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党的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 《列宁选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4]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 《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下),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4年。
[19] 《邓小平文选》(第2—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年。
[20]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21]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2]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4]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 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6]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
[27]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
[2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年。
[30]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33]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34]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3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3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37]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39]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40]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4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4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44]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4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科技思想年谱(1975—199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
[4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4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48] 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年。
[49]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5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二、 中文文献
(一) 著作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编:《十年改革:中国科技政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编:《中国科技发展60年》,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许先春、林振义:《江泽民科技思想研究》,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 邱若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技思想研究》,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
[6] 马俊如:《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7] 吴贵生等:《自主创新战略和国际竞争力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8] 陈劲、柳卸林:《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9] 胡树华、管顺丰、汪秀婷:《国家创新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10] 赵刚、孙健:《自主创新的人才战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11]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2] 沈坤荣:《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13] 方玉梅、魏晓文:《科技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4] 张先恩:《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15] 张赛飞:《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16] 沈志渔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
[17] 刘凤朝等:《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机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8] 郭万超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
[19] 许庆瑞:《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从二次创新到全面创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
[20]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22]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3]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4] [美]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25]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
[26] [美]戴维·F.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 [韩]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28] [美]理查德·R.尼尔森:《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曾国屏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29] [美]理查德·P.萨特米尔:《科研与革命:中国科技政策与社会变革》, 袁南生等译,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
(二) 论文
[
] 李桂花、苏里:《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色》,《学术论坛》2013年第7期,第18—21页。
[
] 雷石山:《毛泽东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第14—17页。
[
] 李久林:《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1期,第21—25页。
[
] 栾雪飞:《中国科技创新的奠基人——毛泽东》,《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第19—22页。
[
] 梁柱:《毛泽东发展科学技术的若干思想论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第5—13页。
[
] 房慧闽:《邓小平科技思想及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第33—35页。
[
] 吴海江:《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与创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5—9页。
[
] 张玉明、张富国:《邓小平科技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学术交流》2011年第12期,第13—15页。
[
] 胡钰、李志红:《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战略内涵》,《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8期,第8—13页。
[
] 秦书生、郑雪、张瑞:《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探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519—521、532页。
[
] 宋令维、冯维和:《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新思考》,《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6—11页。
[
] 潘鈜:《论江泽民科技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52—57页。
[
] 肖东波:《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探析——读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党的文献》2002年第1期,第30—34页。
[
] 李志强、戴艳军:《试论江泽民的科技观》,《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5期,第1—3页。
[
] 潘鈜:《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简论——〈江泽民文选〉学习笔记》,《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6期,第1067—1071页。
