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考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开办之初,物质条件极为艰苦,除了军校所在的黄埔岛是革命势力范围外,四面都是敌人,军阀更是对军校虎视眈眈,但通过有效的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黄埔军校在平定商团叛乱、东征、第二次东征、南征等一系列战斗后,逐渐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全会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除第五军留守广东外,其余7个军在广州东校场誓师北伐,一时间,“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的呼声响彻寰宇。
黄埔军校旧址
1926年的暑假,已在家乡小学执教一年的倪朝龙决定投考向往已久的黄埔军校。倪朝龙与好友魏则庄商量此事时,魏则庄也表示极为赞同(1) 。同在东张小学执教的魏云波、唐筠孟也非常向往黄埔军校,与倪朝龙一同前往。倪朝龙等人之所以坚定地投考黄埔军校,是因为军阀的盘剥、勒索、掠夺,给福建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周荫人祸闽三年,搜刮现洋七百余万元”,“百业凋敝,市廛为虚”。军阀的暴虐统治使得福建人民难以忍受,迫切呼吁国民革命军“兴师戡乱,扫除残虐,解民于倒悬”,“使福建人民拨开云雾重见天日”(2) 。倪朝龙等一大批福建青年,都非常渴望成为解救家乡父老于水火中的国民革命军的一员。此时的福州仍处于军阀的严密控制之中,倪朝龙、魏云波、唐筠孟3人只能秘密前往。
倪朝龙赶到广州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出征北伐,广州城内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着欢送北伐军出征的标语,洋溢着浓厚的革命气氛。此时正值黄埔军校第六期招生,倪朝龙等人投宿的旅馆中住满了前来投考的学生,倪朝龙惊讶地发现,投考的年轻人中福建老乡有不少。北伐正值用人之际,但军校的报考条件却没有降低。据黄埔军校《招生简章》中所载:军校招收入伍生,期限6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才能升入军校成为正式的军校生,修习军事学术。(3) 投考者需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内”,“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还需是国民党党员(4) 或者“具有接受本党(国民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国民党)主义之思想”(5) 等等。
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的入伍生,在满足报名条件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学历试验、身体试验和性格试验等三关考试。对于倪朝龙来说,考察中学学习成绩的学历试验和观察“对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的性格试验没有任何难度,难就难在身体试验这一关。军校要求报考者达到“陆军体格检查之规定”,包括“身长(身高)、肺量(肺活量)、体重、目力、听力”(6) 等项目。倪朝龙从小体弱多病,成年后体格至多也只能称为清俊,跟健壮搭不上边,身体试验这一关令倪朝龙遗憾败北,没有成功考入黄埔军校。从福清出发一同投考黄埔军校的3人中只有唐筠孟考入了黄埔军校,后成为黄埔军校第六期炮兵大队炮兵第二中队的学生(7)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倪朝龙虽然没有被黄埔军校录取为入伍生,但其在性格试验这一关的出色表现令主考官们十分欣赏,认为倪朝龙可以参加黄埔军校举办的政治训练班(隶属于教授部政治训练处),担任北伐的随军宣传员。黄埔军校历来是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从黄埔军校第四期开始,特招收政治科大队,在编制上与步科、炮兵科并列。政治科大队的学员入校就接受全面的政治训练,主要从事军校内外的政治宣传工作。黄埔军校政治科大队招收了两期,从第六期开始,为适应战时状态,取消招收政治科大队,但此时前方战事吃紧,仍需要大量的宣传人员,故录取高素质的编外政治宣传员成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