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重大”

第五节 一年“两重大”

崔华杰:学校在2003年聘请您继续做义和团研究中心主任,并担负起博士生的培养任务,其实就是想让您做好科研引领和人才培养的工作。根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所编《百廿历史:历史文化学院大事记(1901—2021)》(未刊本)2004年大事记所载,您所担任首席专家的“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和“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这两个课题在当年分获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基础项目和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立项。

尤其是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课题,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据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院相关档案显示,山东大学在2004年首次中标该重大攻关课题,且一举拿下三个项目,分别是您主持的“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主持的“现当代中西艺术教育比较研究”以及经济研究中心黄少安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

路 遥:我先来谈“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这个教育部重大项目,该项目是山东大学报上去的选题,后来安排我主持申报。民间信仰首先是个历史问题,在数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中,民间信仰一直是中国基层民众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且与中国社会政治变迁有着紧密关系,尤其是在王朝更替时代,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民间信仰还是一个现实问题,因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精神生活中占据突出位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此种趋势更加明显。

我认为,民间信仰乃是中国宗教有机统一体之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既有民俗性亦具宗教性,既有“原初性”,还具有“创生性”;它与三教之互动、融混,应将民间信仰作为动态概念,展开跨学科研究,尤其关注民间信仰与国家、社会的“互动性”。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大区域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传承并不一致,民间信仰亦呈现多元化。整体上看,过往研究多集中思考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民间信仰的概念如何界定,二是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是它可否被定为属于宗教的性质。而开展民间信仰课题研究的最大难度在于:其一,民间信仰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研究领域和海内外多地区杰出学者协同研究;其二,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又芜杂,如何梳理和构建传统社会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山东大学文史学科学者参加了国内有关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学术研讨活动,比如参加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每年召开一次的国际会议和一次小型的国内会议,等等。正是通过参与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使我们深感民间信仰研究是国家必然发展而且现实亟需的学术领域。我们前期也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在中国民间宗教、民间信仰与中国基层社会、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与外来宗教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有影响的成果,形成了人员齐整且实力雄厚的学术梯队。

图4-10 1993年路遥(第一排右三)出席第一届

近代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我在2000年出版专著《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之前,其实已经关注民间信仰多年。1994年,我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结合,在《世界宗教研究》发表《关于八卦教内部的一个传说》一文,通过民间深入调查并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初步解答了八卦教研究中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对创始人刘佐臣的祖籍及其宗族进行了鲜为人知的论述,还对八卦教内部流传已久关于李奉天的传说进行了驳斥,指出这一传说的最初出现是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至二十五年之间,是离卦教刘功系统为扩张本卦势力、实现其“二立江山”政治野心而制造出来的神话舆论。2000年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我发表了《中国的民间教派——“白莲教”辨析》一文,2002年又在《历史研究》发表《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一文,可以说已经积累了开展全国性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基础。

图4-11 2009年出席“第二届近代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第一排居中两位,左侧为李世瑜先生,右侧为路遥先生。

除历史文化学院的民间宗教研究、传统文化研究之外,还有民俗所的民间信仰、民俗研究,宗教所的道教与传统文化研究,都涉及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当时还是青年学者的姜生教授研究道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相关主题,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等文章,对原始道教的兴起、秦汉时期的民间巫术以及汉魏社会史进行了新的诠释,并结合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开展大型田野调查工程“沂河两岸的宗教生活”。刘平教授就“民间信仰与基层社会”“民间信仰与江湖文化”“客家文化”等问题出版了多部专著,在学界引起不少反响。谭世宝教授是山东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双料博士,在“佛教史”“佛教文化”“佛典语言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29) 。马新 (30) 和胡新生 (31) 两位教授陆续组织了“中国乡村宗教研究”等重大课题,对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民间文化与社会生活进行了系统梳理与重新解释。王晓毅、王育济、曾振宇 (32) 等教授长期致力儒家文化研究,主持多项重大项目。刘天路、胡卫清两位教授在关注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基督教与中国民间信仰的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在整合学院科研力量的基础之上,我们又吸收了一支22人组成的校外力量加入课题组。当时我们的课题设计就是整合这支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人才,计划写成一部大型丛书《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分为民间信仰的学术史、历史演变、类型及其与大众生活、江湖社会、社会控制关系等,初步拟定8卷,每卷30余万字,计近300万字。在研究重点和突破点上,我们计划厘清民间信仰的概念和内涵,探讨民间信仰的历史源流及其特点,开展当代信仰现状的田野调查,分析民间信仰与政府现行政策的关系,解构民间信仰与社会发展的良性活动。

