制约等八个方面归结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主要特色。 (54)

学者们在凝练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具有的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政府与市场作用统筹协调优势、科技人才大国优势、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观优势等四个方面达成共识。

7. 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实践路径

明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实现路径,既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自主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路。国内学者从政策环境演变、人才激励、基础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阐释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具体实现路径。

第一,从健全科技政策体系入手探寻自主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当前学界针对科技政策的研究数量很多,但是从其与自主创新互动作用的视角进行分析的文献相对有限。刘凤朝等实证分析了1980—2005年科技政策的演进对自主创新的驱动作用。 (55) 张永凯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的科技政策演变指出,我国科技政策的战略导向由“模仿创新”向“集成创新”与“自主创新”过渡,且未来科技政策对“自主创新”的关注程度会越发提高。 (56) 章文光从三维螺旋创新理论视角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创新治理政策的演变,认为创新政策的价值取向应适应创新规律与中国国情。 (57) 也有学者提出科技政策的演变应以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导向,立足自主创新模式演变规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激励与保障体系。马国旺等提出新时期我国创新政策转型应将推动劳动关系范式升级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综合运用技术体系、市场机制、社会分配机制优化创新制度环境。 (58) 李正风、宋健、金世斌等学者都对不同时间段的科技政策进行了分析,但有些研究时间较早且时间跨度较小,不能充分反映出科技政策发展的最新态势,随着新时代以来科技政策、规划、战略的密集出台,对自主创新政策最新态势和未来政策关注重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展开。

第二,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投入等方面分析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如赵刚、孙分健认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并提出人才政策环境、教育体系、市场激励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59) 赵细康等学者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尤其是促进原始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泉,通过不同产业自主研发的对比分析,在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队伍建设、中介组织等方面提出增强创新能力的对策。 (60)

第三,从健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方面寻求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制度支撑,激发全社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当前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保护力度不足、体系化程度不高等是制约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化水平、培育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创造的知识产权文化。例如,王辉龙等提出我国在自主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实行适应本国经济发展阶段与技术创新规律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吸引激励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资源,还应抵制儒家文化“重义轻利”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消解,形成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共识。 (61) 吴汉东充分肯定了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分别从谋划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制定知识产权事业规划、完善以知识产权为导向、多种政策协调的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立法建议。 (62) 孙赫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成长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的有效路径。 (63)

第四,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视角探求实现自主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学者们对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要素投入等进行了需求分析和现实考察。张于喆构建了涵盖创新资源、模式、主体、方向等内容的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分析框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评估,认为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模式的选择、创新主体的定位、创新方向的选择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64) 同时,该学者在考察发达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时指出,政府的研发投入与组织模式、市场环境、创新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主体战略集群等要素是促进自主创新的共性基础性条件。 (65) 也有学者指出自主创新的实现策略在于以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自主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完善制度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优化自主创新制度环境。于文浩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提出,对外开放、科技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政府主导作用、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培育是构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路径。 (66)

8. 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研究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契合性研究。有学者从历史、现实与制度三重维度论述了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多重关联性,认为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与战略安排。尹西明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角度分析了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构建联合创新主体方面的逻辑一致性,指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更高要求。 (67) 汪云兴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论述了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在逻辑。范芙蓉、秦书生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百年演进历程,提出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和前提。 (68) 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深入探究两者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的功能与优势。林祥认为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特色是实行市场和政府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渐进创新先行、兼具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创新文化,以上特征对实现科技自力更生具有重要作用。李学勇提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优势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优势、产业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优势、经济高速增长与巨大市场潜力优势等方面,与陈曦提出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五大支撑体系建设逻辑一致。 (69) 何自力提出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取得的科技历史性突破、颇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体系、全球最大的市场优势以及制度优势均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良好条件。 (70)

第三,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给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带来新挑战的研究。邬欣欣从“四个面向”论证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为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71) 曾宪奎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效果和预期显著差异性、技术引进面临巨大不确定性、核心技术突破尚显不足等方面论述了当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72) 郭飞从科技人才质量、研发投入结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障碍因素。 (73)

第四,关于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实现路径研究。陈元志提出通过提高技术科学的投入强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等措施,提升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创新体系能力。 (74) 孙玉涛、刘凤朝等从科技体制改革角度探寻中国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具体路径。 (75)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关于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研究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但不容忽视的是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即两者之间的研究依然大多属于对各自某些具体问题的零散研究,尤其是对各自面临困境的政策性分析较多,从两者互动关系角度研究的文献较少。此外学者们对中国自主创新道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对策思考多集中于人才激励、政策环境演变、基础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是“点”对“点”的考察,缺乏各要素联合互动的系统化分析。

综观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学者们对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一,基本捋清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脉络。对于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学者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总体来说,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比较清晰,为本研究的道路发展历程与历史逻辑分析提供了学理支撑。第二,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为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已有研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科技创新思想及建设实践进行了历史追溯,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立意重点在于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作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渊源。第三,多视野提炼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主要特色,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本质规律与内容要义。第四,多维分析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实现路径,有助于在科学的分析架构下提出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具体对策。以上丰富的文献资源与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多重参考与启示,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然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相对于其他具体发展道路来讲,属于较新命题,对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研究视角有待拓宽、创新性研究成果略显不足。

