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承本院历史学科大半之兴衰”
崔华杰:我手头拿的是您2010年的一份文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申报表”,其中有一项是“所在单位推荐意见”,上面这样表述说:“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王仲荦、郑鹤声、张维华、赵俪生、陈同燮等著名的‘八大教授’创造了上一世纪学术的辉煌。本世纪以来,路遥先生承前启后,以一个布衣教授之身,担承本院历史学科大半之兴衰,其心志之劳苦,有不忍详述者。故礼聘路遥先生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实关乎学术千秋,非为一时之荣观也。” (1)
路 遥:在全校遴选一批终身教授,是时任校长徐显明出台的一项学科发展计划 (2) 。1993年,年仅36岁的徐显明与历史系的齐涛等人一道由青年教师被破格聘为教授,这是学校当年的新闻。2008年11月,他从北京回来担任山东大学校长,上任不久之后就来我家走访,曾征询过我对历史学科未来发展的意见。
2009年,山东大学出台了在全校遴选一批“终身教授”遴选的管理办法,将“终身教授”奉为山东大学的最高学术岗位,是学校授予学者的最高学术荣誉。“终身教授”在当时的山东大学来说是新生事物,如何从全校近4000名专任教师中遴选呢?当时文件规定,自然科学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直接受聘为终身教授,标准非常明确,就是在岗在职的两院院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授,既有“硬杠杠”,比如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0年且受聘教授职务15年以上,还有“软条件”,比如要在所属专业领域是公认的一流学者且为本学科的创立、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在学院的大力协助之下,我向学校呈报了申请表格。当然,你所说的那些学院推荐词,在我看来都是些过誉之词,是为了“申报”使用。接着,学校相关部门将材料送到5至10名校外资深专家进行同行评议,获三分之二赞同票才能被列为正式候选人,然后再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对正式候选人进行实名投票,票数也要获得三分之二。
图5-1 山东大学校领导与首批终身教授合影
第一排左四为时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左五为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第二排左五为路遥。
图5-2 时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与路遥先生握手留念
最终,山东大学在其全校遴选出终身教授14人,自然科学领域在职在岗的7位院士直接获聘,庞朴、刘大钧、袁世硕、周来祥、赵明义、曾繁仁和我等人文社科领域的7位学者也获此殊荣。在4月9日的聘任仪式,徐显明校长有一番话让人印象深刻。他大概是说,山东大学设立终身教授制度是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个制度承载着一项价值,就是山东大学一定要让那些为学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受到最大的尊重。山东大学这个荣誉体系里授给教师的最高荣誉就是终身教授,这个制度的设立也预示着山大荣誉体系的基础建立起来了。
其实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从1947年进入山东大学学习,到其时已走过了63年的教研历程。其间,我没有担任过一官半职,当然也有一两次机会,都被我以专心学术研究为名而婉拒了,这也是学院在推荐意见中说我是“布衣教授”之因吧。当然,获聘终身教授之后,也确实对中心的工作推动带来了一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