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不吐实 壮烈牺牲

坚不吐实 壮烈牺牲

上海12月的冬夜,寒冷而漫长。12月9日夜,马克昌和其他被捕的同志先是被解送到江湾区公安局,因所涉事件重大,在被简单问讯后,第二天清晨,他们被转送至上海市公安局。

在上海市公安局,敌人对马克昌轮番进行讯问,想从马克昌嘴里套出更多有关中共地下党组织广州起义三周年纪念活动的细节和中共上海地下党的一些组织人事信息,马克昌为保护其他同志,坚称自己所知甚少,知道的相关同志也均被捕。审问进行了整整一天,到了晚上八九点时,监狱的看守给每个被捕的人都送了一碗带有三四根腌萝卜条的冷饭。马克昌又累又饿,但他此时却吃不下任何东西,此番被捕他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是非常担心第二天的南京路示威大游行能不能顺利进行。游行线路图和传单被泄露,也令他十分自责。敌人无功而返,但从马克昌手中搜出的文件、传单和住所内的进步书籍足以将他“定罪”。敌人将马克昌和其他被捕同志送进上海市公安局龙华监狱。

因为被当局认定所犯的是情节严重的大案,12月28日深夜,马克昌和其他被捕的同志被从上海押送到南京。敌人将马克昌从监狱中押出来送上汽车,将他们两个人铐在一副手铐上。手铐是越动越紧,一路上,简直是痛入骨髓。马克昌和同志们被送到上海北站,第二天一早到达南京。敌人将他们押送至位于南京小营地区的南京陆军第一监狱。进入牢房之前,狱警给马克昌和其他同志每人脚上都戴上一副大镣铐,并将他们两人一组关进监狱。(7) 在这里,敌人还是不死心,再一次讯问马克昌,马克昌仍是咬紧牙关一句话也不说。

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监房

1931年,国民党当局在南京江东门外建成中央军人监狱,关押马克昌等人的南京陆军第一监狱停用。1931年3月,马克昌和难友们被移送到中央军人监狱,这是国民党当局在南京建立的最大一座监狱。监狱坐北朝南,长宽各约200米,整个监狱呈正方形,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监狱的四周是高高的围墙,围墙上布满了铁丝网。围墙的四角筑有岗楼,沿着围墙的四周还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河沟,将监狱包围。监狱内共有东、南、西、中四个大监。东监设天、地、人字监,南监设改、过、自、新字监,中监设智、仁、勇字监。狱内十几道铁门重重叠叠。门外架着机关枪。监狱还设有刑讯室、刑场以及强迫“犯人”苦役劳动的工场等等(8)

马克昌、刘希禹和陈仲模三人一同被分在南监的“自”字监七号监房。在中央军人监狱,马克昌等人又被重新讯问,还是问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牢房阴暗潮湿,每个监房的内侧门上只有一个比碗口大一点的小洞。这个洞一方面是送饭用的,另一方面是便于过道中穿梭不停的狱警巡逻查看牢房里的动静。马克昌他们吃饭在监房,马桶就放在一边,吃拉都在一处。吃的是“八宝饭”,饭里有不少沙粒、谷子、粟米、老鼠屎等脏东西,一碗里就可以捡出一堆。菜来来回回也只有四种:青菜、冬瓜、白水煮豆芽和发霉的咸萝卜。

监狱内规定“犯人”每天可以放风半个小时,马克昌他们就利用这个机会在院子里面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放风时必须排队,“同案犯人”为一队。在牢房内,半月或一个月才给洗一次澡,洗澡水很脏,但还必须要洗,不洗更不卫生,监狱内很多难友因病离世。据难友陈坦回忆,马克昌在狱中一直表现得非常积极乐观,是监狱中的“活跃”分子,在监房中倒痰盂、倒马桶等工作也是抢着做,还不时地安慰同一监房中的刘希禹和陈仲模。

1931年4月29日清晨,狱警忽然叩响了马克昌所在的监房门,通知马克昌、刘希禹和陈仲模三人准备准备,当局要对他们进行“审判”了。马克昌他们在狱中时间虽然不长,但心中都明白敌人将要对他们做什么。马克昌、刘希禹和陈仲模吃过早饭后,从容不迫地收拾了自己的物品,还把能用的东西一一分送给难友。

国民党当局在中央军人监狱的“法庭”上公然对马克昌、刘希禹和陈仲模三位同志以所谓的“违反民国紧急治罪法”为名判决他们死刑,立即执行。最后敌人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和交代,三人依旧是一言不发,用沉默进行最后的抗议。随后,敌人将他们送到中央军人监狱内的刑场枪决。临刑前,他们一直高喊“打倒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刽子手气极,残暴地对他们连开数枪,枪声响彻整个监狱。每个难友都能听到这悲壮的枪声,他们只能在心中默默地哀悼逝去的烈士。

马克昌牺牲时,还未满25周岁。

难友陈坦回忆说,马克昌等三人牺牲后,他在一次与看守的闲聊中,听看守说起烈士们被执行枪决的经过:由于行刑过程中马克昌一直在喊口号,刽子手竟把他的嘴都打烂了。马克昌、刘希禹、陈仲模三人牺牲时视死如归、英勇不屈、悲惨壮烈,令监狱的看守都很震动。

马克昌牺牲的消息马家人一直瞒着他的妻子向自芳,她一直在等待丈夫的消息,家里人总说马克昌出远门、出国学习了。1948年,女儿马丽佳也顺利长大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历史总是惊人得相似,得知马丽佳考上大学之后,马克昌的父亲、马丽佳的祖父决定不再支持孙女上大学,认为“姑娘家只要读到高中就够了”。马丽佳一气之下写信给母亲向自芳,将一个长期以来家族保守的秘密捅破:父亲马克昌早已经在南京牺牲。马丽佳在信中说,自己也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到解放区去,像父亲一样干革命。马丽佳毕业后在中学做数学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直至退休。马家三兄弟马克昌、马定昌、马国昌中,马克昌在南京牺牲,马国昌在抗日战争期间随中国远征军远征印度,回国后不到一年病逝。

(1)  雷同(1909—1999),又名雷必兴、雷溅波。云南思茅县人。早年在昆明从事学生运动,又在开远从事党的工作。1930年到上海,从事共青团、赤色工会工作。1932年参加“左联”。1935年赴日留学。1937年回云南,历任全国文艺界抗敌救国协会昆明分会理事、六顺县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省文化馆馆长、群艺馆馆长等职。

(2)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上,第57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上,第5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江苏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第21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5)  中央档案馆、江苏档案馆编:《江苏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〇年四月—十二月),第191页,1985。

(6)  黄玲:《彝族作家李乔》,第65—6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7)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馆藏档案:《陈坦回忆狱中情况》。陈坦(1911—1989),广东兴宁人,原中纪委委员、原铁路运输高级法院院长、新中国铁路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之一。1927年8月加入共青团,后转为共产党员,先后担任黄大冈村支部书记和永和区党委、团区委书记。1930年6月,陈坦赴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同年12月被捕入狱,陈坦在上海被捕后一直与马克昌、刘希禹、陈仲模等人关押在一起。陈坦与刘希禹在监狱内熟识后,刘希禹还曾送过一副手套给陈坦。陈坦被关押7年,直至1937年秋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才出狱。

(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雨花台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雨花文史》第2辑,第94页,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