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研究重镇”
崔华杰:1991年,时任中国史学会会长的人民大学清史所戴逸先生接受《求是》杂志专访时,谈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十年中国历史学取得的成果,指出“山东大学的义和团史”与“北京大学的魏晋南北朝史、宋史,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的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史、清史,南京大学的元史、太平天国史,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历史文化,南开大学的明清史、世界史,武汉大学的唐史、吐鲁番敦煌学,中山大学、华中师大的辛亥革命史”一道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重点”,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 (31) 此后,史学界更多用“研究重镇”来形容山东大学的义和团研究。由此可以看出,义和团研究搭建了山东大学近代史学科和全国史学界乃至世界学界的沟通桥梁。
图3-10 2000年路遥与戴逸先生等人合影
自左至右分别是时任威县县委书记窦孟朔、戴逸、路遥和南开大学教授陈振江。
路 遥:早在1960年义和团运动60周年之际,山东大学就举办了一场义和团学术讨论会,当时我是筹备委员会的秘书,组织者是山东省历史研究所所长陈锡德和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蒋捷夫。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正常的学术交流中断。
图3-11 1960年山东大学举办义和团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研究重回正轨。1980年11月,山东大学、山东社科院、山东师范学院、吉林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等五家单位联合发起义和团运动史讨论会,而且要办一场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山东大学校长吴富恒教授还亲自担任大会的组织工作,这也开创了山东大学校长担任每十年一次义和团国际学术讨论会主任委员的传统。这是义和团研究史上的第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海外的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4个国家的10多位学者,中国学者则在150人之上。当时的大会组织者是改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蒋捷夫和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丁名楠、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第一任副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徐绪典 (32) 。
图3-12 1987年出席“十九世纪中国教案——义和团运动学术讨论会”
第二排左八为路遥先生。
这里我穿插一个逸事,就是我和章开沅、林增平两位先生交往的一段趣事。1981年,华中师院的章开沅教授在教育部备案申请了一个中国近现代史的讲习班,按照近代史主要事件分别邀请国内外代表性学者轮流到武汉主讲 (33) 。第一单元请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戴逸先生,他讲的总论,算是为讲习班开了题。第二单元请的是武汉大学姚薇元先生 (34) ,他讲的是鸦片战争。第三单元就到了太平天国环节,请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王庆成先生 (35) 。第四单元请的是山师胡滨先生主讲洋务运动 (36) ,特别是胡滨从武汉回到济南就赶来我家告诉我说:“路遥同志,我这次在武汉讲洋务运动讲得很好,大家听得很高兴,你讲义和团时得注意啊,毕竟现在正在搞改革开放”。四月初我启程武汉,在华师招待所完成注册之后,走进房间见到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学者,我以为他就是章开沅先生,便上去打招呼,结果这个人告诉我说:“我是林增平啊!”这样我和林增平先生在房间了攀谈了很长一段时间,听他讲述了他和章开沅先生合作《辛亥革命史》的过程和轶事 (37) 。林增平先生比我大几岁,性情踏实,也不善言谈。第五讲请的上海社科院汤志钧先生讲戊戌变法 (38) 。我在武汉从2日待到14日,前后将近两周时间,重点就义和团运动的史事、史料、史观和研究进向做了综论性讲解。本来我想在讲完义和团后,想继续留下来听日本东京辛亥革命研究会的会长岛田虔次主
图3-13 2000年与章开沅先生在河北威县沙柳寨合影
左一为章开沅先生,居中者为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谭松林先生,右一为路遥先生。
讲的辛亥革命。结果我因故没有坚持到最后,就返回济南了。总之,从我被邀请到武汉讲义和团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山东大学义和团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上的“重镇”地位。
这里我还想再补充几句话。在我通过义和团研究所结识的学者中,我认为有三人值得称道,我把他们并称为近代史研究领域中的“三鼎甲”,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戴逸、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金冲及 (39) 和华中师范大学的章开沅,这三位学者基本同属一代人,理论素养好,知识结构全面,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另外,复旦大学的胡绳武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文海先生、南京大学的茅家琦先生、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张海鹏先生不仅在学界威望高、影响力大,也都是常年支持我们的义和团研究。尤其是李文海先生曾做过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因此我们交往较多。1995年左右我有一次去北京公干,途中去往李先生在人民大学的办公室,我见他一边口头上向别人交代行政事务,一边还继续奋笔疾书,在做自己的论文写作,关键是文章写完后可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真有“倚马可待”之才!
