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创新文化,彰显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第四节 倡导创新文化,彰显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一) 寻求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有机契合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出,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决定其不可能以经久不变的形式持续存在,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使其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创新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自主创新系统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依据,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其中不乏充斥着因循守旧、官僚本位、经世致用、重义轻利等不利于激励创新的消极因素,但同时蕴含崇尚创新、诚实守信、多元共生等优秀思想,与创新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要应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创新基因,把握其蕴含的创新精神特性,剔除其消极因素,结合新时代特征做到古为今用,寻求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文化的有机契合,进而加强创新文化培育,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首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自强求变”思想与创新文化倡导的“自主创新”观念的契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富含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求变、勇于开拓等创新思想,对我国历史进程中的技术革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创新文化是一种崇尚创新、追求变革的观念文化,以开展原创、创新为核心,主要依靠创新主体自身力量进行创新与变革创造经济价值,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问题,形成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促进创新发展,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求变思想具有相似的目的性。因此,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求变、革故鼎新等思想为原动力,引导创新主体树立独立、理性、批判怀疑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形成不唯书、不唯上、不唯贤的创新理念,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形成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还需厚植激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思想土壤,在全社会形成有认同感的创新共识、有凝聚力的创新价值观及有感召力的创新环境。 (33) 既要达成公众对自主创新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共识,又要引导其秉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态度,扭转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理念,打造宽容自由、理性平和、富有活力的创新文化生态。

其次,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与创新文化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契合。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作品高度关注细节、追求极致品质的精神理念。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四大发明、鲁班精神、故宫与圆明园艺术瑰宝、精美瓷器都体现出一丝不苟、严丝合缝、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工匠在探寻事物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秉承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头羊。创新文化培育中倡导的科学精神则强调运用缜密逻辑思维与归纳试验方法探寻事物内在规律,注重对知识与理论的热情与专注,勤于思考、追求突破,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两者具有相似的理念与价值追求,同时工匠精神偏重技术实践技能的提升,科学精神注重科学知识与理论研究的精益求精,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对培育高级复合型创新人才、助力高精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之当今我国缺少的不是实用功利主义,而是为求知而求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我国的基础科学原创能力,倡导“只问是非,不计得失”的创新价值观,引导创新人员耐住寂寞、不过分追求短期功利,树立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创新价值观,秉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与精益求精的卓越品质,以塑造职业气质的大国工匠为使命,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 (34) 同时,引导劳动者不断提高制造工艺,摒弃急功近利,耐心打磨高品质产品,提供高品质服务,不断增加和提升自主品牌的价值含量,使得自主创新发展始终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质的需求。

再次,实现中化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与创新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契合。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人合一”“以道驭技”等价值理念,将技术变革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认为技术的发展以民为本,不能违背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创新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主义导向,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关注人的发展最终目的与意义,倡导科技伦理道德。以上两种文化理念被晕染了相同的人本主义价值底色,面对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与伦理道德失范等问题,应利用我国大力倡导创新文化的契机,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道驭技思想等引入融入创新文化建设中,实现两种文化的有机契合。一方面,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发挥政策导向完善自主创新制度文化体系。以整体创新视野,健全自主创新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将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使得创新成果的应用及转化必须遵守相关规范,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例如,加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方面的伦理风险的法律规制,强化对科技技术带来环境污染与自然负面效应的政策法律规制。另一方面,应发挥人文精神对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利用教育引导构建自主创新观念文化体系。通过对创新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与宣传指导,以文化人,以外在的理论学习与督促激励引导其内在的启蒙与教化,提高创新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其使命感与责任感,促使其成为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创新人才。

