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温暖的童年时光
马克昌幼年时期在河西汉邑的乡间长大。汉邑村风景美丽动人,远处的山峦四季青翠,缀在坝子上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清澈明亮,一方方水田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地上。马克昌家的房子就坐落在坝子上,坐西向东,是三间四耳倒八尺四合院,一座典型的滇中民居。每天清晨,太阳从远远的山峦那边升起,浅金色的光芒洒向坝子上的人家,袅袅炊烟升起,劳作的人们开始了一天辛苦的营生。半大的孩子们也是需要给家里当“帮手”的,日常要给家里养的牲畜准备新鲜的草料,农忙时节还要插栽秧苗、捡掉落在稻田里的稻穗,春去秋来,忙忙碌碌。
位于玉溪市通海县的马克昌故居
坝子上的田埂和小河是马克昌童年最好的游乐场,他和小伙伴们下小河游泳,在河滩上赛跑,在田埂间穿梭嬉戏,也跟着小伙伴们做些简单的农活,度过了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得益于童年的无拘无束,马克昌虽然家境殷富,但并没有养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个性,与此相反,他看到农民、佃户常年在田地里辛苦劳作,却吃不饱穿不暖,心中常怀怜悯之情。马克昌后来一直坚持跑步、游泳,强身健体,与童年时的成长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
马克昌童年的乡间生活静谧而美好,这是他一生中最温暖平静的时光。外面的世界却已经是波澜壮阔,就连距马克昌家乡100多公里外的省城昆明也变得不再平静,“革命”已经成为人们时常谈论的流行词。
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不久,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会见云南留日革命人士时即指出:“滇省人民在官吏压榨与外侮侵凌之下,易于鼓动奋起。”(1) 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建立。讲武堂在创建之初,聚集了一大批海外留学归来、接受了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和先进军事教育的优秀人才,成为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团结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在云南人民响应辛亥革命、发动“重九起义”的斗争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中国西南重镇云南迎来了几千年未有的高光时刻。
这一天晚上8点,入秋后的昆明北校场已经笼罩在黑暗之中。位于昆明城北的北校场,是昆明城边最大的军队驻地。郊外烧不起油灯的人家,8点早有人已经入睡,他们第二天还要早起农耕、经商。但这注定是一个让人无法安然入睡的夜晚,因为他们听到了掠过夜空的枪声。
此时,北校场内已经硝烟四起。受第七十三标第三营管带李鸿祥的指派,他部下两位排长黄毓英、文鸿奎让手下士兵去兵器库房抬子弹,结果遇到了值日的队官唐元良和安焕章。唐元良为北洋派官兵,他仔细盘问士兵搬运子弹所为何事,士兵支吾半天,与之周旋。情绪激动下,士兵抬枪便射。“重九起义”的第一枪就这样打响了。原本计划凌晨起义的革命不得不提前。
得知北校场已经打起来的李根源、李鸿祥,迅速组织驻扎在北校场的所部七十三标三营将士行动起来,南下围攻昆明北门。起义时间提前了,攻势却并未取得一致的节奏。这个时候,唐继尧、蔡锷等人所率七十四标三个营的部队还远在巫家坝,他们接到要求前往北校场平叛的电话,才知道北面战事已起。整个夜晚,昆明都在枪炮的轰鸣与爆炸中度过。
双方激战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中午起义军才攻下具有象征意义的五华山,控制了军械局,占领总督署。“重九起义”在省府昆明宣告成功后,马克昌的家乡滇中、滇南一带响应起义,各府、州、县顺势而为,全省迅速光复。
至此,清朝结束了从1659年以来在云南的252年的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也宣告结束。光复后的云南照会英国、法国,宣告独立。1911年11月1日,起义官兵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推举蔡锷为都督。
1911年,蔡锷于昆明起义成功
“重九起义”发生的这一年,马克昌刚满5岁,彼时的他还是尚未开蒙的稚子。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发展总是带有巨大的惯性,河西汉邑村的农民们依旧照常劳作,生活看似一如从前,但始终有一些改变正在发生。乡村生活中,幼童总是懵懂而敏锐的。从省城昆明归家的人给同乡带来了新的名词,县长取代了清廷“县太爷”,都督取代了清廷的“总督”,民国取代了大清国,中国已经没有了“皇帝”,民族和民权的概念开始渐入人心。渐渐地,马克昌与小伙伴在游戏中开始扮起了“蔡都督”,闹起了“革命”。辛亥革命在云南的发展,给尚是幼童的马克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伴随着除旧革新的革命思潮,还是孩童的马克昌身上有个大改变,他脑袋后面那个长长的辫子不见了。
马克昌在乡间长到7岁,父亲就将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启蒙。私塾先生为马克昌取字为“敬德”。《易传·文言》有云:“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为君子要增进美德、建功立业。忠诚信实,就可以增进美德,言辞出于至诚的感情,就可以建功立业,希望马克昌能够成为品德高尚、建功立业的人。马克昌聪颖好学,此时蒙童的启蒙书籍一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及“四书五经”。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和“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的朗朗书声中,马克昌学习了两年,收获颇丰。
马克昌就读私塾的两年中,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又发生了逆转。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仅仅3个月之后,中华民国的统治权就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在云南,1913年10月,受到云南各方拥戴的云南都督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监视和笼络,任全国经界局督办。袁世凯对蔡锷的军事活动也极力加以限制。袁世凯在全国推行的独裁统治,给刚刚兴起的民族和民权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正在位于滇中小城乡村私塾中读书的孩童马克昌,这时的所学和所见所闻是割裂的,口中念着的是“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而外面的世界已改天换地,没有了书中所说的“君臣”,革命的热潮已经汹涌澎湃,他的心中可能有些许困惑:大人们口中的“民国”到底是什么呢,“革命”又是什么呢?此时还是个孩子的马克昌没有想到,他将用自己的一生和生命来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