图3-14 2003年与金冲及先生、李文海先生在济南解放阁前合影
自左至右分别是路遥、李文海、金冲及、苏位智。
1986年5月,在天津举行了全国义和团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提交了论文《冠县梨园屯教案与义和拳运动》,从教案史的角度考察冠县梨园屯教案及其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将之视为义和团运动产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呼吁将教案与义和团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考察。 (40) 1987年9月,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四川教案史研究会和安徽省历史学会联合在安徽省绩溪县搞了一场“十九世纪中国教案——义和团运动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代表130多人,提交论文70多篇,我当时代表大会做了会议总结。1988年,我们又在黑龙江黑河市召开义和团学术讨论会,主要是为1990年的义和团运动90周年大会做准备。
1990年,我们顺利举行了义和团研究第二次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海外的有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波兰等6个国家的学者,还有一个从尚未建交的韩国过来的学者,计近20名。开会期间,大会还设立主席团,我同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副会长李侃、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等人组成了主席团成员,我担任的是会议执行主席。大会设立了秘书处,由李德征和苏位智两位老师负责,会议期间我们还带领与会代表赴河北威县、广宗县参观了义和团遗址。大会结束后,主席团商定由我做召集人,和陈振江、程歗、阮方纪、李德征等人组成“论文评审小组”。我在陶飞亚和刘天路两位历史系青年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论文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41) 。
图3-15 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吴富恒、党委副书记乔幼梅与
哈佛大学柯文教授等学者出席90周年大会
第一排自左至右分别是柯文、吴富恒、乔幼梅、戴逸。
图3-16 路遥先生担任90周年大会执行主席时做主题发言
图3-17 中外学者1990年赴河北威县沙柳寨实地考察
图中匾额“义和团议事厅”为路遥先生题写。第一排自左至右分别是山东大学教授任明、柯文、路遥、韩国首尔大学金光亿、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教授包德威、南京大学教授茅家琦。
图3-18 1990年路遥先生(居中者)一行赴河北威县
沙柳寨实地考察期间受到当地群众欢迎
1990年在济南举行的这次大会,最明显的研究趋向就是义和团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对于义和团的研究已经不仅限于运动本身,近代中国教案以及基督教在华传播等课题也都被拉进研究范畴,引起学界广泛重视。为此,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丁光训先生 (42) ,还有同意我改名“路遥”的山东大学军代表罗竹风(后调往上海工作,此时任上海市社科联名誉主席)以及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主席李志刚等先生的支持下,我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韩文藻以及四川省社科院的研究员吴金钟在1993年筹划开一场史学界和宗教界共同参与的国际性会议,当时会议主题定的是“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东亚的传播与教案国际学术研讨会”,以19世纪40年至20世纪40年代基督教在中国和东亚传播与此间发生的教案为讨论重点。当年9月,我们各方代表齐聚南京,开了一场筹备委员会。
会上讨论通过了大会筹备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丁光训先生亲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有罗竹风、罗冠宗(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戴逸(中国史学会会长)、孔繁(中国宗教学会会长)、李志刚、刘茂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福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和我等9人,委员有韩文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戴康生(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副所长)、徐如雷(金陵协和神学院副院长)、阮芳纪(《历史研究》杂志副主编)、陈振江(南开大学教授)、皮明庥(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等人。另外,筹备委员会还任命我为学术组组长,陈泽民和徐如雷两位同志任副组长。
图3-19 筹备委员会学术组合影
左一为路遥先生,居中者为陈泽民教授,右一为徐如雷教授。
