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于省立一师

求学于省立一师

马克昌报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有自己的考量。他非常渴望升学,向往以后读大学甚至出国留学。但随着他年纪渐大,作为家中的长子,父亲更希望他可以早点继承家中的生意,初中毕业在乡间已经足以装点门楣,做棉纱生意也完全够用。父子二人在是否要继续学业上的分歧逐渐加大。省立一师是当时云南唯一的公费学校,名师荟萃,教学质量很高,马克昌在成德中学读书时十分钦佩的老师们都在一师教书,因此竞争十分激烈,对马克昌非常有吸引力。考上省立一师,对马克昌而言,既可以在经济上稍微脱离父亲的掌控,又可以在学业上证明自己,为继续学业做准备。

每年报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子人数众多,录取人数却至多百人。1925年夏天,马克昌经过精心准备,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愿考上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马克昌进入省立一师的第一年,仅需缴纳费用16元,其中10元是保证金,毕业的时候可以返还,每学年的学费仅6元。学校除提供食宿外,每年还会发单制服两套,棉制服一套,棉背心一件等。学校提供的优厚的条件支撑着马克昌可以在省师安心地读书、学习。这里全面的课程设置、极富学养的名师都令马克昌沉下心来,从书本中寻找解决社会乱象的办法,实现其“把不公平变成公平,大家一样有饭吃,有衣穿,一起过好日子”的社会理想。

马克昌1928年在昆明读书时

参加田径运动后的留影

省立一师的课程以引进日本、欧美为主,国文、英文、数学、理化、生物、音乐、手工、习字、图画、体操样样俱全,此外还有修身、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等。教师也都是省内知名人士,学问渊博,志趣高远。比如国文老师庆松泉、袁蔼耕,数学老师陈一得,英文老师龚自知,心理学老师王梦观,理化老师陈崇贤等等。在各科名师中,国文教师袁蔼耕、庆松泉是云南学界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数学老师陈一得早年是清末公费留学生,以第一名录取赴比利时学习,除数理专长外,他还专注于地理、气象和天文研究;英文老师龚自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短暂从教后踏入政坛,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省立一师的校规也极为严格,全校设有监学数人,他们对犯校规的处分也很及时。学校极重视修身,每天在宽广的校园里,监学们处处监视学生们的言行,每犯校规,轻则记一小过,重则记一大过,三小过等于一大过,满三大过即开除。

在省立一师,马克昌一直都很喜欢的体育课也极具特色。受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内忧外患的影响,民国时期奉行“军国民教育”,以军训代替体育课,军事教官代替了体育教师。省立一师的操场很大,设有足球场,在大操场的西北角还设有浪桥、单双杠。此外,还有一些竹制的练习刺剑用的竹剑,十几只打不响的步枪。军事教官的军训是非常严格的,上操时必须扎好皮带和绑腿,扣好领口,检查严格。训练的内容比较单调,不外乎立正、稍息、齐步走、跑步等,有时还会加上队形变换,练习托枪、瞄准、跪射等。除了军事训练科目外,因为马克昌自幼酷爱运动,跑步、游泳不在话下,到了中学时期,集体项目篮球也打得极好。坚持不懈的体育运动给了马克昌强健的体魄,令他整个人看起来英姿勃发。

当时昆明学生郊外旅行时的场景

在省立一师求学,最值得期待的便是每学期的远足了。每到学校准备旅行时,性格沉稳内敛的马克昌都免不了激动不已,昆明的公园名胜,无不留下马克昌和同学们游玩的足迹:翠湖、圆通山、大观楼、庾家花园、黑龙潭、海源寺、西山大华寺、太华寺等等。马克昌的校友、人民音乐家聂耳在日记中就回忆了1928年秋季省立一师学生在黑龙潭旅行的经历(此时马克昌在省立一师就读三年级):“就是出大观楼不远的草海,我和庾侯合奏着一个洋调子……突然黑云聚集,大雨骤降,一二十分钟后又出太阳。黄昏时船还在滇池中飘着,不过已模糊地看见了三清阁一层层的房子……天黑完了,船抵山脚,大家开始上山。将抵华亭寺,大雨下个不停,我们找到了宿处,自动地做了一点食品——炒饵块。”(2) 马克昌与同学们在湖光山色中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在社会的不断动荡之中获得片刻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