[
] 孔祥文:《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体系的形成及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41—45页。
[
] 夏冰:《试论胡锦涛科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10—12页。
[
] 秦书生:《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探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251—255页。
[
] 袁新涛:《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初探》,《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14—18页。
[
] 李志红、杨建梓:《党的领导人的自主创新思想》,《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9期,第44—49页。
[
] 宋向阳:《胡锦涛科技发展战略思想初析》,《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1—5页。
[
] 周国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与浙江实践论析》,《观察与思考》2016年第6期,第5—24页。
[
] 周晓敏:《习近平同志科技思想初探》,《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1期,第60—63页。
[
] 秦书生、于明蕊:《新形势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论述》,《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第3期,第73—76页。
[
] 王民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背景·内涵·特点》,《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2期,第37—41页。
[
] 潘冬晓:《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探析》,《学术论坛》2016年第10期,第22—26页。
[
] 金光磊:《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第1—4页。
[
] 杨莉、贾文龙:《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科学管理研究》2017年第1期,第1—4页。
[
] 马佰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研究三十年(1983—2013)》,《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4期,第112—117页。
[
] 张旭:《论马克思的科技与生产力思想》,《理论学刊》2003年第2期,第41—43页。
[
] 薛桂波:《邓小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与我国的科技治理》,《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19期,第22—26页。
[
] 刘梦如:《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48—50页。
[
] 廖心文:《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试论毛泽东、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探索》,《党的文献》2008年第6期,第50—55页。
[
] 李磊:《习近平新科技革命观论析》,《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2期,第15—23页。
[
] 郑伟:《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赜》,《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76—81页。
[
] 潘冬晓:《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探析》,《学术论坛》2016年第10期,第22—26页。
[
] 杨莉、贾文龙:《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科学管理研究》2017年第1期,第1—4页。
[
] 李民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主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2期,第11—19、103页。
[
] 刘园园、冯兵:《习近平科技创新论述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与世界意义》,《兰州学刊》2020年,第1—8页。
[
] 马佰莲:《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6月第1期,第34—45页。
[
] 左鹏、张戈:《自力更生:新中国70年发展的根本基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1期,第17—20页。
[
] 张武军、徐宁:《新常态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撑与法律保障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3期,第109—112页。
[
] 芦苇:《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经济问题》2016年第6期,第19—24页。
[
] 雷石山:《毛泽东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第14—17页。
[
] 雷石山:《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第4期,第8—11页。
[
] 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科研管理》1998年第2期。
[
] 杨德林、陈宝春:《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成长》,《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8期。
[
] 周寄中:《关于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动》,《管理评论》2005年第11期。
[
] 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科研管理》2011年第8期。
[
] 郭九成、朱孔来:《论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及构成要素》,《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21期。
[
] 彭坤、陈凡:《论自主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2期。
[
] 何铁:《论江泽民自主创新思想与新世纪中国现代化战略选择》,《理论界》2007年第8期。
[
] 施培公:《模仿创新与我国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科技导报》1995年第4期。
[
] 严书翰:《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线》2019年第12期,第16—19页。
[
] 张帆:《自主创新的理论渊源及现实意义探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
] 马维野:《论知识产权强国的文化土壤》,《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9期。
[
] 刘志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12期。
[
] 林祥:《何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之“特色”》,《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6期。
[
] 吴晓波、陈小玲、李璟琰:《战略导向、创新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1期。
[
] 张于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思考: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模式和创新定位的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8期。
[
] 刘志迎、马朝良:《中国自主创新道路演化及特征比较研究》,《管理现代化》2014年第3期。
[
] 沈传亮:《中国奇迹的道路因素分析》,《党的文献》2019年第6期,第20—22页。
[
] 胡鞍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949—2012)》,《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2期。
[
] 张洪石、马蕾、付玉秀:《FDI与自主创新的组织》,《学术论坛》2013年第8期。
[
] 刘永谋:《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
] 张小峰、苏国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成分期与哲学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9期。
[
] 吴汉东:《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文汇报》2013年4月22日B版。
[
] 陈劲、陈红花、尹西明、罗小根:《中国创新范式演进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创新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4—28页。
[
] 赵志成:《中国自主创新思想研究的历史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7期。
[
] 王维平、李艳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特征》,《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 易永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主创新思想及其实践价值》,《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