本来我们计划在1994年11月上旬召开会议,计划在重庆开幕,然后沿江东下,考察长江流域教案发生地的文化地理环境,航行到武汉后登岸,然后换车到南京,继续开会四天直至闭幕。然而很是可惜,也是个遗憾,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无法顺利召开,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2000年的义和团运动10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规模更大,当时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和山东大学等9家单位联合发起,中国近代史学界的戴逸、金冲及、李文海、章开沅、张守常 (43) 、胡绳武 (44) 、茅家琦 (45) 、龚书铎 (46) 等先生,以及来自美、法、日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名外宾都到济南参会。
图3-20 100周年大会与会学者合影
第一排自左至右分别是苏位智、蔡德贵、任达、久保田文次、蔚正伟、谢爱伦、甄爱廖、叶汉明、路遥、戴逸、章开沅、谭松林、金冲及、陈光林、展涛、孔令仁、巴斯蒂、李文海、张守常、胡绳武、龚书铎、茅家琦、魏文华、施玉森、李德征、陈月清、马春庆、宋桂英。
图3-21 路遥先生在义和团100周年会议期间陪同学者文化考察
自左至右分别是时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李文海、路遥、时任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时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秘书长苏位智。
图3-22 路遥先生在义和团100周年会议上做会议总结
自左至右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龚书铎、路遥、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狄德满、上海大学教授陶飞亚。
图3-23 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展涛与中国国际友谊
促进会原常务副会长谭松林会面
自左至右分别是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徐显明、展涛、谭松林、路遥,路遥先生的硕士生马春庆。
图3-24 路遥先生一行2000年10月前往河北省威县参加
“义和团运动100周年纪念碑文”揭幕典礼
左侧三人分别是章开沅先生、路遥先生、谭松林先生,右侧三人为河北邢台地区党政领导。
更要一提的是,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就是在中外学者的交流中应势成立。1980年大会举行期间,北京一些与会代表表示,为了进一步推动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建议成立全国性的研究会,得到了中外与会代表的支持。此时全国已有北京太平天国研究会、广东太平天国研究会、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四川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等,成立义和团研究会类似学术组织也实有必要。当时成立的这家学会名叫“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后来改称为“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秘书处设立在山东大学,第一任会长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丁名楠研究员 (47) ,副会长是山东大学历史系徐绪典教授。徐先生毕业于燕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齐鲁大学转来山东大学工作,从此就以义和团研究为平生志业,在义和团源流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来还要指派我做学会的秘书长,但我感觉此职吃力不讨好,关键是繁琐的行政事务多少会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便没有接受,于是研究会在正副会长下设立了数位秘书,也就是本届大会的五家发起单位各派一人充当秘书。
1986年,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在天津召开,推举丁名楠为名誉会长、李文海为会长,任命我和陈振江担任副会长,其中让我负常务之责。1991年,在济南又举行了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的推举,李文海同志继续担任会长,我和陈振江同志担任副会长,我继续负责常务之责。1996年在河北召开了研究会换届会议,自此我就担任研究会顾问至今。
崔华杰:从1980年、1990年和2000年的义和团史研究大会可以看出,义和团研究的国际性正在逐届增强。1980年大会召开时,外国学者中有美国的周锡瑞、舒曼、黄宗智、麦金农、包德威,澳大利亚的付因澈,加拿大谢培智和文忠志,还有日本的佐藤公彦和小林一美等人。1990年大会时,有日本学者11人、美国学者10人、澳大利亚学者2人,英国、德国、匈牙利、波兰和韩国各1人。2000年大会来自海外的则有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8个国家的22名学者和6名港澳地区学者。可以说这三届大会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也显示出义和团研究在国际上的重大进展。
路 遥:实际上自改革开放的国策实施之后,中国对外交往的大门逐渐打开,给学术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早在1978年,匹兹堡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欧文·舒曼(Irwin J.Schulman)就率团来山东大学访问,这是中美建交后第一个来山东大学访问的代表团,当时这批美国考察团来历史系还进行了交流,找我们谈了中国农民战争、义和团源流诸问题。
图3-25 路遥先生在其书房与造访的舒曼先生合影
