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清末的民国新人
马克昌的家乡云南省河西县(今属通海县),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南部。通海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在唐代就是滇南重镇,有“冠冕南州”之美誉。境内的秀山“秀甲南滇”,杞麓湖风光绮丽,唐代时就有“海河”之称。这里交通发达,古为“通海城路”枢纽,现在仍然是滇南交通要道。这里商业繁盛,商贾云集,清末民初有“小云南”之称。马克昌的父亲马开华就是当地经营土布生意的大户。
马克昌
进入近代以来,地处中国西南边疆门户的云南,成为了外国侵略者觊觎的目标。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多次订立与云南有关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大量外国商品经滇越铁路和思茅、腾越两海关向云南倾销,云南民族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大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布道”的旗号涌入云南,其中不少传教士无孔不入地刺探云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西方帝国主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多方面对云南的侵略,严重破坏了云南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1月16日,农历丙午年十月初一,河西县汉邑村(今通海县河西镇汉邑村)家境殷实的马开华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也是第一个男孩诞生了。经过几代人的积累,马开华一家在汉邑有水田20多亩,山地70余亩,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富户。马开华对这个新生的男婴寄予厚望,为他取名为“克昌”,希望他能够将家族发展壮大,更加繁荣昌盛。
正是在马克昌出生的这一年,清廷宣布立宪,袁世凯颁布了《立宪纲要》,官方的政治近代化运动开启。同年12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举行《民报》发刊周年纪念会,孙中山发表了题为“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的演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将三民主义与古老中国的国运紧密联系起来。也是在12月,中国同盟会领导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反清起义——萍浏醴起义。
马克昌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这一生,注定要与古老中国艰辛而波折的近代化进程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