] 聂晓静:《党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理论的形成初探》,《理论导刊》2011年第6期。
[
] 彭坤、秦书生:《论马克思主义自主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
] 杨忠泰:《从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强国思想演变的背景》,《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4期。
[
] 查英青:《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特色》,《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6期。
[
] 谢伟:《模仿和技术学习:文献综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7期。
[
] 张帆:《自主创新的理论渊源及现实意义探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
] 李学勇:《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求是》2008年第5期。
[
] 刘海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
] 王彬霞、徐永帅:《创新体系建设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
] 程涛、邓一星:《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陷阱:从后发优势到自主创新》,《南方经济》2007年第10期。
[
] 陈劲、王方瑞:《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模式探讨》,《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3期。
[
] 吴太胜:《论党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与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创新》2007年第2期。
[
] 郑贵斌:《创新的理论渊源、发展轨迹及其启示》,《创新》2007年第1期。
[
] 万兴亚:《企业知识产权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民日报》2007年1月26日第9版。
[
] 马国旺、刘思源:《新中国70年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历程与领跑机遇》,《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22期,第1—9页。
[
] 赵志耘:《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9期。
[
] 曾繁华、吴阳芬:《科技创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第11—19页。
[
] 李瑞、梁正、薛澜:《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本内涵、动力源泉及实现路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年第1期,第1—21页。
[
] 高传贵、张莹:《企业自主创新路径、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第143—147、142页。
[
] 何虎生:《内涵、优势、意义:论新型举国体制的三个维度》,《人民论坛》2019年第32期,第56—59页。
[
] 王辉龙、厉伟:《知识产权保护与赶超国家自主创新:理论机理、双向效应与应对策略》,《江海学刊》2017年第6期,第95—100、238—239页。
[
] 张学文、陈劲:《使命驱动型创新:源起、依据、政策逻辑与基本标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年第2期,第1—14页。
[
] 孙结才:《“法治中国”视域下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探究》,《长春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第102—106页。
[
] 崔云朋、乔瑞金:《新时代创新主体实践路径研究》,《经济问题》2020年第2期,第10—17、57页。
[
] 潘教峰、张凤:《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引领未来创新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8期,第922—928页。
[
] 段异兵:《中国科技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与展望》,《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期,第58—64页。
[
] 王玉民、刘海波、靳宗振、梁立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4期,第1—12页。
[
] 魏婕、安同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创新驱动》,《中国科技论坛》2020年第1期,第33—40页。
[
] 林木西、张紫薇、和军:《基于创新过程视角的科技创新驱动力比较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第91—97页。
[
] 黄彦震、侯瑞:《高质量发展下“创新困境”的机制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19年第6期,第185—190页。
[
] 孔祥宇:《从中国道路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22期,第65—69页。
[
] 本刊特约评论员:《七十载自主创新结硕果 新时代科技报国谱新篇》,《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10期,第1085—1088页。
[
] 陈劲、孙永磊:《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科学与管理》2016年第1期,第3—8页。
[
] 吕岩威、李平:《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波及:1998~2013》,《改革》2016年第1期,第76—87页。
[
] 张楠:《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创新策源功能》,《上海人大月刊》2019年第11期,第23—24页。
[
] 王胜光、王旭琰:《中国创新发展的过程与战略构成——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与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年第5期,第611—618页。
[
] 樊春良:《中国70年来科技追赶战略的演变》,《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10期,第1735—1743页。
[
] 陈劲、曲冠楠、王璐瑶:《有意义的创新:源起、内涵辨析与启示》,《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11期,第2054—2063页。
[
] 房宏琳:《我国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
] 张雷、刘睿博:《新中国70年科技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10期,第25—29页。
[
] 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0期,第2页。
[
] 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期,第24—29页。
[
] 李万、常静、王敏杰、朱学彦、金爱民:《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第1761—1770页。
[
] 宋河发、张思重:《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系统构建与发展研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1期,第1639—1645页。
[
] 胡赛全、詹正茂、钱悦、刘茜:《企业创新文化、战略能力对创业导向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10期,第107—113页。
[
] 李平、蔡跃洲:《新中国历次重大科技规划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体系理论视角的演化分析》,《求是学刊》2014年第5期,第45—55、4页。
[
] 彭华涛:《科技体制改革演进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规律——基于《人民日报》1985—2013年标题的文本分析》,《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9期,第1313—1321页。
[
] 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现代法学》2014年第3期,第48—61页。
[
]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第95—108页。
[
] 玄兆辉:《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9期,第1—6页。
[
] 汪秀婷、程斌武:《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耦合机理》,《科研管理》2014年第4期,第44—50页。
[
] 张治河、冯陈澄、李斌、华瑛:《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4期,第149—160页。
[
] 赵丽敏:《产学研合作创新激励机制路径选择——基于法律文化视角》,《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1期,第76—79页。
[
] 程磊:《新中国70年科技创新发展: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宏观质量研究》2019年第3期,第17—37页。
[
] 吴东、吴晓波:《技术追赶的中国情境及其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11期,第45—50页。
[
] 侯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路径选择》,《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5期,第88—91页。
[
] 费利群:《自主创新文化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学刊》2013年第10期,第62—67页。
