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私立成德中学
1921年秋天,马克昌进入私立成德中学学习。成德中学是由昆明的一些富商和军政界的上层人士合办,因为经费充足,所以教学设备好,聘请的教师也多是有识之士,因此在当时昆明的中学中,享有仅次于省立一中的声誉。成德中学设在昆明的钱局街岑公祠及三迤会馆,校址在现钱局街北段东面,西仓坡西北面,文林街南面,府甬道西面。这里离马克昌父亲位于三市街的棉纱铺子不远,马克昌上学非常方便。
当时成德中学的教师多为北京各大学毕业的学生,如杨文波、楚图南、陈小航、刘幼堂等,他们把五四学生运动的优良传统带到昆明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有强烈的影响。
杨文波,云南富民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系,后改学哲学。杨文波在北大读书时,正值蔡元培先生任校长,活跃的学术空气和先进的革命思想,熏陶了风华正茂的杨文波。1918年杨文波北大毕业回乡后到成德中学任教,同时又在昆华女中等数所学校兼课,教英语、伦理学及公民等课程。1923年,成德中学校长、开明绅士施兰仙辞职,杨文波被选为成德中学校长。“任校长期间,他治学严谨,无论在文化学习方面还是思想品德方面对学生要求都极为严格。他的学生后来回忆他时说:杨校长的为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的学识长进和道德品质受他老人家影响极深。即使他离开教育界多年,有他的学生在路上遇见他,手上拿着烟卷都会赶快丢掉。”(2)
楚图南,云南文山人,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北京高师,群英荟萃,思想空前活跃。楚图南在与李大钊、蔡和森的接触交往中,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1923年,楚图南离开北京前向李大钊辞行,李大钊交给他两个任务:一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多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二要适当地宣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建立党团组织准备条件。楚图南回到昆明后,除在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外,还在私立成德中学和昆华女中兼职教课,教授国文和历史。1926年,楚图南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安排,楚图南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文化运动和青年运动,后成为知名的革命家、文学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著名翻译家罗稷南
陈小航(罗稷南),云南凤庆人,1919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3年毕业后回昆明省立一中任教,并在成德中学任兼职教员,教授国文和英文科目。“(陈)小航上课时,学生莫不专心倾听,惟恐有漏。语文课内容有鲁迅著作,苏联十月革命诗人叶赛宁、马雅科夫斯基、布洛克等诗抄,以及《新青年》月刊文选。上英语课时,兼选高尔基《海燕》,德国诗人海涅诗歌,英国雪莱《西风歌》。学生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开阔。(陈)小航性散漫,说话幽默,不修边幅,脚跟袜子通洞亦不顾。与学生谈革命,论进步,自然豁达亦师亦友,学生更敬爱之。”(3) 陈小航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翻译家,译著有《马克思传》《暴风雨》《双城记》等等。
刘幼堂,云南昆明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数学系,赴日本考察后,回昆明在成德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多年,曾参加并多次领导学生们的爱国运动。1926年应滇军四十八师师长卢汉之邀,主编《民众日报》,宣传国民革命主张。1930年后到云南省财经领域任职。1942年,经黄炎培推荐,出任中国职业教育社云南省分社主任委员。
在这样一批业务强、有作为、富于正义感的年轻教师的带动下,成德中学许多进步师生走向社会公开演讲,宣传爱国思想,新鲜的思想意识不断冲击着学生们的头脑。由于成德中学是私立中学,云南当局管控不严,游学省外的进步人士回到昆明市大多在学校留宿,因而也带给师生许多新知识和革命思想。
马克昌虽然在河西县上了几年私塾和小学,但他在昆明成德中学接触的是完全不同于河西乡下的新环境和先进思想。马克昌在杨文波校长,楚图南、陈小航、刘幼堂、赵济、徐嘉瑞等老师的带领下,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思想。为了尽快适应在成德中学的学习,他早睡早起,晚上8点就睡觉,早上4点就起来用功读书。马克昌还特别重视体育锻炼,认为好的身体是努力学习的后盾。
在成德中学,学生中经常传阅着张天放等主编的《救国日刊》小报。这份报纸后来改名为《复旦报》。这份内容大多转载《语丝》《向导》《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报刊的小报,非常受马克昌及同学们的欢迎,他们经常一起讨论报上的内容。
