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美好的婚姻生活

温馨美好的婚姻生活

学业上的选择可以慢慢来,但对生在封建大家庭的马克昌来说,有一件事却是需要尽早去做,越快越好的,那就是结婚。马克昌16岁的这一年,和邻村只有14岁的向自芳结婚了,这时马克昌在成德中学读二年级。

马克昌与向自芳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结婚时才第一次见面,才开始认识。向自芳在乡间长大,生得美丽动人,从来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还裹着小脚,但马克昌从来没有看不起过向自芳。正如杨贤江所说,青年人没有婚姻、恋爱的自由,是因为“社会不公开”造成的,“现代的经济组织”不改造,无论是和新式还是旧式的女子结婚,都是得不到幸福的。在刚结婚的马克昌看来,包办婚姻的根源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跟不上思想的解放造成的,因此也没必要对自己的妻子有太多的苛责。

马克昌的妻子向自芳

马克昌在婚后对妻子可以说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但却对自己的封建大家庭有很多不满。向自芳回忆说:“我一进马家的门,就早起晚睡,忙着服侍老公公老奶奶(笔者注:马克昌的爷爷奶奶),服侍公公婆婆,一天到晚不得休息,他多次对我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家,讨个媳妇来,只是忙家务,不如就直接买个丫头,你不必老是这样劳累,应该休息一下。’有时还忙着帮我干活,我年纪小,做事难免不如公婆意,因而受到指责。他看到后对我说,别在意,他们说说就完了,也不要怕,该干什么就干什么。”(6) 相比于旧式的大家庭,马克昌更喜欢夫妻两人组成的小家庭,对于封建大家长的作风相当排斥。

马克昌宽厚明理,向自芳温柔贤惠,这对新婚夫妻的婚后生活非常幸福安宁。像许多传统家庭的夫妻一样,马克昌回成德中学读书,和爷爷、父亲一起生活在昆明的铺子里,妻子向自芳留在河西乡下与老奶奶和婆婆生活在一起,马克昌每两个月会回一次老家,与向自芳团聚。向自芳虽然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但她身上富有传统女性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勤劳、善良和质朴,令马克昌十分欣赏。而在妻子向自芳眼中,马克昌学识丰富、性格宽和、勤劳能干,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丈夫。马克昌与向自芳在一起时,体贴向自芳在老家生活照顾长辈非常辛苦,总是帮助家中做一些家务活,希望尽量能够减轻妻子的负担,家人指责向自芳做得不够好时,马克昌总是站在妻子这一边,体谅向自芳的难处,帮助她向长辈们解释。

尽管马克昌和向自芳的婚姻是和谐美满的,但在学业和旧式大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回到家乡的马克昌时常是沉默的,他像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又无法施展开来。妻子向自芳温和柔顺,但懂得的事情毕竟有限,马克昌茫茫然的心绪无处可以诉说。外面的世界风雨如晦,自己与旧式家庭之间也矛盾重重,但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自己把握,那就是好好锻炼身体,身体强健,才足以应付风风雨雨。向自芳回忆道:“他一回到家就成天只跟村子的男青年们在一起。清早起来就只穿一件背心短裤,光着脚到沙沟里碎石路上去跑步,我要他穿鞋,他说我要练个铁脚板,将来好走路,还经常到邻村水磨村背后龙潭内游泳。”(7) 在家乡河西汉邑村,在省府昆明的街头,在成德中学的体育训练场上,马克昌一直坚持锻炼身体,正如他所说,有了个铁脚板,他的人生之路也越走越宽。

1925年,马克昌在成德中学的学业即将完成,这时他与向自芳已经结婚3年了。马克昌此时19岁,已经开始成长为家庭的顶梁柱了,在家里也有了一定的发言权。3年来,马克昌与向自芳感情一直都很好,但苦于分居两地,饱受相思之苦,再加上夫妻分居于两地的家庭模式实在不适合马克昌这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新青年”。这一年,父亲马开华在马克昌的请求下同意将在河西老家的老奶奶和向自芳接到昆明来居住。马克昌和向自芳这对年轻的夫妻终于能够长久地在一起了。

回忆起两人在昆明相处的时光,向自芳总是不自觉地带着温柔的笑意。马克昌每日从学校放学回家,在完成学校的功课后,总是与向自芳说起在学校发生的趣事,鼓励向自芳要去学校上学,读书识字,读的书多了,眼界自然也就开阔了。关于要不要去上学这个问题,向自芳也犹豫了很久,去学校上学,能够跟上马克昌的脚步,夫妻二人也能有更多共同话题。但是向自芳想到去上学的话要从小学开始读起,自己是农村人,已经十六七岁了,还裹着小脚,不好意思跟小学生坐在一起上课。

马克昌知道向自芳的顾虑之后也很理解,决定亲自教妻子,他给向自芳买了识字课本,一有空就教她识字,还特意买了一本字典,教会了妻子查字典。在马克昌的帮助下,向自芳识得许多字,能够阅读一些大字书籍。

向自芳能够读书之后,马克昌能够跟她交流的思想就更多了,他经常把在学校、在社会上的所学、所见、所思和所想都讲给妻子听。他联系家乡的生活实际,经常对妻子说的就是:“村子里有些人家大人娃娃都做帮工还吃不上饭,吃不上穿不好,十分可怜。有的人家有钱就吃好穿好。他们子女是公子少爷、太太小姐。在这些人家里,有些人什么也不干,饭来了张口、衣来伸手。而有些人像你一样一天忙到晚,这不公平。将来都要把不公平变成公平,大家一样有饭吃,有衣穿,一起过好日子。”(8) 向自芳听后也有所触动:那阵我什么都不懂,只觉得我在这个家里比别人苦和累,没有别人吃穿好,但总不至于挨饿受冻,有些人实在是太可怜了,缺吃少穿的。

可以想见,马克昌在成德中学读书期间,就已经对社会的不平等、地主的剥削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他的心中,必定无数次描摹过未来社会人们生活的图景,对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大家一样有饭吃,有衣穿,一起过好日子”的目标也有了一定规划。在马克昌的感染下,向自芳也经常将家里的米和不穿的旧衣服偷偷送给昆明街头缺吃少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