第一,从研究内容看,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具体内涵尚待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一科学命题自2006年正式提出后,于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中仍处于新命题位置。此概念中包含的“自主创新”的内涵界定在学界也是莫衷一是,尽管现有围绕自主创新主题的文献数量居高不下,但大多从单一视角对其加以论证,真正厘清“自主创新”具体含义的文献尚不多见,对自主创新缺乏统一、标准的认知标准。因此,亟须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合理清晰的自主创新概念认知框架,对其概念阐释研究工作加以集中,特别是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现实、面对自主创新实践所提出的学理支撑需求而言,关于本课题的内容研究还落后于实践要求。同时,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研究推进十分迅速,取得的成果也远远丰富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因此,基于“中国道路”研究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要求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研究应迅速推进并取得丰富的高质量成果,但现有内容相对趋同,学者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相关研究大多关注理论思想的演变,对道路的实践意义和实践价值关注较少,难以突破结构性研究模式,开创性的研究有限。此外,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应重点关注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和趋势性问题。例如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鲜明特色,以及运用制度、主体、资源、文化“四位一体”的自主创新结构体系探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的具体策略等。

第二,从研究范式看,缺乏针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系统性分析。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蕴含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学者们就其内容结构、驱动要素与实践路径进行了大量专题研究,明确了该道路的特征、影响因素、原则、目标、推进策略等,但专题研究的不足在于观点与思想呈现零散与碎片化状态,无法完整还原与展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容全貌。例如,学者们对我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对策思考多集中于人才激励、政策环境演变、基础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之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是“点”对“点”的考察,缺乏各要素联合互动的系统化分析。同时,学者们应注重“自主性”的语义思考,从创新制度、主体、资源、文化等整体性角度挖掘促进自主创新的要素,构建起涵盖创新制度、资源、主体、文化等内容的系统性分析框架,深入理解与探求我国自主创新发展实现路径,并以此作为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新思路。

第三,从研究视角看,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演化纵向比较的研究较少。学者们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演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演化具有一致性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通过探究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发展来理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历史逻辑。但从单纯的纵向历史研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科技创新思想的比较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忽视了不同领导集体对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经验的差异性研究。同时,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挖掘力度不够,因此应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思路,充分吸取其著作中丰富的创新思想与基因,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夯实理论基础。此外,当前学者们对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专门研究更多的是从管理学科的视角,运用量化分析与实证研究对自主创新的内涵、实现路径、具体区域的创新实践、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等进行研究,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系统性研究的成果较为少见,仅有的文献多是期刊与报纸上的文章,学位论文与著作数量尚不多见。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自主创新是中国面临新兴科技革命,正视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瓶颈问题提出来的科技发展战略,是马克思创新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带有中国含义与中国特色。就自主创新这一概念而言,国外没有专门针对性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为分析制度、主体等要素对我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作用机理拓宽了研究视野与思路。就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一主题而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更不可见,更多的只是从国家科技追赶模式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追赶的路径选择。然而随着中国对自主创新的愈发重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可以预想国外对此研究领域将会有所深入,也必将有利于本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1. 关于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研究

关于创新概念的研究。“创新”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体包括五种情况:开发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取一种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新供应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从中可看出,熊彼特关于创新的理解包括技术、市场、产品、管理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归纳起来本质上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基本内容。 (76) 熊彼特创新理论提出后,经济学界掀起关于创新的研究浪潮,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创新学派和制度创新学派。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论证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以索洛、弗里曼、曼斯菲尔德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索洛《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中提出新思想的来源及其后续实现发展是技术创新成立的基本条件。 (77) 英国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在《工业创新经济学》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只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78) 曼斯菲尔德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一次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并阐述了技术“模仿”与“守见”的含义,认为模仿的定义是指单个企业采取新技术后,其他企业也相继采用该技术;守见是指在单个企业采用新技术后,其他企业仍使用原来的技术。罗森伯格和佩雷斯分别论证了市场需求和产业机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认为市场竞争程度、产业结构形式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相互作用于经济全过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技术创新概括为,某种重大的技术创新和普遍意义上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变革,后者将模仿创新与未注入新知识的技术引进也并入较低层次的技术创新范围。罗默构建经济增长模型论证了技术研发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学派的学者虽然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多种形式的表达,但共性特征在于都认同技术创新本质是指发明的首次实际的产业化应用,市场竞争程度、知识存量、垄断力量、内生性研发等都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于制度创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制度创新学派认为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技术创新也起到决定作用。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将社会成果与产权理论引入经济分析框架,研究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剖析交易成本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机理,指出制度创新(变迁)只有在预期收益超过变迁成本时才会发生。诺思在《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构建了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认为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不是由技术进步决定,而是取决于制度因素,技术创新只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制度创新才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79) 制度创新是指创新者以获得额外或追加的利益对现存制度或组织的变革,从而形成为创新者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安排。同时强调了产权因素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创新通过引发制度创新的需求及改变制度安排的收益与成本对其起到反作用。诺斯还指出,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的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描述长期变迁的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涵盖了新古典分析框架中遗漏的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等所有因素。

