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昌 倪朝龙传》简介
《马克昌 倪朝龙传》这本书是由创作的,《马克昌 倪朝龙传》共有42章节
1
引 子
1927年11月,粤、桂军阀为争夺地盘爆发战争,广州市内兵力空虚。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在广州举行联合武装起义。12月11日,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的领导下,...
2
第一章 生于清末的民国新人
马克昌的家乡云南省河西县(今属通海县),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南部。通海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在唐代就是滇南重镇,有“冠冕南州”之美誉。境内的秀山“秀甲...
3
平静温暖的童年时光
马克昌幼年时期在河西汉邑的乡间长大。汉邑村风景美丽动人,远处的山峦四季青翠,缀在坝子上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清澈明亮,一方方水田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地上。马克昌家的房子...
4
风云涌动之际接受启蒙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蔡元培任总长,景跃月为次长。教育部成立之后,立即着手改造传统教育。1912年7月10日,蔡元培主持召开了中华...
5
第二章 五四风雷后的有志少年
高小毕业后,马克昌随着父亲来到昆明求学。这年马克昌15岁,但在他的身上已经看不到孩童的影子,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青年学生的形象了: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材瘦,...
6
就读私立成德中学
1921年秋天,马克昌进入私立成德中学学习。成德中学是由昆明的一些富商和军政界的上层人士合办,因为经费充足,所以教学设备好,聘请的教师也多是有识之士,因此在当时...
7
温馨美好的婚姻生活
学业上的选择可以慢慢来,但对生在封建大家庭的马克昌来说,有一件事却是需要尽早去做,越快越好的,那就是结婚。马克昌16岁的这一年,和邻村只有14岁的向自芳结婚了,...
8
社会剧变中追求进步
马克昌在成德中学读书期间,昆明早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国内军阀混战、战事频繁,不断有新的军阀和地方割据势力出现,狼烟四起。像马克昌这样的有志青年,不可避免地受...
9
第三章 大革命风暴中的有为青年
云南昆明抗战胜利纪念堂,位于昆明市中心光华街中段,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传统宫殿建筑前花园阔大,绿地如荫,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于前。100多年前,这里曾是云南省立第一师...
10
求学于省立一师
马克昌报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有自己的考量。他非常渴望升学,向往以后读大学甚至出国留学。但随着他年纪渐大,作为家中的长子,父亲更希望他可以早点继承家中的生意,初中毕...
11
加入青年读书会
在省立一师学习期间,马克昌比较偏重文科的学习。马克昌除了喜爱读文学作品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社会科学书籍他也多有涉猎。但在当时的昆明兵灾不断、高压和愚民政策之...
12
大革命风潮中坚定选择
马克昌进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正值第一次滇桂大战,唐继尧落败班师回昆之际。滇军在这次军阀混战中损失惨重,导致唐继尧不得不向长期盘踞在云南的英法帝国主义屈膝求援。...
13
参加昆明“七一一”赈灾
1929年的夏天,昆明炎热而干燥。昆明街头行人躲避着烈日,神色匆匆,内心焦灼。同样处在胶着状态的还有龙云与胡若愚、张汝骥的混战,两年里,几方打打停停,在云南土地...
14
第四章 白色恐怖中心的党员担当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是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的所在地。作为最靠近国民政府统治中心南京的中共革命大本营,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赶到这里,投入到...
15
从云南到上海
在1929年,从云南出发去上海的数千公里的陆路,由于军阀林立,连年混战,并不通畅。当时从云南到上海最稳妥也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就是乘坐滇越铁路到越南的海防,再从越...
16
在上海江湾展开工作
从马克昌下船的吴淞口码头出发,坐上淞沪铁路,只需要坐2站,就到了他在上海的落脚点江湾镇。“虬江十八湾,弯弯到江湾”,江湾以虬江曲屈入境而得名。1928年7月,南...
17
筹备广州起义三周年纪念
广州起义是1927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暴动。1927年12月11日,在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等人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全部、...
18
坚不吐实 壮烈牺牲
上海12月的冬夜,寒冷而漫长。12月9日夜,马克昌和其他被捕的同志先是被解送到江湾区公安局,因所涉事件重大,在被简单问讯后,第二天清晨,他们被转送至上海市公安局...
19
第一章 勤学少年
倪朝龙,福建福清人。福清,别称玉融,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福清依山濒海,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倪朝龙的家乡,福清东张镇炭牙底(今东张镇先进村),毗邻福清东南部的龙高半...
20
童年生活
倪朝龙,别号啸云,1906年12月2日出生在福清东张炭牙底的小商人家庭。倪朝龙是家中的第4个儿子,生得十分羸弱。父亲倪家德和族亲都从事木炭生意,倪家德在家中坐镇...
21
私立法政专门学校附中求学
1909年,从日本留学毕业回国的林长民、刘崇佑、何琇先等人有感于社会上普遍缺乏政法学识,推行新政有诸多隔阂,在福州倡议成立了“政学会”,开设法政讲习班,一时间参...
22
第二章 受训黄埔 随军北伐
不同于福建军阀的连年混战,距福州约800多公里的广州,此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下定决心创办军校、建立国民武装力量。孙中山吸取苏联革命...
23
投考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开办之初,物质条件极为艰苦,除了军校所在的黄埔岛是革命势力范围外,四面都是敌人,军阀更是对军校虎视眈眈,但通过有效的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黄埔军校在平定商...
24
接受政治训练
倪朝龙成为黄埔军校的政治宣传员,首先要接受为期一个月的速成政治训练,进行系统的思想改造,方能合格。 黄埔军校的政治训练工作主要是依靠共产党员发展起来的,倪朝龙进...
25
随军北伐
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时,出于对各方力量对比和军阀各派系内部矛盾的考量,采取了集中兵力和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为了防止敌人从侧背攻击,国民革命军...
26
第三章 回乡抗捐
1927年1月,倪朝龙与魏云波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东张。此时已年近春节,家家户户年味十足,除此之外,一切都与他们离开时没什么不同,非常平静,一切照旧。50公里外的...
27
苛捐阴影下的福清
动员东张农民革命的契机就在东张漫山种植的罂粟上。北洋军阀统治福建时期,为维持高额军费开支和聚敛私财,不断通过设置新税、提高税率横征暴敛,竭泽而渔。更有甚者,军阀...
28
领导抗捐斗争
倪朝龙、魏云波回乡后,在拜访魏则庄时得知乡民们正在筹备反对捐税的事宜,感觉到抗捐既是动员农民革命、改变家乡封建落后面貌的时机,也是自己运用在军中所学的政治宣传帮...
29
避走上海
东张抗两捐斗争取得胜利,对倪朝龙等组织者来说却是五味杂陈。对于倪朝龙自身而言,一方面,抗两捐斗争是自己在军中所学的成功运用,也为福清农民争取到了权益,确实是件大...
30
第四章 国立劳动大学求学
倪朝龙和魏则庄两人从家乡的码头登上小海轮到达上海后,才发现这块土地也不是想象中的机会遍地。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的就业和求学形势同样非常严峻。中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