申报这个项目时,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投标,竞争很大,要拿到评审委员会的三分之二的票数才能获批,立项过程可以说相当不易。当然,项目在正式立项之后,我们对原来的申报计划还又加以修改、完善,以进一步达到项目设计目标。至于该重大项目的开展尤其是结项情况,我们可以放到后面再谈。

崔华杰:在获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这一教育部重大项目的当年,您也获批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基础项目“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文献资料汇编,其实之前已经出版了翦伯赞先生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义和团》四册,北京大学所编《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近代史资料》编辑室还出了《庚子记事》5种、《义和团史料》4类、《山东义和团案卷》上下册等,本次申报的“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有哪些新材料新内容新发现?

路 遥:我前面提到,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复杂且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翦伯赞先生等编著的4册《义和团》资料集则是研究者较多使用的史料。随着学术路径的转换,该套文献显然不能满足研究所需,也是束缚义和团研究未能充分展开的最重要原因。自20世纪60年代起,山东大学一直承担着义和团运动研究的任务,从80年代起每隔10年都要同中国史学会等单位联合在济南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海内外学界关于义和团研究是接续发展、延绵不断的。进入21世纪,在英国、德国以及我国大陆、台湾、香港也都各自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从这一点看,义和团运动研究自新世纪以来在海内外依然是热门课题。同时,正如我前面所谈,海内外义和团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已不仅限于义和团运动自身,还扩及于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教案、基督教在华传播、华北农村社会、民间宗教与国际关系五大方面。然而,由于义和团运动具有神秘浓厚性及其现象复杂性,加之文献资料之严重阙失,致使义和团研究中不少重要问题难以突破,甚至停滞不前。

在这些问题中,有两大难题:一是义和团运动起源,二是义和团战争。前者文献严重不足,需靠田野调查;后者虽有一些档案整理出版,但参与侵略的各国文档只出了很少一部分。义和团运动的发生从历时性看是从反抗教会压迫斗争发展起来的,这一观点是戴逸教授于1955年撰文提出来的,然而有关的教会档案资料均存于海外,国内研究者难以获阅。

1990年10月济南举行义和团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时候,中华书局总编辑李侃同志找我商谈,建议由我主持编辑一套大型的《义和团运动资料汇编》,主要从以下两个途径着手:一是集中已出版的零散资料,二是搜集各地文献,基于当时条件,我便婉拒了,但对此文献汇编一事已然挂怀在心。

2002年国家推动清史工程,延续至已成为一项重大国家文化工程。2004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设立“基础工程项目”,正好我刚在退休10年后返岗担任博士生导师,于是我根据学校决定,向清史编委会申报由我承担的国家清史纂修基础工程基础项目《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并于当年12月得到批准。我在设计“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这个项目时,在义和团运动起源和发展方面计划从海外搜集、整理、翻译与研究德国圣言会、法国耶稣会的部分重要文献资料,而在义和团运动发展到战争阶段方面计划把日本外务省和参谋本部的有关档案大致全部译出。

“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和“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这两项课题于2004年底同时启动,都属于系统性的学术工程,分别约请国内外专家十多人共同编撰,任务极为艰巨。经过8年左右的具体努力,最终任务才得以完成,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分批出版7卷本的《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一书,2012年3月在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5卷8册的《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当然,至于这两批成果的出炉及其背后的过程,我们余后再谈。

(1) (日)佐藤公彦著,宋军等译:《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35页。

(2) 马西沙(1943— ),北京市人,历史学家。先后求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道教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宗教及道教研究,著有《清代八卦教》《民间宗教志》《中国民间宗教史》等书。

(3) 程歗(1938—2015年),安徽黄山人,历史学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并留校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义和团运动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著有《晚清乡土意识》、《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与陈振江合作)、《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与路遥合作)、《近代中国社会和民众文化》(日文版)等书。

(4) 程歗、曹新宇:《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中国民间教门田野调查——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5) 孔祥涛(1964— ),山东邹城人。1989年师从路遥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留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1994年赴南京大学师从蔡少卿先生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入职公安部至今,现为公安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教派、民间信仰、社会治理,著有《世界邪教问题与反邪教斗争》等书。

(6) 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40年》,《宗教研究四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1964—2004)纪念文集》(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7) 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8) 庄吉发:《评介路遥著〈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台湾《清史论集》第11册,2003年,第351页。

(9) (美)韩书瑞著,刘平、唐雁超译:《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10) 程歗、曹新宇:《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中国民间教门田野调查——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1) 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40年》,《宗教研究四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1964—2004)纪念文集》(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1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8页。

