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山大放在报考首位”
崔华杰:高中毕业时,您怎么会选择报考山东大学?毕竟您来自福建,华南地区当时就有国立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厦门大学可供报考。
路 遥:民国时期的大学采取的是大区联考招生,除在本埠之外,还在主要城市设立考区,比如在北平、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等城市。我从“省福高”毕业后,在1947年6月奔赴南京和上海投考几所学校:一是当时的中央大学,不久后改成国立南京临时大学,它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最高学府,也是国立大学当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二是设在苏州的私立东吴大学,当时东吴的法学很有名气;三是设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说实话,起初我去青岛上大学的意愿不是多么强烈,毕竟山东大学当时刚刚复校,所以我对是否参加该校考试始终没有拿定主意。
图0-8 1947年路遥先生等人在南京参加联考时于玄武湖留影
右一为路遥,右二为同窗好友谢仁栋,后排居中者为同窗好友林鸿铮。右图为路遥在照片背面所书题签:“白门柳色残春雨,玄武湖波澹夕阳”,落款“丁亥仲夏照于后湖”。
我最终考虑报考并选择山东大学,一方面缘于我的中文基础尤其是古代文学知识较好,而山东大学的中文系则是强项,一方面则是因为我的同窗好友高洁。我刚才谈到,高洁的父亲在“中权号”担任舰长,而山东大学当时所在的青岛则是民国政府海军的第二基地,“中权号”等舰艇也因此经常北上驻泊青岛,所以他对青岛和山东大学都较为了解。我去上海考区参加考试时,专门去高洁一家在江湾路的海军军官家属宿舍拜访,当时高洁的父亲高光佑也在家中。当我和他谈到报考学校时,他问我:“你报考国立山东大学否?”我立即回答说:“我来的目的,就是商量这个事情”。他立即对我和高洁说,你们两人应该“要把山大放在报考首位”。一是他所管理的“中权号”军舰每年冬日都要停驻青岛一段时间,方便他照顾我们;二是青岛城市建筑仿效西方,红墙绿瓦,现代化设施好,而且景色宜人,气候温和,在当时有“东方瑞士”之美誉,很适合人居。这样我和高洁就立即前去应考,在上海报上了名并参加考试。
图0-9 1947年路遥先生等人在上海参加联考时于外白渡桥前合影留念
背后建筑为“远东第一高楼”上海国际饭店。自左至右分别是路遥、谢仁栋、林鸿铮、高洁;其中,林鸿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轮机工程系,从1956年开始参加我国船舶工业标准化创建工作,曾任上海标准化协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谢仁栋考入中央大学,后赴加拿大留学,曾任“台湾泛亚银行”董事长。
崔华杰:因日本侵华战争,山东大学于1938年春而被迫“暂行停办”,直到1946年才在青岛复开。这等于说您是学校复校后招录的第二届考生,当时您对山东大学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路 遥:山东大学当时是由国立青岛大学组建而来 (7) ,全名叫作国立山东大学。早在青岛大学时,其中文系就名家辈出,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名声很大。在我去往青岛之前,我就听说了山东大学复校后的名教授有老舍、陆侃如、冯沅君等大家。我觉得这也是我进入山东大学选择在中文系就读的重要原因吧。
崔华杰:当时应该是文理分科考试,您的考试成绩如何?文学院院长杜泽逊在2019年举行的山东大学文科大会上作的发言中 (8) ,提到您是被山东大学“破格”录取的。
路 遥:我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自己的成绩单,也不知道自己的分数,说实话能够被山东大学录取,着实出乎我的意料。为什么呢?因为我初高中时各跳过一次级,数理基础很差,我估计当时我的数学分数大概在20分左右,也就是卷面分不会及格。
崔华杰:山东大学在历史上好像有这个传统。曾在国立青岛大学预科班学习的臧克家先生,就是以数学零分、国文98分的成绩被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破格录取。机缘巧合的是,闻一多先生当年考取清华大学时,也是其他课程的成绩一般,唯独写了一篇好作文,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9) 。所以成为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又以这种方式录取了著名诗人臧克家 (10) 。“不拘一格降人才”恐怕成了山东大学中文学科的历史,由此推断您的破格录取亦应属实。
图0-10 高考前夕路遥先生与好友合影毕业留念
第一排右一为高洁,第二排左一为路遥,第三排为陈文定。
路 遥:如果破格属实的话,那么应该和中文系的黄公渚先生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放到后面再展开详说。总之,我就是这样告别了福州的高中时代,进入到山东大学学习。而我的好友高洁因在上海读过书,英语相比我也好得多,所以他顺利考入了山东大学的外文系。于是我们两人在上海乘坐海轮到达青岛,再改乘马车抵达了山东大学校本部。
(1) 以吴松龄之名发表的七篇文章均为独立作者,分别是:《评戴逸编著的〈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59年第4期;《义和团运动初期斗争阶段的几个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0年第2期;《略论龚自珍的政治与经济思想——兼与侯外庐、巫宝三、易梦虹等同志商榷》,《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1年第3期;《龚自珍的政治、经济思想有资本主义倾向吗?》,《光明日报》1961年11月3日;《鸦片战争前五十年间社会思想初探》,《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2年第2期;《再论龚自珍的经济思想》,《文史哲》1962年第6期;《论近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同洋务派的思想分歧——兼与黄逸峰同志商榷》,《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3年第4期。
(2) 戴逸(1926— ),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历史学家。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曾任清史研究所所长、校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编著有《中国近代史稿》《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与罗明合作)《清通鉴》(与李文海合作)《二十六史大辞典》等书。
(3) 福州高级中学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鹤龄英华书院,晚清民国时期先后易名为全闽大学堂、福建高等学堂、福建省立第一初级中学、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省立福州高级中学、福建省立福州中学,1951年8月正式定名为福州第一中学至今。
(4) 陈文定,福建福州人,1951年毕业于协和大学化学系,后到福建师范学院即福建师范大学的高分子研究所工作。
(5) 高洁,福建福州人,1947年入山东大学外文系,后转至水产系学习,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青岛海洋大学即中国海洋大学的水产系工作。
(6) 路遥先生曾以笔名“仰淹”发表一篇文章,见仰淹:《〈义和团研究专辑〉评介》,《文史哲》1980年第6期。
(7)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拟筹办国立山东大学,并责令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学校筹备委员会。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并征得教育部长蒋梦麟同意,国民政府教育部遂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校舍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928年6月,省立山东大学由济南迁至青岛。1930年5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1932年9月2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并准杨振声校长辞职,任命赵太侔为校长。
(8) 杜泽逊(1963— ),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届毕业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古籍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四库》学和山东文献研究,著有《清人著述总目》《四库存目标注》《文献学概要》《微湖山堂丛稿》《尚书注疏汇校》等书。
(9) 闻一多(1899—1946年),湖北蕲水人,著名诗人、学者。1930年8月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担任文学院院长与中国文学系主任,于1932年秋因学潮被迫辞职离校。
(10) 臧克家(1905—2004年),曾用名臧瑗望,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期间以发表《难民》《老马》成名,诗集《烙印》得到闻一多、茅盾等的好评,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之后蜚声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