1979年11月,还是美国俄勒冈大学副教授的周锡瑞得到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支持来历史系交流,想做些义和团运动方面的研究工作,大概前后在这里待了一年时间。有一次,周锡瑞直接跑到我的办公室,问我桌子上放的什么,我说是义和团的田野调查资料,他恳切地向我问道:“我可以看看嘛?”我看躲不掉了,只好说:“好好好”,所以就抽出几本给他看了。为什么当时不敢让他看全,主要还是国门刚开,他毕竟是外国学者,我们要承受着一些政治压力。另外,正是周锡瑞的建议,才促使我们在1980年决心办一场国际性的义和团运动讨论会。1981年时,我还带他去了河北威县做了田野调查。1989年,周锡瑞再次来访,为历史系做了义和团研究的学术报告。
图3-26 路遥先生与造访的周锡瑞先生合影
周锡瑞这些在山东大学的交流活动,为他写成名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打下了基础。1987年,他的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就被奉作义和团研究的代表作,拿下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最高两个奖项——“费正清东亚历史研究奖”和“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后来也被纳入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之一种在中文世界出版,其中的一名译者就是我的硕士生王栋,后来王栋也去了美国跟随裴士丹作了博士。 (48) 周锡瑞这本书获得国际学界认可的重要原因,孔飞力(Philip Kuhn)评论的很是贴切:“他(周锡瑞)尽可能利用了中文方面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而这正是以往西方研究这一课题的薄弱点。” (49) 当然周锡瑞在书中交代的也很清楚,他在英文版序言中说其义和团研究始自于1979年底,并在山东大学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待了一年左右时间,“如果没有这两个机构的支持与合作”,他的这份研究的完成“绝不可能”。他还谈到对他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所做的口述历史调查的原始采访记录”,这些资料成为他重新探索和构建义和团早期历史“不可缺少的材料”,为他打开了“农民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农民运动。 (50)
他在中文版序言中虽然也提及客居山东大学做义和团研究期间,“受到路遥教授及其同行的相当关注”并和我们有着“分歧”,但是他更多肯定我们之间在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共通之处。 (51) 他说我们两人的研究基础“都是建立在历史文献与口头历史资料上”,都重视区域研究,尤其在社会背景研究上的观点“极为相似”。 (52)
图3-27 1990年与来访的裴士丹先生等人合影
第一排左一为加拿大贾纳大学密北德大学密北德(Peter Michel)教授,居中者为路遥,右一为裴士丹。第二排左一为刘天路,左二为陶飞亚,右一为王栋。
研究义和团的海外学者中,哈佛大学的柯文(Paul A. Cohen)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53) 。1987年他来到山东大学和我们进行义和团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用他本人的话说“度过了卓有成效的几天”,还说和我“几乎聊了一天”,高誉我是“中国研究义和团的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山东大学义和团口述历史调查的主要推动者”。如他所说,其实我和他在1987年这次见面之前,曾与他有过函电往来,曾委托过他代找《在华方济各会志》一书。 (54) 我和他在义和团研究方面的交流,他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一书中交代得很是清楚了。
图3-28 与柯文造访河北威县沙柳寨时合影
说到柯文先生,还有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趣事。2000年举行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大会时,柯文也提交《义和团、基督徒和神——从宗教战争角度看1900年的义和团斗争》一文与会,这是他继1990年大会之后第二次来参加这十年一届的义和团盛会。虽然他和我们中国学者交往颇多,但是毕竟天海之隔,多是短暂的会议交流。参加2000年大会的还有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伯恩·马丁(Bernd Martin)教授,他和柯文长相神似。因此,在会议期间的自由发言环节,柯文发言之后,马丁教授也做了即席发言,当时与会的戴逸、金冲及、章开沅诸先生和我等人面面相觑,估计心里都在想这个柯文先生怎么连续发言了两次?搞清楚原委之后,中国学者笑作一团。
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分校的包德威(David Buck)是山东大学义和团研究能够发挥国际交流枢纽的重要推动人之一。改革开放之前乃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对义和团运动研究的了解可以说是封闭式的,难以了解到海外学者研究动态。1980年山东大学举行义和团运动80周年学术会议时,包德威就作为海外学者代表来济参加会议,此后更是山东大学义和团研究对外交流的常客。1987年,包德威英译了丁名楠、金冲及、李吉奎、戚其章、胡滨、廖一中、孙祚民、王致中和我在内的研究义和团运动的中国大陆学者9名学者的文章并进行了评述,汇集出版,向海外学界展现了义和团研究这一中国学术话题和中国学者的研究进展。
图3-29 改革开放初期路遥先生在寓所与美国
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分校教授包德威合影
