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九十年来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源流问题”

第七节 “解决了九十年来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源流问题”

崔华杰:在1990年10月举行的“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天津社会科学院民间宗教研究中心李世瑜 (22) 研究员代表会议第二组发言说:“……路遥教授将大量调查资料与文献档案相结合,一举发现义和团源于离卦教和梅花拳,解决了九十年来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源流问题,开创了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成功的路子。” (23) 李先生的这段发言,评价的恐怕不只是您在这次大会的参会文章,可能更多指涉的是您在大会举办前一个月出版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一书。 (24)

图3-9 1990年经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索》书影

路 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一书可以说是为义和团运动90周年大会奉上的“贺礼”,其实,在这本书出版之前,也就是在1985年,我应约在巴蜀书社出版《义和团运动》一书。该书是李侃教授主编《中国史专题讨论丛书》之一种,由中国史学会和巴蜀书社共同组稿。我在这本书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评述,并收入各种不同意见文章35篇,书末并附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论文、资料索引,基本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史研究的全貌。当时,除了《义和团运动》,第一批出版的还有李文海和孔祥吉两位教授所编《戊戌变法》等书。

我在这本书中指出义和团的成因或者说它的源流是极为复杂的,但从阶级斗争的角度予以考察远远不够,必须回到山东和华北的农村社会结构,从社会史、文化角度对这场大规模群众运动作出广阔而深入的探索,这样才能对它的复杂性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论断。我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结合,分析社会结构、群体组织、民俗信仰、文化心态、人生观念、历史契机、生态环境、斗争主体素质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再次明确了义和团运动起源或爆发阶段主要有三个地区:由大刀会发轫斗争的鲁西南;经神拳使斗争赋有神秘行迹的鲁西北;由梅花拳组织反教会斗争、提出政治口号而发展为义和拳起事的直隶、山东交界地区。在其发展阶段主要是在直隶省的新城、定兴地区和涞水、保定地区,最后是汇成运动高潮阶段的天津地区和京畿地区。

李世瑜先生之所以说《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一书“解决了九十年来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源流问题”,实际上指的就是我在书中所探寻的“梅花拳—义和拳—义和团”的发展轨迹。我在书中认为,大刀会的刀枪不入和神拳的降神附体,虽然给后来的义和团运动提供了有组织的典型仪式,但从这场运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义和拳乃是最重要的一支。义和拳给义和团运动提供了名号、组织方式和斗争目标,“义和团”之名就是由山东地方官员针对这一地区的义和拳首先提出来的,后来的义和团运动虽然是大刀会、红拳、神拳、梅花拳、义和拳等众多拳会的汇合,但义和拳则始终贯穿于这一运动的始终,并且占据主导地位。在该书中,我还专意廓清了义和团研究上的“乡团说”,率先发现了梅花拳内部有文场和武场之分,存在着以文统武的关系,后来沙柳寨的赵三多首先将梅花拳更名为义和拳,从而汇成了后来的义和团运动。

李世瑜先生说“开创了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成功的路子”实际上是高誉之词。不过,就是通过田野调查,确实发现了文献记载的阙略之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一书文末所列“明清威县东邻和南邻各县18村”“威县及其附近梅花拳分布”“山东冠县十八村”“山东邱县十八村”“山东临清十八村”“直隶曲周县十八村”“赵家庄本堂区的教会与拳团势力分布情况”“1898年义和拳起义斗争活动路线”等14张地图,以及所附“中兴集耕织情况”“梨园屯69户拳民情况”“赵家庄土地占有经营情况”“梅花拳谱系”“赵三多梅花拳上辈师承情况”等17张各类表格,这些都是通过田野调查、反复问询、再三核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