(13) 根据相关档案记载,1983年7月,山东大学同意提升路遥为教授;1983年11月,山东大学同意授予路遥为“教授学衔”符合教授任职资格;1984年8月,山东省教育厅、山东大学党委和山东大学历史系下文同意提升路遥为“正教授”人选;1986年8月,被聘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1989年11月,山东大学下文认定路遥教授职务任职时间从1983年8月开始算起。

(14) 谭其骧(1911—1992年),浙江嘉善人,历史学家。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暨南大学、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先生并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主持编撰《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大辞典》等书。

(15) 王育济(1957— ),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1届本科毕业生,曾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山东省历史学会长。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等,著有《理学·实学·朴学:宋元明清思想文化的主流》、《天理与人欲——理学理欲观演变的逻辑过程》、《中国文化发展史》(宋元卷)、《宋太祖传》(与范学辉合作)等书。

(16) 王晓毅(1954— ),山东诸城人,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执教,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史,著有《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弼评传》《中国文化的清流——正始之音》《嵇康评传》《郭象评传》等书。

(17) 王学典(1956— ),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届本科毕业生,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著有《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新史学与新汉学》等书。

(18) 齐涛(1961— ),山东兖州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2届本科毕业生,曾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出版社社长、山东大学副校长、曲阜师范大学校长、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等职,现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乡村社会史,著有《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杨炎刘晏评传》《韦庄诗词笺注》等书。

(19) 陈尚胜(1958— ),安徽潜山人,1984年在山东大学历史系跟随郑鹤声先生获硕士学位留校,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教授,兼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和中国海洋史、中国传统对外政策和涉外制度、中国与周邻国家关系史,著有《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国海外交通史》等书。

(20) 栾丰实(1951— ),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2届本科毕业生,曾任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荣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著有《大汶口文化——从原始到文明》《栾丰实考古文集》《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合撰)等书。

(21) 方辉(1964— ),山东阳谷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4届本科毕业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文化遗产保护,著有《明义士和他的藏品》《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鲁东南沿海地区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报告》(合撰)等书。

(22) 姜生(1964— ),河北昌黎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8届本科毕业生,2002年至2012年在山东大学任教,现为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学、宗教学、科学史的交叉学科、两汉思想文化史,著有《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中日文版)、《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等书。

(23) 蒋维崧(1915—2006年),江苏常州人,文字语言学家、书法家。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24) 王绍曾(1910—2007年),江苏江阴人,目录版本学家。1927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追随唐文治、钱基博先生研治中国古典文献学,1960年考取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1963年调入山东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编著有《近代出版家张元济》、《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渔洋读书记》(与杜泽逊合辑)、《山东文献书目》、《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等书。

(25) 刘乃昌(1930—2015年),山东滕州人,文学家。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9年从曲阜师范大学调山东大学任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著有《辛弃疾论丛》《苏轼选集》《苏轼文学论集》《姜夔诗词选注》等书。

(26) 关德栋(1920—2005年),北京市人,语言学家。1939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1953年由福州大学调山东大学中文系执教。研究方向为俗文学、敦煌学和满学,著有《聊斋俚曲选》《曲艺论集》《子弟书丛钞》《聊斋志异话本集》等书。

(27) 胡卫清(1961— ),湖北仙桃人,1998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2002年调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兼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著有《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从教育到福音》《苦难与信仰近代潮汕基督徒的宗教经验》等书。

(28) 刘平(1962— ),江苏苏州人,2002年从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出站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2014年调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秘密社会史,著有《中国民俗通志·江湖志》《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等书。

(29) 谭世宝(1950— ),中国香港人,1987年获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山大学、澳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任职,2002年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语言研究、佛教史、澳门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史,著有《汉唐佛史探真》《澳门历史文化探真》《悉昙学与汉字音学新论》等书。

(30) 马新(1959— ),河南商丘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2届本科毕业生,曾任山东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现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史和秦汉史,著有《两汉乡村社会史》《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中国古代村落形态研究》《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研究》等书。

(31) 胡新生(1961— ),山东沂南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1届本科毕业生,现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史,著有《墨子》《巫卜祈禳》《齐鲁文化思想史(先秦秦汉卷)》《中国古代巫术》等书。

(32) 曾振宇(1962— ),江西泰和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4届本科毕业生,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儒学史、哲学范畴与观念史、儒家自由主义,著有《中国气论哲学研究》《前期法家研究》《春秋繁露新注》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