港台地区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学者中,台湾政治大学的戴玄之教授当为代表 (55) 。戴先生于1963年在台湾出版了其名著《义和团研究》,我认为乃是义和团研究史上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此书出版后不久,我就获悉此事,曾多方设法觅购未果,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后海外学者来访时始获此书。前面我提到过,1985年中国史学会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研究的进展,出版了一套大型史学研究丛书“中国历史专题研究丛书”。我在负责其中的一卷《义和团运动》时,就将戴玄之先生的《义和团的源流》一文作为源流部分的首篇文章列入,这不仅成为此书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专题研究丛书”所录唯一的一篇海外学者论文。1989年,我委托李世瑜先生代为联系正在香港珠海书院执掌教鞭的戴玄之先生,请他拨冗参加来年在山东大学举行的义和团运动90周年大会,当时也得到了他的肯定答复。他还表示要和我进行学术论战,我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学术准备。但很是可惜,他在当年年底突然查出肺癌,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90年2月遽归道山。
戴先生《义和团研究》一书后经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大陆重版时,其长子戴崇伦找我索序,我在序言中明述了其在义和团运动研究上的贡献。我认为,他的研究最大贡献就是以山东巡抚张汝梅两封奏折与冠县地方志记载为据,指明义和团之起是由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案发展而来,而此教案又是因为该村拆毁玉皇庙而盖建天主教堂而引起;还进一步明确该教案之激化始于同治八年(1869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先是由本村文武生员因而抗议,继有十八魁号召民众抗拒,终在光绪二十四年二月(1898年3月)推拳民赵三多为首领。这样就把义和团起源的时间、地点、组织以及领袖脉络等清晰展现出来,这同我们后来的实地调查相吻合。当然,在义和团组织起源来看,我们可以说观点迥异,但是他把目光驻向冠县梨园屯,确有其独到眼光,可以说其“梨园屯说”功不可没。
图3-30 1989年12月9日戴玄之先生在香港
珠海书院执教期间与路遥先生通函原件
图3-31 2010年戴玄之先生名著《义和团研究》在北京大学
出版社重刊之际,路遥先生应戴玄之先生长子
戴崇伦先生之邀为该书做序
至于义和团研究领域其他的国际学者,比如伦敦大学狄德满教授、山口大学的佐佐木卫教授、东京大学的饭岛涉教授、东京外国语大学的佐藤公彦教授等海外学者,我们之间的合作多通过合作出版外文著述的形式有所展现了。 (56)
当然,也正是义和团研究的国际合作发展,也带动了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生力量的崛起。我在2000年大会以山东大学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在闭幕式上发表致辞,指出这届大会之所以规模空前,取得良好的办会效果,主要是因为会务组织者是李文海先生所说的“三驾马车”——苏位智 (57) 、刘天路 (58) 、陶飞亚 (59) 三位教授。三人都是山东大学1978级的毕业生,常年耕耘在义和团研究这个领域,分别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成果,可以说显示了山东大学义和团研究的薪火相传和后继有人。
图3-32 2018年3月在济南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孔正韬博士和“三驾马车”等人合影
第二排从左至右分别是彭淑庆、王云庆、陶飞亚、刘天路、翁惠明、孔正韬、苏位智、胡卫清、刘家峰、崔华杰。
(1)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85页。
(2) 1958年9月,山东大学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将办学地由青岛迁往济南,主要有四点考虑:其一,济南是山东文化中心,便于学校学科发展;其二,可与驻济南高校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其三,迁济后便于省委和省人委的领导,而且全国高校也多设在省会办学;其四,山东农学院已决定迁去农村办学,山东大学迁济后可接住该院校舍,再予以扩建即可。当月26日,学校正式开展迁济工作。28日,中文、历史两系师生600人先行去往济南。
(3) 该所1958年成立,原名是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1962年改称山东省历史研究所。“文革”期间,机构撤销,人员下放,图书、档案资料分别归并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1978年初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恢复成立后,于1980年11月正式成立历史研究室。1980年12月,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改称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随之亦改称历史研究所至今。
(4) 蒋捷夫(1917—1999年),原名蒋覆,湖南常德人。1937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后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1949年后在华东大学并校过程中来山东大学工作,曾任历史系主任、《文史哲》主编,1978年起调往山东社会科学研究所,历任山东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个问题》《对立统一规律》等书。
(5) 陆景琪(1929—2009年),浙江衢州人,历史学家。195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生班毕业后来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图书馆学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义和团运动史、太平天国史,著有《义和团在山东》《义和团源流史料》等书,编有《义和团运动时期报考资料汇编》《中国近代史》《义和团运动史》等书。