[
] 董志凯:《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相辅相成——1949—1978年中国科技发展回顾与启示》,《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5期,第206—218、255—256页。
[
] 范柏乃、段忠贤、江蕾:《中国自主创新政策:演进、效应与优化》,《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9期,第5—12页。
[
] 费艳颖、王越、刘琳琳:《以法律促进科技创新:美国的经验及启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299—303页。
[
] 郑石明、李佳琪、李良成:《中国创新创业政策变迁与扩散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9期,第16—2页。
[
] 王君也:《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溯源及其比较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8期,第24—30页。
[
] 顾焕章、汪泉、高莉莉:《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与实践模式》,《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第73—78、238—239页。
[
] 黄宁燕、王培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思考》,《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4期,第60—68页。
[
] 孙久文:《自主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从战略到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3期,第16—22页。
[
] 冯留建:《文化自觉视角下的科技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1期,第74—77页。
[
] 陈劲、吴庆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与第四代管理学》,《科研管理》2019年第8期,第12—19页。
[
] 王曦、王强:《人本主义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科技观的三维向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117—124页。
[
] 于飞:《建国70年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与发展》,《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8期,第9—13页。
[
] 徐侠侠、鲁宽民:《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及其实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7期,第8—11页。
[
] 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151—158、161页。
[
] 胡争光、向荟:《统筹科技资源的制度创新路径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36—139页。
[
] 叶蜀君、徐超、李展:《科技投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州学刊》2019年第6期,第24—29页。
[
] 王丹、邱耕田:《习近平新科技革命观论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38—45页。
[
] 郑永廷:《论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及其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1—6页。
[
] 李后卿、杨国军:《论创新文化氛围下的自主创新》,《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2期,第106—110页。
[
] 彭绪庶:《目标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进展研究》,《经济纵横》2019年第5期,第74—86页。
[
] 杨忠泰:《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演进脉络和战略进路》,《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4期,第8—16页。
[
] 郭洪波:《关于构建自主创新法的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6期,第6—9、14页。
[
] 杨怀中:《科技文化软实力及其实现路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7期,第118—122页。
[
] 秦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科研管理》2011年第1期,第79—88页。
[
] 张勤:《论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2010年第6期,第5—17页。
[
] 张永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技政策演变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4期,第1—7页。
[
] 张超中、武夷山:《创新文化与中国文化创新》,《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0期,第63—75、85页。
[
] 卢阳旭、赵延东:《宽容文化与科技创新:一项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3期,第61—68页。
[
] 贺德方、唐玉立、周华东:《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及实践》,《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3—10、44页。
[
] 智广元:《人民主体: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价值指向》,《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第11—14页。
[
] 管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维度》,《东南学术》2018年第6期,第1—9、246页。
[
] 牛利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思想发展的四个里程碑》,《科学管理研究》2018年第6期,第1—4、9页。
[
] 陈劲、许庆瑞:《选择国家科技发展道路的理论模式》,《科学学研究》1995年第1期,第6—13、80页。
[
] 谭文华:《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思想探析》,《科学管理研究》2018年第2期,第4—7页。
[
] 欧阳峣、汤凌霄:《大国创新道路的经济学解析》,《经济研究》2017年第9期,第11—23页。
[
] 张金来:《自主创新的法治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10期,第1—4页。
[
] 陈强强、吴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与赶超的“非对称战略”思想》,《科学管理研究》2018年第1期。
[
] 陈劲:《论我国科技发展道路的选择》,《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5年第5期,第44—46页。
[
] 陈依元:《创新文化: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31—134页。
[
] 赵玉环:《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政法论丛》2007年第1期,第54—57页。
[
] 杜跃平、王开盛:《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2期,第150—153页。
[
] 蓝寿荣、马勤、董灵娟:《略论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环境》,《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3期,第11—18页。
[
] 王春法:《夯实世界科技强国的文化基础——建设科学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6期,第801—805页。
[
] 夏杏珍:《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双百”方针、“二为”方向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8—27、125—126页。
[
] 黄海刚、曲越:《中国高端人才政策的生成逻辑与战略转型:1978—2017》,《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81—192页。
[
] 王娜、王健、赵旭:《新时代技术创新文化进化探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126—131页。
[
] 周子杰、郭庆玲:《从“传统的继承”到“创新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扬弃伦理之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期,第92—95页。
[
] 李斌:《基于市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创新绩效提升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
] 陶蕾韬:《多元文化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境与应对》,《求索》2016年第6期,第11—16页。
[
] 潘雄锋、韩翠翠、李昌昱:《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技术创新的交互效应》,《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7期,第1326—1333、1344页。
[
] 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7期,第51—64页。
[
] 韩利红:《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及其创新性管理》,《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第138—141页。
