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汪洋中的引航者”

第四节 “学术汪洋中的引航者”

崔华杰:《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一书的出版的当月,您也将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结项成果七卷本的《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最后一卷《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出版完毕。“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这个课题从立项到全部付梓面世,正好也走过了8年时间。

路 遥:在当初申报时,“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这个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研究计划很大,教育部在2005年3月下达立项文件时提出了三点修订意见:第一,加强理论研究,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注意从国际视角探索和创新;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宗教、民间信仰的研究,并指定新疆师范大学参加课题研究;第三,加强实地调查并和文献分析相结合。2005年6月,我们召集了项目组成员和一些专家来山东大学开了一场研讨会,算是课题的启动预备会议。此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又多次调整研究计划,约请海内外学者30余人展开跨学科研究和研究内容的厘定。

图5-12 路遥先生(右侧第一排右二)主持召开“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编纂研讨会

中国幅员辽阔,各大区域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传承并不一致,民间信仰亦呈现多元化。就其整体而言,我们在《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一卷中多集中思考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民间信仰的概念如何界定,二是它能否具有宗教的性质,三是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我们指出,“民间信仰”一词流行于中国大陆学界,而其概念却在港澳台相当模糊,更遑论国外了,因为在欧美很难找到适合词汇进行对译。即使在大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概念区别很大,学界以往多认定其为“迷信”。而我们检梳文献记载发现,“迷信”一词虽在魏晋汉译佛经和中国佛典中已偶尔出现,但那还是属于佛教的宗派哲学范畴。到16世纪明末西方天主教会来华传播,对中国佛道教与民间信仰则以“Superstition(迷信)”一词视之,至17世纪初中国精英阶层的天主教徒受其影响,才用汉语“迷信”一词予以概念指涉。这一偏见流传至今,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学者将它作为学术研究,又接受西方社会人类学的观点,多视其为“小传统”文化范畴,以之与制度化宗教的大传统文化相区别。我们则据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否定了这一流行观点。至于民间信仰算不算宗教,以往研究者多认定其属于民俗性,我们则认定它兼具民俗性与宗教性。

至于民间信仰的地位问题,我们认为它是社会文化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民间社会而产生。以往学术界几乎都认为“民”就是下层社会甚至是最缺乏文化的底层社会。这也是受西方社会学的影响,但我们证诸中国历史,否定了这一看法。中国自战国之际就开始将“士”与“农、工、商”合而称为“四民”社会。“士”被称作“士民”,但从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位的发展趋势看则是逐渐下降的。“士”成为“四民”之首,有其优越的文化资源,但这一群体没有而且也无法另立其宗教信仰。在一点上,正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论:“中国士传统并不成为一宗教”。为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民间性信仰之“民”亦应包括“士”在内,这一观点贯穿在《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各卷的撰写中。

理清了其概念、性质和地位问题后,对于中国的民间信仰发展源流,我认为从总的发展来看可将之分为两条发展脉络。一是属于原初性,它是原始宗教的传承和遗存,包括各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古老的神灵崇拜等。我国少数民族的信仰中大多属于这种系统;另一种属于创生性,则是随社会文明发展或正统宗教之衍化、创生的神灵或神明信仰。脱胎于西方人类学的学者,几乎把中国的民间宗教都视为原初性,对此我并不认同。我在“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这项课题中指出对现实社会具有影响的乃是从正统宗教中扩散出来的如儒道之劝化,佛道之与民间俗信等等,或是从三教合一中衍生出来并发展为地方性—区域性—跨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信仰,如关公、妈祖、真武神、文昌帝君等,至今仍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各卷撰写中,我们侧重从创生性的民间信仰这一角度加以挖掘、探析,这与建基于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为基础的学术研究不是完全相同。

本来我们计划汇集成8卷出版,教育部通知我让出一卷由新疆师大来撰写,经我们内部商定将调查卷交出来,这套丛书就变成了7卷。最终,项目结项成果从2010年到2012年相继出版:《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道教与民间信仰》《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

山东大学教授马新领衔撰写的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一卷 (15) ,注重对古代民间信仰的整体性和贯通性研究,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来源于原始信仰和崇拜,以及文明社会演进过程中首先发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的信仰与崇拜。该卷还深入考察了远古至隋唐五代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历程,探寻了不同历史时期民间信仰发展的轨迹与特征。

南台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王见川领衔撰写的《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 (16) 一卷研究了民间信仰在宋元明清的转型发展,认为这一阶段最突出特征就是地区性神明信仰的兴盛与全国性神明信仰的形成。