(6) 郑天挺(1899—1981年),福建长乐人,历史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后任历史系系主任、中国史研究室主任等职。研究方向为明清史,编著有《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郑天挺明史讲义》《中国历史大辞典》《探微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等书。
(7) 魏宏运(1925—2021年),陕西长安人,历史学家。1946年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1948年转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并留校工作,曾任历史系主任,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理事长等职。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著有《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华东抗日根据地史》《孙中山年谱》《魏宏运文集(全六卷)》等书。
(8) 孙思白(1913—2002年),原名孙兴诗,山东历城人,历史学家。1934年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起在山东大学任职。1949年后历任山东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系副主任等职,1973年调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编著《中华民国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等书。
(9) 华山(1910—1971年),原名华芷荪,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早年在清华大学政治系读书,1933年大学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业余研究宋史。1956年调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后转入历史系执教。研究方向为宋史,著有《宋史论集》、《中古思想史论集》、《岳飞传》(未刊)、《宋辽金史话》(未刊)、《宋代茶法考》(未刊)等书。
(10) 葛懋春(1926—1996年),安徽合肥人,历史学家。1946年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历史系,1951年毕业留校执教,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历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中国思想史,著有《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科学概论》《史论集》等书,编有《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中国现代史论选》等书。
(11) 庞朴(1928—2015年),江苏淮阴人,历史学家。1950年至1974年历任山东大学助教、讲师,1974年调《历史研究》杂志社工作,2005年12月受聘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2010年5月受聘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著有《20世纪儒学通志》《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文集》等书。
(12) 成仿吾(1897—1984年),湖南新化人,教育家、革命家。曾与郭沫若等人发起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官,1928年在法国巴黎参加中国共产党,1931年回国后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1934年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后在中央党校、陕北公学和华北联合大学任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13) (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4) (德)狄德满著,崔华杰译:《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
(15)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661—691页。
(16) 程歗:《义和团起源研究的回顾与随想》,《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7) 徐竞成:《历史系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实行五结合,取得五丰收》,《山东大学学报》1960年第2期,第82—83页。
(18) 该函原文抄录如下:
路遥同志:
收到来信。这几年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贵校是公认的中心和主力,而阁下在其中起到了领导、组织作用。你们长期深入农村作调查,收集许多活资料,赢得中外学者的高度赞扬,其艰苦探索、辛勤钻研的精神实令人感佩。
我对义和团并未做过深入研究,参加会议只是应命点卯,无足重轻。美国的国际会议,无论如何不要考虑我。至于义和团研究会改选事,文海实因校务繁忙,故力辞会长,出于不得已。但如果会长一时难得其人,我已劝他勉从众意,不必固辞,下一届可维持现状。但你必需仍当副会长,仍像从前一样出力管事,这样似是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不知尊意如何?