最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诚信”思想与创新文化倡导的“诚信守法”观念的契合。“诚信”思想贯通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到“民无信不立”“以诚为本,以信为先”,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将诚信作为立世之本,处世之基,立国之要。创新文化建设强调诚信守法,倡导科研诚信,鼓励求真务实、尊重他人的创新成果等价值追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主张的诚信思想目标一致。为此,面对当今社会学术失信、公众知识产权大规模侵权的现实,应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引入到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摒弃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盗版侵权等错误理念。具体而言,针对学术失信引发的创新成果失真、财政资源浪费、公众科技信任危机等问题,应健全科研诚信体系,建立职责分明的诚信管理体制,加大科研失信的惩罚与监督力度,用制度净化科研空气。 (35) 针对公众重义轻利、过度关注个人利益等错误认知引发的知识产权大规模侵权现象,应引导公众化解义利观认知差异,形成保护创新成果、尊重知识产权、抵制盗版不义之利的观念,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为创新文化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 提升文化自觉以增强自主创新观念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36) 文化自觉体现着社会成员共同的行动取向、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具有民族归属性。只有具有文化自觉,才能在自觉行动,自觉担当、自觉创新中有所突破。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具有明显的地缘特色,加之人们认为近代科学技术作为西方舶来品,受到西方创新文化的侵袭与影响,因此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得认同与支撑。如前文所述,中华文化丰富的创新基因与文化资源值得传承与弘扬,但同时其中蕴含的因循守旧、中庸、官本位、经世致用、重义轻利等消极因素,也给自主创新造成阻碍,加之西方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文化产品输出等形式给公众带来的现代文化选择与内容风险,造成公众与市场对他国创新产品的过度吹捧与依赖、产业升级所需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人们的价值观造成侵占与扭曲,出现了大量短期功利主义、盲目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由此,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随着公众文化记忆的消退,传统文化感召力开始下降,引发一系列文化失真、文化失根、文化失范等精神危机,因此应提升文化自觉,在实现本土文化觉醒的同时,抵御外来文化渗透与风险,增强自主创新观念,形成创新自觉与创新自信,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文化繁荣,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37)

首先,建立政府、高校与公众对话机制,明确提升文化自觉的主体。提升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明确由谁来提升,进而发挥不同主体的协同作用,形成主体合力。 (38) 其一,党和政府机关是提升文化自觉战略的主导者,应制定自上而下的文化发展规划,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本土创新资源,并对传统文化作出适应现行自主创新发展的文化解释,增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与认同度。例如,重塑传统文化中“劳动人”形象激励创新主体独立创造、挖掘“自省”儒学文化中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法理与道德基础等,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围绕自主创新做好文化价值宣传,引领国民的创新文化取向,促使国民形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文化自觉。政府还应大力引导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现代化,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与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文化创新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激励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对中华文化的普遍认同,化解现代文化中的公众选择风险。其二,高校是提升文化自觉的重要推动主体,应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与文化服务提升学生及创新主体的文化自觉。“教育就是帮助人创造”,将传统文化资源、现代优秀文化元素引入教学过程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识别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形成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其创新自觉,从而激发其创新热情与创新意识。同时,高校应注重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的针对性与整体性研究,探究文化建设多样性及阶段性的基本规律,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助力政府文化政策制定、文化战略咨询,为提升文化自觉拓宽理论思路。其三,社会公众是提升文化自觉的实践主体,应形成正确的自主创新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公众通过加强文化理论与创新理论学习,树立理性态度,既不盲目自大陷入纯粹国粹主义,也不盲目自卑、一味崇洋媚外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应以宽容并包的态度作出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于多元创新文化中汲取合理营养,在文化自知、自觉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与创新精神,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就培育公众创新动机而言,应实现从自觉到觉他的循环推进,在自己发挥创新自觉的同时带动与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敢于创新,从个人创新自觉走向集体创新文化自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认同与创新共识。总的来说,应通过发挥政府、高校与公众的协同作用,形成提升文化自觉的三重主体,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为增强自主创新观念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提升文化自觉的价值。国家的文化自觉来源于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当前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是在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与优秀现代文化、合理借鉴外国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进行自我丰富与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能够为提升文化自觉奠定基础,彰显提升文化自觉的价值。因此,必须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建立起创新文化系统赖以建设与运行的价值中轴与观念体系,树立创新自觉。具体而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主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多元文化的滋养中树立文化自觉,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充分挖掘其深层次的创新基因,以创新当成“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将自主创新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从而为现代创新文化培育奠定观念与行为基础。同时通过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效凝聚自主创新主体合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自主创新对社会主体先进生产力的引领作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1) 欧阳峣、汤凌霄:《大国创新道路的经济学解析》,《经济研究》2017年第9期,第11—23页。