西北大学教授李利安领衔撰写的《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一卷 (17) ,择取了民众最为信奉的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大菩萨作专卷论述,从最初佛典的传译开始考察,对四大菩萨的有关典籍及其版本进行源流考镜,进而对佛典和教义的衍变、菩萨形象的变异以及菩萨信仰的流行和推广做了全面论述。

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远国领衔撰写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一卷 (18) ,探讨道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并多有创见,如在理论方面特别分析道教神仙在民间信仰的核心地位及其在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上的贡献等,在史料方面重点从《道藏》中梳理文献脉络并加以分类且述其由来,在典型地区神明方面,对东南沿海之福建、浙江省、西部之西北西王母与西南文昌君都做了个案评析。

山东省泰山研究院研究员刘慧独撰《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探讨了原初性与创生性信仰之结合泰山信仰的缘起流变 (19) 。作者认为,泰山信仰源自原始宗教形态之一的太阳崇拜和山岳崇拜,继之在上古就有封禅制的官方宗教出现,因而赋予了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地位和信仰内涵。

日本筑波大学荣誉教授酒井忠夫领衔撰写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一卷 (20) ,以劝善书和关公信仰作为重点论述。善书源自宋代,至明清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间社会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关公信仰之传布遍及海内外,凡有华人生活之地都有关公信仰存在,几乎成为大中华文化的象征。这些均与中国日常生活相联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稳定社会的重大作用。

我领衔撰写了《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一卷 (21) ,将研究评述时限定在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视角也不限于中国大陆地区,同时分述中国港澳台及海外其他地区的民间信仰研究成果。我和中国社科院陈进国、台南科技大学王见川、台湾佛光大学范纯武、香港大学饶宗颐研究中心郑炜明、澳门理工大学谭世宝、马来西亚大学苏庆华、新加坡大学苏瑞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康豹、日本静冈大学孙江等分别担任大陆、港台和海外地区的研究述评撰写。

总而言之,研究民间信仰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更具现实意义。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客观认知与科学决策,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及其多元发展,对当下及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文化安全、推进民族复兴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七卷本《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出版之后,获得了社会和学界的一些肯定。《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卷于2012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而《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卷则被海外学界誉为“学术汪洋中的引航者” (22)

(1) 也可参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10年生长史(1901—2011)》,未刊本,第670页。

(2) 徐显明(1957— ),山东青岛人,1985年从吉林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后来山东大学法律系工作,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法律思潮、法哲学前沿问题、人权理论等,著有《人民立宪思想探原:毛泽东早期法律观研究》《人权研究》等书。

(3) 张海鹏(1939— ),湖北汉川人,历史学家。1964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著有《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张海鹏文集》等书,编有《中国近代通史》(主编)等书。

(4)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狄德满(Rolf Gerhard Tiedemann,1941—2019年),德国人,历史学家。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先后任职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旧金山大学,2011至2019年被山东大学聘为一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为中国基督教史、义和团运动以及1840年后的中国社会运动等,著有《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宗教传播和社会冲突》,编有《中国基督宗教研究指南》《西文义和团文献资料汇编》等书。

(6) (德)狄德满著,崔华杰译:《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7) (德)狄德满著,崔华杰等译:《西文义和团文献资料汇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年。

(8) 吴松龄、彭淑庆编,王道成、邱远猷审:《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中文卷上),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苏位智编,王道成、邱远猷审:《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中文卷下),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

(9) 刘天路、刘甜甜译,刘林海校:《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英文卷上),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郭大松、邓红风译,刘林海校:《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英文卷下),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 杨宁一、曹雯、陈涛译,王晓秋、宋成有校:《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日文卷之日本外交文书),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张利民、万鲁建、周志国译,王晓秋、宋成有校:《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日文卷之日本参谋本部文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

(11) 刘驯刚、朱静译,高毅、高煜校:《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法文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 陈晓春译,雷立柏、刘新利校:《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德文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

(13) 吕实强(1926—2011年),原籍山东烟台,历史学家。195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1955年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后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1969年起在台湾师范大学执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著有《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丁日昌与自强运动》《如歌的行板——回顾平生八十年》,编有《清季教务教案档》《海防档》《中法越南交涉档》等书。

(14) 陶飞亚、许俊琳:《走向多语种文献研究的义和团运动》,《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12日第10版。

(15) 马新、贾艳红、李浩:《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6) 王见川、皮庆生:《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7) 李利安、张子开、张总、李海波:《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8) 李远国、刘仲宇、陈进国、许尚枢:《道教与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9) 刘慧:《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0) 酒井忠夫、胡小伟等:《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1) 路遥等:《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2) 李世伟:《学术汪洋中的引航者——简论〈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载台北:《妈祖与民间信仰:研究通讯》第1期,2012年6月,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