新春方过,遥祝健康
戴逸91.2.22
(19) 郭栋臣(1881—1973年),河北威县沙柳寨人。出身农民家庭,青年时追随赵三多反洋教,后赴保定讲武堂和法政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武昌鄂军任职。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南行政区参议员、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驻会常务委员和驻冀南区办事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河北省文史馆馆员,1973年病逝于威县沙柳寨,享年92岁。
(20) 雷家琼采访:《田野调查与文献结合是学术研究的康庄大道——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路遥先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9日,第4版。
(21) 荆蒲:《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简述》,《人民日报》1985年11月4日第5版。
(22) 李世瑜(1922—2010年),天津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并获硕士学位,曾在辅仁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杂志社、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单位任职。研究方向为社会历史学、民间宗教,著有《现代华北秘密宗教》《宝卷宗录》《天津的方言俚语》《社会历史学文集》等书。
(23) 《义和团研究会通讯》第14期“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专号”,1990年,第19页。
(24) 路遥主编:《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25) (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6) (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27) (德)狄德满著,崔华杰译:《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3页。
(28) 1970年6月,经中共山东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指示,山东大学被“一分为三”:数学、物理、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等理科改建为山东科学技术大学,历史、中文、外文、政治等文科和曲阜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生物系并入山东农业大学。当年9月21日,历史和外文两系先迁曲阜,24日中文和政治两系搬往曲阜。
1973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山东省委向中央的报告上签署恢复山东大学的批文。1974年3月,在济南召开了恢复山东大学大会,恢复后的山东大学设政治、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光学、化学、生物、电子等10系。
(29) 孔令仁(1924—2016年),山东曲阜人,历史学家。1942年至1947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1953年来山东大学历史系执教,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著有《锦瑟华年:孔令仁文集》,编有《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中国老字号》等书。
(30) 李德征(1938— ),山东章丘人,历史学家。195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年师从陈旭麓、夏东元、钱实甫先生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历史研究所工作。1972年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历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义和团运动史,著有《中国近代史》(与李侃、李时岳等人合作)、《义和团运动史》(与廖一中、张旋如合作)、《八国联军侵华史》(与苏位智、刘天路合作)等书。
(31) 周溯源:《新中国史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戴逸教授访问记》,《求是》1991年第8期,第22页。
(32) 徐绪典(1914—1996年),天津市人,历史学家。19世纪40年代先后在燕京大学历史系和美国纽约大学文学院就读,1945年起在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1951年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编著有《中国近代史》《义和团运动史》等书。
(33) 章开沅(1926—2021年),安徽芜湖人,历史学家。1948年肄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后入中原大学工作并兼读在职研究生,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研究方向为辛亥革命史、中国教会大学史、中外近代化史,著有《辛亥革命史》(与林增平合作)、《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等书,编有《辛亥革命史丛刊》《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等书。
(34) 姚薇元(1905—1985年),安徽繁昌人,历史学家。1936年入清华研究院历史门,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36年毕业后曾在中央大学、大夏大学、贵州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政治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执教。1953年调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授,此后研究重点转向中国近代史。著有《北朝胡姓考》《鸦片战争史实考》等书。
(35) 王庆成(1928—2018年),浙江嵊县人,历史学家。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院荣誉学部委员,兼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和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太平天国史、晚清史,著有《石达开》《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稀见清世史料并考释》等书,编有《太平天国史译丛》《太平天国学刊》等书。
(36) 胡滨(1927—1996年),江西清江人,历史学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此后执教于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青岛大学。研究方向为洋务运动史,著有《戊戌变法》《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从闭关到开放》(与李时岳合作)等书,译有《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等书。
(37) 林增平(1923—1992年),江西萍乡人,历史学家。1947年毕业于中正大学历史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师范学院院长、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兼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湖南省历史学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著有《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林增平文存》等书,编有《熊希龄集》《辛亥革命史》(与章开沅合作)等书。
(38) 汤志钧(1924— ),江苏武进人,历史学家。早年就读于无锡国专,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戊戌变法史、中国经学史,著有《近代经学与政治》《戊戌变法史》《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康有为传》《章太炎传》《梁启超其人其书》《戊戌时期的学会和报刊》等书,编有《章太炎年谱长编》《康有为政论集》《章太炎政论集》等书。
(39) 金冲及(1930— ),上海市人,历史学家。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并留校执教,1965年调入北京工作,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原中国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著有《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毛泽东传》等书。
(40) 该文后经修改发表在《历史研究》杂志。见路遥:《冠县梨园屯教案与义和拳运动》,《历史研究》1986年第5期。
(41) 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