[
] 周国桥:《以知识创新推动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7期,第9—12页。
[
] 赵晓男、代茂兵、郭正权:《科技创新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年第7期,第61—74页。
[
] 董志凯:《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相辅相成——1949—1978年中国科技发展回顾与启示》,《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5期,第206—218、255—256页。
[
] 杨亚柳、侯瑞:《高质量发展下“创新困境”的机制优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5期,第23—28页。
[
] 崔伟奇、程倩春:《论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价值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12期,第51—57页。
[
] 王丹、邱耕田:《习近平新科技革命观论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38—45页。
[
] 高学栋、王占益、张忠生:《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及其治理之道》,《东岳论丛》2018年第7期,第163—168页。
[
] 本报评论员:《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人民日报》,2018年6月3日第1版。
[
] 彭飞:《强化科技创新的正向激励》,《人民日报》,2019年6月3日第5版。
[
] 顾承卫:《新时期我国地方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政策分析》,《科研管理》2017年第S1期,第272—278页。
[
] 卢阳旭、赵延东:《宽容文化与科技创新:一项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3期,第61—68页。
[
] 史国栋:《提升产学研联盟创新绩效的障碍与对策》,《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3期,第14—17页。
[
] 陈永胜、曹雅琴:《试论文化自信的内容谱系、生成逻辑与建构方略》,《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5期,第42—48页。
[
] 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12期,第1—5页。
[
] 张彬、李春晖:《“新经济”背景下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经济纵横》2018年第2期,第78—82页。
[
] 刘欣、高策:《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系统创新》,《系统科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71—75页。
[
] 王洋:《以创新文化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中国高校科技》2018年第8期,第18—19页。
[
] 玄兆辉:《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9期,第1—6页。
[
] 贺德方、唐玉立、周华东:《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及实践》,《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3—10、44页。
[
] 万劲波、吴博:《强化科技强国对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5期,第512—521页。
[
] 周光召:《对我国基础研究布局的几点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5期,第568—573页。
[
] 王定祥、黄莉:《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制构建与制度优化》,《改革》2019年第5期,第80—91页。
[
] 连静茹:《公共财政如何更好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人民论坛》2019年第14期,第130—131页。
[
] 孙珊:《论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三重维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57—62页。
[
] 彭绪庶:《目标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进展研究》,《经济纵横》2019年第5期,第74—86页。
[
] 张三元:《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对科技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探索》2018年第2期,第20—26页。
[
] 吴画斌、许庆瑞、陈政融:《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8期,第116—121页。
[
] 洪林、夏宏奎、汪福俊、叶美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与保障机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4期,第74—76页。
[
] 李欣隆、曹刚:《科技风险与伦理规制》,《理论视野》2019年第4期,第30—34页。
[
] 樊增强:《中国科技创新短板的表现、原因及其弥补》,《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21—27页。
[
] 李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法律发展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5期,第80—83页。
三、 外文文献
(一) 著作
[
] Lorenzo C. Simpson, Technology, Time, and the Conversations of Modern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 1995.
[
] McGinn. Robert 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nglewood, Prentice Hall, 1991.
[
] Gorz, Andre, Ecology as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80.
[
] Kowalewski. Karl Marx. Eine Sammlung von Erinnerungen umd Aufsatzen, Ring Verlag, 1934.
[
] Eilul, Jacques.,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 New York, Alfred A·Knopf, Inc.and Random House, Inc, 1964.
[
] Gorz, Andre, Ecology as Politie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80.
[
] Parsons Howard L,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Wa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77.
[
] Mesthene, Emmanuel G, Technological Change; Its Impact on Man and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
] Schmookler J.Invention and Economics Growth,Co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
] Freeman C.The Econon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82.
[
] Von Hippeal.The Source of Innov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
] Meier G M.Emerging from Poverty:The Economy that Really Matter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
] Schumpeter J.A.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
] C.Freeman.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London:Printer Pub Ltd,1987.
[
] Henry W. Chesbroug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
] Roberts E. “Managing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88.
[
] C. Freema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Technology”,Research Policy.2006.
[
] Rapp 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12.
[
] Chung W. Kalnins.“Agglomeration effects and performance:A test of the Texas loding indust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 (22).
[
] Darroch,J. Mc Naughton,R.“Beyond market orienta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innovativeness of New Zealand firm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3, (37).
[
] Divid C.Movery.“The U.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rigins and Prospects for Change”,Research Policy, 199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