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大存废之争中
倪朝龙在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的学习可谓是如鱼得水,学校开设的课程如社会问题、伦理社会学、社会调查、社会学方法论、应用社会学、中国社会史等课程给倪朝龙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劳动大学的教育方针为“技术与思想并重”、“理论与实际并重”,社会学系参与的体力劳动为印刷工作、打字工作及劳动教育推广事业。
在课堂学习之余,倪朝龙还加入了劳动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会,进行深入研究并参与社会调研。社会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28年4月1日,同在社会科学研究会的还有王应铭、陆国香、冯和法、蒋学楷等人,社会科学研究会的同仁们当时普遍左倾。随着白色恐怖一天天加强,社会学系的社会调查受到阻碍,教师们不敢指导学生进行工人家庭、工人斗争等相关议题的研究,只能对江湾附近的小洋楼进行社会调查,这令倪朝龙与同学们十分厌烦。尤其是对倪朝龙而言,为党工作使他更加激进和勇敢,对当局的处处掣肘感到很厌恶。
国民党当局对大学的过度干涉还远不止于此。1929年7月26日,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农、工、商、医各学院,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劳动大学有工、农、社会科学三院,表面上符合要求,但实际上社会科学院并不在规定的学院名录里,因此不能算正式的学院,不符合创办大学的标准,为日后劳大与教育部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1930年初,国民党当局对劳动大学弥漫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渐趋不满,在当局看来,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是一种左倾。再加上国民政府内留学英美派和法日派矛盾日益加深,劳动大学校长法日派易培基为人倨傲,引起当局英美派的不满。
国立劳动大学首任校长易培基
5月初,教育部派员对劳动大学进行视察,“将工学院、农学院、社会科学院内部设备情形及全校学生读物、课卷、宿舍以及图书馆详加考察,对学校的行政状况、学生课外作业及平时思想行动等更做严密的视察”(18) 。紧接着在6月6日,教育部下令停止劳动大学招生。这一消息传来,劳动大学一片哗然,名教授、教职员和全体学生均是据理力争,但等来的却是校长易培基被免职的消息,易培基虽然不理具体校务,但是以自己的名望为劳动大学遮风挡雨,深受师生尊重。一时间,劳动大学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的倪朝龙感到惶然,除了坚持为党工作,他最热爱的就是社会学的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帮助他理解社会现象,解决困惑,他的信仰更加坚定。回首刚进入劳动大学的激动与兴奋,还有一年就毕业的他从未想到堂堂国立大学竟然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劳动大学的同学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保校的办法,学生代表的请愿也被教育部驳回。申诉无门、前途无望的愤懑之情,满溢在倪朝龙和其他劳大学子的心中。
停招的阴影之下,倪朝龙和同学们并没有丧失积极争取之心。11月19日,就在倪朝龙被捕的前20天,劳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社召开全体大会,在完成了修改章程、选举执行委员后,倪朝龙站出来发言:“教育部有取消社会科学院的消息,而社会科学在二十世纪实甚重要,本社为研究社会科学团体,应有所表示。”(19) 倪朝龙的提议得到与会社员的一致同意,当即议决站在研究学术的立场上发表宣言拥护社会科学院永远存在。
1930年11月20日《申报》刊载了《劳大社会科学研究社讯》
在劳大存废之争的大事件中,倪朝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社会科学院学生,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当局进行抗争。这样坚持真理、不妥协的精神,贯穿了倪朝龙的革命生涯。在倪朝龙看来,党争、派系斗争完全左右了一所国立大学的生死存亡,充分显示了国民党当局的独裁、腐败。长达数月的劳大存废之争,更加坚定了倪朝龙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
停招、换校长、保护劳大的国民党元老被清扫,再加上1932年一·二八事变战火的致命一击,1932年7月31日,劳动大学最终宣布停办,倪朝龙等劳大师生的护校行动归于失败。
(1) 程仲文:《江湾劳动大学漫忆》,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第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严海建:《蒋介石、党国元老与国立劳动大学的存废之争》,《史学月刊》2018年第11期。
(3) 易培基:《<劳大概况>发刊词》,《劳大概况》。
(4) 《国立劳动大学劳工学院复试录取生揭晓》,《申报》1927年9月8日。
(5) 这一时期,易培基一人身兼三职:国立劳动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农矿部部长,多在南京办公,较少到劳动大学指导具体工作。国立劳动大学的具体事务主要是由其秘书沈仲九负责。
(6) 程仲文:《江湾劳动大学漫忆》,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第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 《本校二周年经过述略》,《劳大概况》,第9页。
(8) 程仲文:《江湾劳动大学漫忆》,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第1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 鲁迅演讲场景参见冯和法:《在国立劳动大学的岁月》,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出版史料》编辑组编辑:《出版史料》第2辑,第120页,学林出版社,1983。
(10) 魏则庄在《忆倪朝龙烈士》一文中写作“翁崇信”,经笔者查找《劳大概况》一书《教职员一览表》中,劳动大学确有一教授名为温崇信,其所教科目为市政学。温崇信(1902—1987),字仲清,广东嘉应人,出生于扬州,复旦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华盛顿大学硕士,与邵力子、李宗仁交情深厚。1925年回国后服务母校,与孙寒冰、章友三被称为“复旦三杰”。在国立劳动大学任教属兼职。抗战爆发后,历任江苏省太仓县县长、国立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政治系主任,安徽六安行政督查专员兼保安司令、陕西宝鸡行政督查专员兼保安司令。朱自清称温崇信为“最完美的人格”。值得一提的是温崇信的独女温联琛,在抗战时期奔赴延安抗大学习,是其父最终同意且买机票送她去的,足见温崇信对中共的好感。
(11) 冯和法:《1927—1931年的上海江湾国立大学》,党德信总主编,马玉田、舒乙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资料存稿选编 教育》(24),第18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12) 魏则庄:《忆倪朝龙烈士》,中共福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福州市民政局编:《福州英烈》第4辑,第31页,1987。
(13) 《本校二周年经过述略》,《劳大概况》,第10页。
(14) 冯和法:《1927—1931年的上海江湾国立大学》,党德信总主编,马玉田、舒乙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资料存稿选编 教育》(24),第18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15)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第187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6) 《国立劳动大学第一学年大事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匡互生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集》,第167页,2001。
(17) 《雪里鸿》刊物出版细节参见冯和法:《在国立劳动大学的岁月》,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出版史料》编辑组编辑:《出版史料》第2集,第118页,学林出版社,1983。
(18) 《教育部派员视察劳动大学》,《申报》1930年5月8日。
(19) 《劳大社会科学研究社讯》,《申报》1930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