(2) 张彬、李春晖:《“新经济”背景下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经济纵横》2018年第2期,第78—82页。

(3) 薛澜:《中国科技创新政策40年的回顾与反思》,《科学学研究》2018年第12期,第2113—2115、2121页。

(4) 张宝建、李鹏利、陈劲、郭琦、吴延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主题分析与演化过程——基于文本挖掘的视角》,《科学学科学技术管理》2019年第11期,第1—20页。

(5) 龙卫球:《人工智能立法的“技术—社会+经济”范式——基于引领法律与科技新型关系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65—76页。

(6) 费艳颖、凌莉:《美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2期,第161—165页。

(7) 秦天宝:《论我国基因隐私保护的立法模式选择》,《政法论丛》2013年第6期,第16—26页。

(8) 吴汉东:《试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法治观和发展观》,《知识产权》2019年第6期,第3—15页。

(9) 张宝建、李鹏利、陈劲、郭琦、吴延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主题分析与演化过程——基于文本挖掘的视角》,《科学学科学技术管理》2019年第11期,第1—20页。

(10) 郑石明、李佳琪、李良成:《中国创新政策变迁与扩散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9期,第16—24页。

(11) 吕薇:《新时代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纲》,《改革》2018年第2期,第20—30页。

(12) 费艳颖、凌莉:《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人民论坛》2019年第18期,第62—63页。

(13) 杨丽娟、于一帆:《从政策高地到法治平原:东北科技创新政策法律化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6期,第616—622页。

(14) 张永旺、宋林、祁全:《逆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2期,第108—111页。

(15) 吕薇、马名杰、戴建军、熊鸿儒:《转型期我国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3期,第10—17页。

(16) 曾繁华、吴阳芬:《科技创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第11—19页。

(17) 崔云朋、乔瑞金:《新时代创新主体实践路径研究》,《经济问题》2020年第2期,第10—17页。

(18) 李学宁:《发达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12期,第76—79页。

(19) 张楠:《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创新策源功能》,《上海人大月刊》2019年第11期,第23—24页。

(20) 吴卫红、丁章明、张爱美:《基于双轮驱动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演化博弈分析》,《法商研究》2018年第8期,第133—143页。

(21) 范广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共享的法律依据与规则》,《中国高校科技》2018年第6期,第34—36页。

(22) 周志太:《知识经济时代协同创新网络的内涵与特性》,《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6期,第41—47页。

(23) 余晓芳、刘耀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理论月刊》2019年第12期,第155—160页。

(24) 张治河、冯陈澄、李斌、华瑛:《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16年第4期,第149—160页。

(25) 郑文范,刘明伟:《围绕创新链完善R&D投入资金链的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559—566页。

(26) 谢贤君、王晓芳、孙博文、张娜:《全方位畅通科技创新绿色通道的科技创新政策探究:要求、动力、路径与保障措施》,《软科学》2017年第6期,第122—128页。

(27) 林木西、张紫薇、和军:《基于创新过程视角的科技创新驱动力比较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第91—97页。

(28) 孙结才:《“法治中国”视域下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探究》,《长春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第102—106页。

(29)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70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10期,第1089—1095页。

(30) 王牧华、宋莉:《创新导向的高校学术生态治理:结构要素与实践路径》,《高校教育管理》2019年第5期,第18—25页。

(31) 李玲艳:《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因及措施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第12—18页。

(32) 覃世艳、董波:《综合创新论视角下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学刊》2019年第5期,第46—55、111—114页。

(33) 王春法:《夯实世界科技强国的文化基础——建设科学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6期,第801—805页。

(34) 管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维度》,《东南学术》2018年第6期,第1—9页、第246页。

(35) 郭牧龙:《用学术诚信涵养科技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0日第5版。

(36)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88页。

(37) 冯留建:《文化自觉视角下的科技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1期,第74—77页。

(38) 费艳颖、姜国峰:《科技创新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风险探析》,《理论学刊》,2013年第5期,第77—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