(42) 丁光训(1915—2012年),上海市人,宗教学家。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纽约协和神学院求读,1948年至1951年任瑞士日内瓦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干事,1951年至1980年先后任上海广学会总干事、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副校长,1980年至1989年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1989年至1997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等职。1997年起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43) 张守常(1921—2012年),山东高唐人,历史学家。先后在北京大学英文系和历史系求读,1953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史料学,著有《太平天国北伐史》《中国农民与近代革命》《中国近世谣谚》《拂晓集》等书,编有《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史》等书。
(44) 胡绳武(1923—2016年),山东枣庄人,历史学家。18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史地系并留校工作,后调入国家文物局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史,著有《辛亥革命史稿》(与金冲及合作)、《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书,编有《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清史研究集》(第四至七辑)、《中华文明史》(清后期卷)等书。
(45) 茅家琦(1927— ),江苏镇江人,历史学家。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并留校工作至今,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系主任,现为南京大学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研究方向为太平天国史、中国近现代史区域史、中华民国史,著有《太平天国兴亡史》《太平天国与列强》《实证功夫与思辨精神》《蒋经国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变》等书。
(46) 龚书铎(1929—2011年),福建泉州人,历史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并留校工作,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市历史学会原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著有《中国近代文化探索》《中国近代文化概论》《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龚书铎自选集》等书。
(47) 丁名楠(1917—1999年),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研究院历史系学习,195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史所近代中外关系史第一研究室主任、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第一任会长等职。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外关系史,著有《帝国主义侵华史》(两卷本)一书。
(48) 王栋(1967— ),祖籍河南洛阳,1987年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跟随路遥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1998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著有《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中英版本)、《中美文化相遇和岭南大学(1888—1952)》(中英版本)、《美国与中国:十八世纪以来的历史》(中英版本)等书。
(49) (美)孔飞力著,王栋译:《评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义和团研究会通讯》第10期,1989年,第1页。
(50) (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51) 2022年周锡瑞先生在某次专访时再次回顾了他在山东大学交流期间与路遥先生的接触:“路遥是专门研究义和团的,非常资深,人也很聪明。我们越到后面越谈得来,但观点从来不一致。”见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418A04N8I00。
(52) (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53) 柯文(Paul A. Cohen,1934年— ),1955年从芝加哥大学本科毕业后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和史华兹教授,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西关系史,著有《中国与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书。
(54) (美)柯文著,刘楠楠译:《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36页。
(55) 戴玄之(1922—1990年),蒙古族,原籍河南新蔡,历史学家。1943年入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学习,1949年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史地系任助教,曾任历史系主任。1969年起,先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珠海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执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著有《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义和团研究》等书。
(56) 佐藤公彦译:《义和团运动与清朝国家权力》(日文),载《东亚世界史探究》,日本汲古书院1986年12月;包德威译编:《近年来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研究》(英文),A Journal of Translations, Spring⁃Summer,1987;佐藤公彦、渡边佑子译:《论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反洋教斗争之义和团》(日文),载《辛亥革命研究》第8号,1988年12月;路遥、佐佐木卫教授主编:《中国的家、村、神神——近代华北农村社会论》,东京东方书店1990年。
(57) 苏位智(1949— ),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2届本科毕业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任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研究方向为义和团运动史尤其是义和团战争方向,著有《八国联军侵华史》(与李德征、刘天路合作)《义和团运动一百年》(与刘天路合作)、《从华北到东北:沙俄与义和团战争》等书。
(58) 刘天路(1951— ),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2届本科毕业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原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义和团运动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著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与刘家峰合作)、《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与王文泉合作)、《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与陶飞亚合作)、《八国联军侵华史》等书。
(59) 陶飞亚(1951— ),上海嘉定人,山东大学历史系1982届本科毕业生,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2001年起转任上海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文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著有《基督教与近代山东社会》(与刘天路合作)、《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耶稣家庭1921—1952》、《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冲突的解释: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政治》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