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赶紧去一趟梨园屯”
崔华杰:我们从现在的历史研究中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坐落在直隶和山东交界地区“十八村”的梨园屯,首树“助清灭洋”旗帜,转战于山东、河北交界地区10多县,后来被诸多学者认为乃是义和团的源头,比如您于1986年在《历史研究》发表的文章《冠县梨园屯教案与义和团运动》将冠县十八村视为“义和团运动源泉地”。在田野调查中,你们当时是如何发现十八村和梨园屯的?
路 遥:我前面提到,历史系在1959年底将义和团运动的田野调查纳入工作日程,派遣师生分赴鲁西北和鲁西南摸底,就是想摸清义和团运动首发地的线索。但义和团运动实是一场农民阶级的自发运动,散见于各地,又缺乏翔实的文献记载可以征引参考,寻找源起地线索绝非易事。当时交通落后,我们调查的同学们只能依靠自行车或者徒步进行探寻,经过多日劳苦奔走,依然无法弄清首发地到底有哪几处。
在调查之初,我们实际上是把单县和曹县放第一位,毕竟一些档案文献对这里的大刀会已有不少记载。比如从档案文献中可清楚看到,大刀会即是金钟罩,或者说是以大刀会为别名,这是因为参加金钟罩的会徒随身携带刀械而得名。十八村和梨园屯所在的直东交界地区,实际上我们也派人查访,就是许玉琪所带领的鲁西北这支学生调查队伍,刚开始寻访几日,却找不到什么直接的材料。其实,当时也有史料提及冠县十八村,说义和团“起于冠县十八村,原名梅花拳”,也有说“作俑于冠县之十八魁,即屡次拆毁梨园屯天主堂者”。但是十八村究竟在什么地方,史学工作者是搞不清楚的。
十八村的地理位置当初之所以难以寻访,其原因我在后面的研究中业已述明。冠县十八村离县城足有130里之遥,必须经过临清、馆陶两个县才能到达冠县县城。它实际上不是坐落在山东境内,而是与威县东境相接,是一块政治学上的“飞地”,也就是当地群众口中所谓的“留边地”“插花地”。文献中频繁指涉的“十八村”,其实是个概称,实际上的村落数不止18个,而梨园屯则是“十八村”民教矛盾的主要策源地,因此所谓义和团运动起始于“十八村”,实际上指的是梨园屯。
很幸运的是,梨园屯这一义和团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在我们的地毯式搜查中还是最终跟踪到它的位置并有所收获。我们1960年派遣的学生,到了鲁西南,到了鲁西北,也到了冀南地区的威县、广宗、南宫、曲周等地作地毯式搜查。调查组到了冠县,当地的受访者告诉学生说,冠县“十八村”有义和拳。学生赶忙又问这一“十八村”的具体位置,他们竟然说不清楚,都说是在河北。就是这样,我们接着派出学生赶到河北,最终摸到了十八村,摸到了梨园屯,摸到了沙柳寨,摸到了义和团发源地的起点。
首先发现梨园屯的学生是历史系1961届毕业生黄建国等人。黄建国是福建人,和我是老乡,所以他和我很熟,我们两个也能谈到一起。他在梨园屯一带调查回来,赶紧与我联系,很激动地告诉我说:“老师,你赶紧去一趟梨园屯,那里可能有材料”。我当即向系主任蒋捷夫汇报,第二天就要赶往梨园屯。
就是这样,梨园屯就成为我此后数次田野调查的重要区域之一。1960年初对威县和南宫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之后,当年二三月间我们又过去进行第二次深入调查,1964年年底到1965年1月进行了第三次调查,1977年和1984年又分别做了两次调查。经过这几次大规模调查,我们终于把义和团运动的源起地冠县十八村和威县沙柳寨的义和团斗争活动给摸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