成德中学也是一座培养和播撒革命种子的学校,身边优秀同学的思想也给马克昌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中共云南党组织早期领导人李鑫就是成德中学第一期的学生。正是在成德中学,在进步教师的引导下,李鑫立下了“农业报国”的壮志,后来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马克昌的同学中,郑易里与马克昌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两人同岁,都来自云南玉溪,家中富足(郑易理的二哥也在昆明开了一个商铺——景明号)。郑易里从成德中学毕业后,北上北京求学,1926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经过李鑫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滇社。留学日本回国后的郑易里,主持编辑、校对、出版了第一部《资本论》全译本,编纂了享誉海内外的《英华大词典》,晚年创制了计算机汉字输入法“郑码”,是一位拥有传奇经历的学者。
青年时代的黄洛峰
黄洛峰(原名黄垲)比马克昌小两级,是1923年进入成德中学读书的,在成德中学读书的几年时间中,他不仅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集会、讲演、募捐、演戏等等活动。黄洛峰多年后回忆起在成德中学读书的经历,仍然感慨在成德中学学习收获颇丰:“离开家乡来到昆明的几年,感到收获很大,逐步改变了孩子般的稚气和幻想,减少了盲目的乱撞,增强了自立和遇事能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若同其他人相比,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4) 黄洛峰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与李公朴、艾思奇等创办读书出版社,任总经理。1948年后又出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管理委员会主席,是中国著名的出版家。
成德中学学风自由而开放,马克昌置身其中,对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颇为关注,有过非常多的思考。成德中学的学生们不仅在校内发起种种讨论,还就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向社会名流求助,比如对“旧式的婚姻”“旧式大家庭制度”“中学的学科教学”的看法等等。杨贤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21年,他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学生杂志》主编,他就回答过来自成德中学的同学纪劲绪的提问,这些问题也是在成德中学就读的马克昌关注和面临的问题。问答如下:
问:旧式的婚姻,固然是我们青年所不愿意;但是要实行“自由恋爱”呢,社交又不公开,怎样能够得到与自己爱情浓厚的人为配偶呢?况且现在一般新式女子,是非常时髦的,家资不丰富点的,似乎不能和她们谋永久的幸福。以现在的情形来论,是和新式女子结婚好呢?还是和旧式女子结婚好呢?
答:社交不公开,确是青年恋爱上的一大困难。还有女子教育不发达,也与恋爱问题有关。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能达到恋爱结婚的目的,则须看各人自己的境遇而定了。爱时髦的新式女子,自然非穷措大所能与之结婚,而且这种结婚也不会得到幸福。但这是现代的经济组织使然,不把它根本改造过,无论是和新式女子结婚或和旧式女子结婚,都不能得到幸福的。
问:旧式的大家庭制度过于黑暗了,获不到家庭的幸福。可以和家庭奋斗而组织小家庭么?
答:现时所谓小家庭,是资本主义发达以后的自然结果,性质上不免带有个人享乐主义的色彩。我们虽主张夫妻两人可以单组家庭,但他们两人的活动范围,不该以自己的家庭为限。至于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自然更要不得,必须改造。
问:中等学校所习的学科,有十几种之多,一个人的脑力有限,万万不会把各种学科都习得精细。毕业后能升学的,自然不发生什么问题。因种种关系,不能升学的,不是几乎不能立足吗?我以为,如果自料不能升学的,可以于这些学科中,选择一二,多加以研究,以为立足社会的准备!这样办法,是否可以?
答:现在中国的中学校(初中),本含有升学及职业准备的两种性质。这须在学校方面先注意到学生的需要才好。若单就普通学科中选择一二,一方面因与学制有关,难得学校的允许;他方面即使办到了,恐也不足以为立足社会的准备。其他的中等学校,如师范学校及职业学校,则已是专为职业准备的了。(5)
正如上述问答所反映的,马克昌在成德中学接收了大量新思想和新知识。与当时社会上的进步青年学生一样,马克昌向往自由恋爱和新式婚姻,渴望组成小家庭,对旧式的大家庭制度非常排斥。而马克昌的父亲马开华虽然极富生意头脑,将长子送入好的中学读书,但思想却非常守旧。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家长,马开华对马克昌的管束非常严格,希望他早日结婚,尽早学成为自家的生意出一份力。
随着马克昌在成德中学读书的时间越来越长,马开华与马克昌父子的矛盾逐渐显现并逐步加深。同时,马克昌在学业上也有自己的小烦恼,马克昌来自玉溪的乡村,小学的学习基础不如在大城市长大的同学扎实,特别是在成德中学这样的好学校,同学之间学业的差距慢慢开始拉大。马克昌时常会想,在学校学习的十几门科目,真正需要集中精力学习的有哪几门?就现在的学业状况,应当选择升学还是干脆在父亲的棉纱铺子里帮忙呢?如果升学,应当如何选择之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呢?在成德中学读书的4年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马克昌。随着学业的进步、社会形势的变化,马克昌也要选定自己所要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