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播撒革命火种

回乡播撒革命火种

1929年末,在福州读书的福清籍学生已经非常活跃,他们阅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积极接近进步同学,谢廷清、何胥陶、陈炳奎、何希銮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组织。根据党的指示,他们发起了福清“反帝大同盟”,经常在周六、节假日晚上秘密集会,布置散发传单的工作,旨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欺压民众的罪行。

1930年初,倪朝龙回到福清东张过寒假。他很快感受到这样一种氛围:福清的青年学生大体是革命的、积极向上的,但这种革命的热情仅在青年学生圈子中蔓延,并没有影响到更广泛的民众。倪朝龙在上海参加革命工作两年多,回到家乡后发现革命形势依然如故,心中非常焦急。出于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倪朝龙认为有必要在家乡燃起革命的火把。

春节之前,趁着在南京、苏州、上海、福州等城市读书的福清籍学生回到了家乡,倪朝龙开始抓紧私下联络。他首先想到的是同在上海学习的中国公学的吴善兴,接着又联络了谢廷清、何希銮、倪秉钧、陈子和、张振文等革命青年召开秘密会议。倪朝龙希望在家乡进行大范围的革命宣传活动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同志们的响应。

倪朝龙革命工作经验丰富,他带着同志们经过思考和讨论,对活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活动的时间定在除夕,集合的地点在福清城南的瑞云塔。倪朝龙负责草拟口号标语,倪秉钧、吴绍辉负责书写标语,其他同志有的煮浆糊、有的备沥青,各负其责。

倪朝龙负责草拟口号标语的部分是本次播火行动的核心之一。倪朝龙结合福清当地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横行的特点,确定了本次宣传的重点,拟就了宣传标语诸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土豪劣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1930年1月29日(己巳年除夕),正当福清城的百姓欢聚一堂、辞旧迎新之际,10多个青年偷偷走出家门,到达城南瑞云塔内。瑞云塔内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有的年轻人在忙着书写草拟好的标语,有的忙着试验准备好的浆糊和沥青是否可用。午夜时分,准备工作终于完成,倪朝龙和同志们组成小组、分头出发,四处张贴、书写反帝反封建的标语,直到天光微亮,才完成预定任务、潜回家中。

20世纪30年代的福清瑞云塔

第二天一早,庚午年的正月初一,整个福清城都沸腾了。从东门到西门,从小桥街到后埔路,到处是红红绿绿的标语和笔迹未干的沥青字。贴在天主教堂前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八个大字尤其醒目。(4) 此时正值出门走亲访友之际,看到标语的福清群众受到触动,奔走相告,引发了全城的议论。

福清的国民党当局非常恐慌,一面派出军警戒严,一面下令撕毁、洗刷标语。但当时正值农历新年期间,目击者少,当局也并没有获得多少线索,倪朝龙和同志们得以全身而退。在福清的这场播火行动大获成功。

倪朝龙等人在福清播撒革命火种,把外界的新鲜空气吹进沉闷保守的福清城,唤起了民众对政治的关心,使很多民众第一次知道有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存在,打击了福清的封建势力,为在福清建党打下了基础。对倪朝龙来说,在家乡的播火行动是对自己革命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又一次成功实践,使他在今后的革命工作中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