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作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选择,提出一系列新论断与新部署,不断厚植滋养自主创新发展的制度、主体、资源与文化土壤,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纵深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创新生态呈现出新气象,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一) 创新政策体系渐趋完备 

一方面,国家创新战略与科技创新规划相继出台,为自主创新提供顶层设计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深刻认识,我国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2008年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措施。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5年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通过改革系统解决科技创新全局问题的重要举措,吹响了以科技体制改革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的号角。同年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奠定制度基础。 (23)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原则与重点任务,提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并从“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发展布局,强调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转向“并行”“领跑”为主,明确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目标,扭转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为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与实践载体。2016年8月8日颁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5年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与重点部署,这是自“八五”科技规划以来的第六个创新规划(见表3.1),从创新的全链条出发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注重依靠前沿科技的自主创新构建先发优势,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并指明政策方向。 (24) 为配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等地区也相继出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进行科技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形成了中央和地方齐头并进、上下协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格局,为自上而下、全面系统的推动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表3.1 国家主要科技发展规划 (25)

续表

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法律体系与政策体系从无到有,由少及多,逐步形成全方位的激励与保障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其一,形成保障自主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我国科技立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相继出台,如《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科技奖励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研发、财政投入、科技普及、企业技术开发活动等进行了相关规定,对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有效激励与保障。上述系列法律法规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体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保障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6) 其二,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过长期的发展,科技政策经历了主要针对单项政策指令的实施向与其他经济政策配套发展的演变趋势,形成了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基础研究与基础设施政策等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见表3.2)。 (27) 例如《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点关注科技管理体制与组织运行体制本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则更加关注科技与财税金融、基础研究、创新风险投资、科技人才等政策的有效结合,提出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资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最新发布的《2019全球创新指数》表明,“在国家政策中优先考虑创新的国家排名显著上升”,我国由2018年的第17名上升到第14名,成为世界中等经济体中唯一挤进前20名的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高度评价道“中国排名的上升改变了世界创新格局,更体现了其国家政策聚焦于创新激励”。上述法律与政策演化体现出自主创新制度由“薄”到“厚”的发展过程,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28)

表3.2 国家自主创新主要政策(1949—2018)

续表

(二) 自主创新主体日趋多元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种类多元、结构均衡、规模庞大的创新主体新格局,建立起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等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 (29) 其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科学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创新服务主体蓬勃发展。

首先,企业的研发强度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30) 在国家战略部署与产业布局的引导与鼓励下,企业的自主创新激励明显增强。一是我国企业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在3000万家以上,贡献了全国50%的财政收入,70%的技术创新成果,90%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据全世界拥有市场主体总量的首位,成为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31) 各类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2019年世界五百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增至129家,总数首次超过美国。2019年“世界品牌五百强”排名显示,中国企业的全球品牌价值在过去十年间飞速增长,有40家企业进入世界品牌五百强,企业的总品牌价值增至13074亿美元,占据世界总量的19%。其中,华为、腾讯、海尔、华润、联想等知名品牌公司表现亮眼,品牌实力与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正在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二是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机构设立方面颇有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据全社会的研发支出经费的77.4%,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60%,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贡献率达73.2%。随着企业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日益重视,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数量增至82667个,相较2008年,增长了2.75倍,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由2008的6.2%增至2017年的27.4%(见图3.1),同时更加注重研发体系与实验体系建设。以华为公司为例,通过建立颇具规模的研发体系加大芯片技术的自主研发,截止到2019年初,先后发布麒麟980、天罡、巴龙5000等高端“中国芯”片, 在5G基站、AI芯片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32) 三是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与再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占比由2008年的39%增加至2017年的50%,同期引进消化吸收经费占比由6%增加至29%, (33) 表明企业更加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模式开始实现由单纯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国内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总体上有所下降。2000年至2007年,引进技术经费呈现上升趋势,但2008年以来,技术引进规模不断缩小,2014年的进口支出仅为63.1亿元,相较2007年下降51.7%,国内技术采购支出从2000年的7.2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51.26亿元,增幅超过7倍。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忽略性,对外技术依存度可以简化为从国外引进技术经费占国内企业R&D经费支出与从国外引进技术经费与之和的比例,基于此种计算方法,相关实证研究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从2000年的29.8%下降为2014年的2.7%,2016年以后又出现少量增幅至4.3%(见图3.2), (34) 体现出更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自主研发,致力于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提高创新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实现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转变。 