2. 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为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驱动要素

国家创新系统强调创新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创新主体配合,因此有必要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现状加以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学理借鉴。

从制度、组织、主体等多维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制约。弗里曼指出,日本的科技从落后到领先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是辅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要素形成国家创新系统,从而实现科技追赶。 (80) 同时通过分析英德美等国家的创新发展,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不仅仅是发明与技术变革的积累,也是组织形式的革新,德国与英国的赶超本质上取决于国家创新系统中作出的制度环境和组织变革,创新的成败则取决于为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对社会经济范式作出的宏观性系统调整。纳尔逊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涵盖多元创新主体(企业、企业研发机构、公共研究机构、高校),是技术行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系统集成,实质是指以企业为核心的各种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交互作用、竞争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发展。 (81) 波特从企业视角对国家创新系统加以研究,认为国家的宏观政策制度环境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政府可以不同的方式加强或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职责在于为企业创新提供健康有序的制度环境,同时结合政府与机会两个变量,构建出“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强调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体要素。梅利莎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高校—政府—产业的三重螺旋模型,描述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各创新主体的交互关系。 (82) 经合组织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和私人部门等主体交互组成的影响技术扩散与创新绩效的复杂网络,强调各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与资源流动,从而有效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 关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国外关于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研究几不可见,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科技追赶模式与路径中有所涉及。阿伯纳西在研究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时提出“流动—转化—明晰”三阶段模型,并分别讨论不同阶段主导科技创新的创新模式与创新要素。早期学者们关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化也是基于此模型展开,但随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增大,学者们开始从多维度考察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过程与路径。

构建全球视角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型。史蒂文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分析,构建了全球视角的技术发展过程框架模型,技术发展阶段演化轨迹经历了由技术引进与模仿为主的初始阶段,转化为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内化阶段,最后进入形成自主研发新技术的创造阶段,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出发展中国家科技追赶的过程及其特征。 (83) 罗默提出创新与知识增长作为技术内生化刺激因素,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戴维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应从依靠结构性刺激和政府支撑转向思想创新与知识创新驱动,实现产品与服务体系的创新升级。

探究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具体路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能力由最初获取能力演化为自主研发能力,如日本学者出合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经历了复制与扩散能力向创新能力的转化。日本学者林武将日本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概括为掌握能力—维修保养能力—改进能力—国产化能力。韩国学者金麟洙在对产业200个企业样本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发达国家的技术轨迹,构建出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追赶是沿着从技术进口阶段转向技术改进内生型创新阶段的演化轨迹,具体路径是“获得—消化—吸收—改进”,是一条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演进路径相反的道路。 (84) 贝尔从技术水平国际地位的角度认为发展中国家经历了“技术获取和引进—技术改进与升级—接近国际前沿技术—引领国际技术前沿”的演化过程。也有学者提出路径创造式、路径跳跃式和路径追随式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三种模式,亨利等指出发展中国家在购买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设备时,可在获取技术溢出效应基础上通过消化和改进,实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积累,从而厚积薄发,若此时发达国家基于对原有技术熟练掌握的路径依赖而对新技术产生抵制,发展中国家就会催生超越发达国家的“路径跳跃”,实现科技赶超。

4. 关于中国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及其原因研究

卡尼亚梳理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以中国独角兽企业为例分析了中国在留住技术创新人才方面的有效措施。库玛以中国太阳能公路建设为例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原因。余家明从专利法的角度论证中国如何通过法律移植与法制健全激励与保障科技创新。

中国科技创新的瞩目成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多聚焦于从人才引进、法治保障等方面探究中国科技从跟跑转向领跑的原因。但从研究立场与研究程度来看, 国外学者的观点主要停留于西方研究范式,尚未上升至国家政治层面来分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原因,即在于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的多维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凝聚主体与资源的绝对优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文化价值旨归。

综上所述,在先进的科技创新模式引导下,国外关于自主创新、发展中国家科技追赶路径的研究已经从内部研究走向外部扩散的阶段。由于自主创新是针对中国技术依赖严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瓶颈问题提出来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国外对于自主创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研究极为少见,但是类似的概念在关于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路径的研究中有所涉及,此类丰硕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国外研究自主创新及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追赶路径提供学理支撑。此外,国外科技创新的目标始终与其所处社会阶段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且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外对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是聚焦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多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视角对创新所需制度环境、主体支撑进行探讨,指出发展中国家科技追赶的一般路径与基本模式是:沿着技术引进与模仿为主的初始阶段,转化为对引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的内化阶段,最后进入形成自主研发新技术能力的创造阶段。但由于各国发展现实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科技追赶路径与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具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