图3.1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度变化趋势(2008—2017) (35)

图3.2 我国高科技企业技术引进支出额与对外技术依存度变化趋势(1998—2017) (36)

其次,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能力与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党和国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创新发展中的知识创新主体地位,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为主要任务,对高校及科研院所作出了具体部署,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优势发挥明显。2018年全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589.9亿元,对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1.1%,是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 (37) 2017年高等学校共计发表SCI科技论文27.3万篇,占全国SCI论文总数的84.4%,发明专利授权7.6万件,较去年增长21.5%,拥有全国最大的科学研究人员队伍,R&D人员全时当量为38.2万人年,占全国研究人员的46.6%,为发挥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基础。 (38) 二是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创新型大学及研究型机构正迅速崛起。最新的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中国高校入围全球600强数量再创新高,其中有6所大学跻身世界高校排名前100,118所大学的1066个学科入选全球600强,188个学科进入全球50强,学科前10名和前20名中的数量也持续增加,表明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初具规模,高校世界影响力与教育综合质量不断提升。三是科研机构的研发力度与研发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高达2435.7亿元,较上一年增加175.5亿元,增长7.8%,其中基础研究占比稳步提升。同年,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为46.2万人,较上一年增加1.2万人,发明专利授权2.4万件,较上一年增长11.3%,发表科技论文17.8万篇。 (39) 依托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形成的“自然指数”排名显示,早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已持续5年位居全球科研机构第1位。以上数据表明,基于资金、人员及成果方面的良好基础,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40)

最后,各类创新服务机构蓬勃发展。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信息化、社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涌现出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中心、重创空间、工程技术中心、民营科技服务公司等多元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式,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及优化创新外部服务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17年,全国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069家,比上一年增长24.8%,在孵企业17.5万,在孵从业人员256.5万人,比上一年增长20.8%;以服务大众创新创业为主要任务的众创空间在全国数量已增加至5739家,其中,服务的初创企业及创业团队超过41万家,服务的创业人数超过170万人次。 (41) 同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信息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以创客空间为例,在极短的周期内以品牌广告输入与网络化连锁经营方式实现迅速扩张,服务的企业对象以全新模式迅速占领市场,给传统产业带来深层次变革。 (42)

(三) 创新资源投入逐具规模

图3.3 我国R&D 经费投入总量与强度变化趋势(2008—2018) (43)

自主创新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提高创新投入是党和政府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成效显著,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一是自主创新资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年科技经费投入呈快速增长趋势(见图3.3),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共投入19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研发强度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欧洲2.1%的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水平。其中,从投入对象来看,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为77.4%、政府研究机构经费投入为13.7%,高校经费投入比重为7.4%,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愈发突出。二是创新资金投入结构不断优化。截止到2018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5.5%、11.1%和83.3%,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1.8%、18.5%、增长10.9%。我国基础研究投入逐年明显上升,从2011年411.8亿元增至2018年的1090.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34%,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表明创新资金投入结构逐年优化,且在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基础科学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为自主创新夯实了知识源头积累。 (44) 三是科学研究、知识成果产出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从论文成果产出来看, 我国高水平SCI论文发文数量与引用率逐年递增,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36.12万篇,占世界总份额的18.6%,科技论文总数量连续9年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45) ,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细胞》(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上升到世界第4位,高被引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3位,体现出我国科学研究的数量与质量的大幅提升。从知识产权成果产出来看,主要知识产权指标总体平稳且稳中有进,知识产权质量效益逐步提升,形成较高的知识创造力和知识影响力。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称赞为“全球创新与品牌方面的一个引领者”。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140.1万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5.3万件,同比增长4.8%,其中每万人口发明专利占有量达到13.3件,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知识产权目标任务(见图3.4)。

图3.4 我国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变化趋势(2008—2018) (46)

创新人才队伍渐具规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作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部署,加速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引才方面,通过“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人才计划,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同时各地方政府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各省市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引进计划,如“浙江省级千人计划”“江苏双创计划”“广东珠江人才计划”“重庆百人计划”等,与中央人才计划配套衔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引才格局。截至2018年,国家累计发放人才工作许可证33.6万份,人才签证3000张,致力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才方面,不断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大规模优秀创新人才。2018年我国人才总量1.75亿人,创新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38.14万人,人才资源总体规模、研发人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见图3.5),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每年博士毕业生5.5万,数量居世界首位。管才方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为核心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激励广大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添砖加瓦。 (47)

图3.5 我国R&D 人员总量变化趋势(1992—2017年) (48)

自主创新物质基础与实践载体建设逐步改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夯实自主创新物质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的重要指示,近年来我国加快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等基础设施及高新园区等实践载体建设。其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8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别累计建成132个、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80家 (49) 。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装置5个,例如中国科学院牵头组建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都将居于世界一流设施地位;“北斗三号”信息服务从区域范围扩大至全球,拉开了我国自主信息技术服务国际化的序幕;2019年建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推动交通行业重大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 (50)  其二,科技双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全国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数量超过4000家,双创示范基地28个,央企双创平台409个,有效推动了自主创新创业及创新成果转化。 (51) 高新园区发展迅猛,2018年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同年GDP的11.5%,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比例的45.1%,研发强度达到2.01%,相当于我国2017年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强度(2.2%),研发人员占全国企业的近50%,作为自主创新实践载体形式成为创新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以上创新基础设施及实践载体建设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载体,有效助力开展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及创新成果产业化,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52)

(四) 创新文化建设有力推进

倡导创新文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举措,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遵循与精神动力。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围绕创新文化建设,从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展开多方面部署,力争“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公民创新意识提升、文化氛围营造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一是公民科学素质和自主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是衡量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公民的科学素质逐年上升,体现出我国自主创新发展步伐的加快。 (53) 中国科协发布的第10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8.47%,相较2010年的3.27%,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越来越接近2020年达到10%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基础上,人们的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知识产权意识作为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公民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有了明显提升,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率从2008年的3.7%增加至2017年的85.3%。关于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以多样化的内容进入课堂,促使青少年对于拒绝侵权盗版、尊重创新成果、崇尚创新已具有明确的意识。 (54) 丰富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也影响和吸引了更多公众关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越来越多的公民对有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持赞同态度,反映出知识产权的社会认可度有了明显提升,为激发自主创新积极性、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打下坚实的社会与群众基础。

二是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日趋向好。我国政府广泛开展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创新普及与宣传,同时动员高校、企业等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培育创新共识、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环境。近年来,全国创新普及经费投入稳定提高,科普专职人员队伍进一步优化。截至2018年,全国科普经费投入161.14亿元,同比增加0.68%,共有科普人员178.49万人,其中专职人员22.40万人。科普场馆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国共建包括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等形式的科普馆1461个,比上一年增加22个,平均每95.51万人拥有一个科普馆。科普传播形式日趋多样,形成创新文化传播与宣传的新格局。 (55) 2012年以来,科普图书、科普讲座、科普杂志、电视科普栏目、互联网科普网页、视频及数据库等新旧传播形式丰富多元,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普载体增速迅猛。截止到2018年,全国科普网站达到2688个,比上年增加4.59%,创办科普类微博2809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7067个,发文量分别为90.42万篇、100.87万篇,较上年分别增长36.02%和36.06%,成为科技普及与科技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 (56) 公众参与创新活动成效显著,2018年各类科普活动参加人数超过8.92亿人次,较上年增加15.80%,表现出公众极大的创新热情及创新兴趣,营造全民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风尚的目标初步实现。

由此可见,基于制度、主体、资源、文化等自主创新措施多元并举,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综合创新实力明显提升。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方面成功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成果产出实现质的提升与飞跃,涌现出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载人航天工程、蛟龙号载人深潜、穿海工程、自主芯片超算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复兴号”、4G/5G通信、核电新兴技术、两系法杂交水稻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取得自主创新成就令世界瞩目,加快了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步伐。从总体创新能力来看,我国创新实力逐年提高,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2019》最新排名较2018年上升3名,位居全球第14位,是中等收入经济体唯一进入前20名的国家,成功在创新领先国家中占据一席之地,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回顾历史,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本部分在对中国自主创新实践成果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图表对比客观展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制度建设、主体培育、资源投入、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实现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模型的相互支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