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剧变中追求进步
马克昌在成德中学读书期间,昆明早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国内军阀混战、战事频繁,不断有新的军阀和地方割据势力出现,狼烟四起。像马克昌这样的有志青年,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的裹挟,社会的剧变已悄悄来临。
仅云南一地,云南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给云南人民的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滇军军阀唐继尧和顾品珍二人曾是留学日本的同学,唐继尧执掌云南军政大权后,二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长官部属的关系。二人的矛盾开始于1920年滇、黔军与川军熊克武等人发生的一场大战之前。驻川滇军在四川战败,唐、顾二人矛盾加深,顾品珍四处奔走,伺机倒唐。1921年2月6日,邓泰中等发出讨唐通电,顾品珍率兵迫近昆明。2月8日,唐继尧避居香港。此后,顾品珍进入昆明,任滇军总司令,总揽云南军政事宜。
顾品珍主政云南时期,与唐继尧一样,在思想文化政策上并不开明。1921年7月,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演剧团按旧例申请在剧场演出。顾品珍明确表示:“查学生演剧已成恶习,若不及早防维,则将来伤风败俗之事必于此而肇其端,推其流弊实有不可胜言者,所谓改造社会引导众人实属空谈。”“所请学生暑假演剧之处应不准行……并通令各校严行禁止。”(9) 话剧演出是这一时期青年学生宣传新思想的重要方式。省立第一中学演剧团发起于五四时期,每每演出新剧,必成精品,省立第一中学演剧团的暑期演出也是备受春城青年学生期待的文化盛事。这时的马克昌刚刚来到昆明,省立第一中学演剧团演出这样的新鲜事,他一定是要“凑热闹”的。因为当局的反对,剧目没有如期开演,而且再也不能上演其他新剧,想必他一定十分失望。
1922年年初,唐继尧率部反攻昆明,顾品珍战死。4月8日,唐继尧被云南省议会推举为省长,重掌云南大权。重获大权的唐继尧,对外拥兵自重,在“废督裁兵”的大背景下公然扩军,增强实力,不断挑起云南与黔、桂之间的摩擦和战争,对内则假意推动民众自治,实则专断横行。连年挑起战争消耗了大量财税收入,教师欠薪讨薪现象频发,有的学校教师不得不身兼数校的教职才能勉强维持生活,也正因为这样,马克昌才能有幸得到楚图南、陈小航等人的教导。
社会的动荡并没有阻挡马克昌前进的脚步,反而使他看待政治、看待社会、看待世界的目光更加通透和深邃:云南之外,仍有实现国家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的希望。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陆军军官学校,打造革命军队,这一系列的变革都令地处内陆地区的马克昌耳目一新,心驰神往。
彼时,唐继尧仍在云南推行高压和愚民政策,采取特务警察政策,人民言论受到种种限制,昆明的重要社交场所茶馆、酒馆内贴满了“奉告诸君,勿谈国事”的警告。邮电机关检查外来书报,新思潮书刊被视为禁书。然而,国共合作带来的国民革命的滚滚洪流不可阻挡,云南的青年学生开始行动起来了。1924年冬,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图书管理员李国柱,秘密发动该校青年进步学生,以“唤醒云南青年”为宗旨,组织云南青年努力会。接着,青年努力会在省立一师、女子中学、高等师范及其附中、成德中学的进步学生和开智印刷公司的进步青年工人中发展了秘密会员。云南青年努力会实质上是个革命组织,对外则宣称是青年学生组织的学术团体。青年努力会初成立时,只有10余人,经过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实践,迅速发展壮大,团结了一大批革命青年。马克昌在成德中学的同学黄明俊、施平也加入了青年努力会。
青年努力会的创建人李国柱
参加青年努力会的革命青年,在李国柱的领导、宣传、训练之下,大多数已经意识到读死书不问国事是军阀唐继尧的愚民政策。国共合作之后,国民党方面学习中共的经验,注意发动青年学生从事革命活动,国民党高层积极行动起来,“主张青年学生应参加革命的政治活动,读死书是没有用的。其他各种革命读物,亦有努力会暗中传播,青年在黑暗中发现了曙光”(10) 。
云南青年努力会成立之时,正是马克昌就读成德中学的最后一年,在学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马克昌也没有放弃对时局的观察。作为一个关心社会疾苦的年轻人,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身边同学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这样的热情不是青年人的一腔热血、一拥而上,而是理性的、有组织的。马克昌很喜欢同学们这样意气风发的样子。到底同学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才使得他们有这样的改变,以这种方式参与政治能实现“把不公平变成公平,成为大家一样有饭吃,有衣穿,一起过好日子”的社会理想吗?
在马克昌升学之际,一个震惊全国的大事件发生了。1925年5月14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为抗议资方无理开除工人再度罢工,日本资本家打死工人顾正红,打伤10余名工人,激起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的强烈不满。5月30日,学生和群众数千余人在游行中遭英国巡捕开枪射击,当场被打死4人,重伤30人。租界当局调集军队,宣布戒严,封闭上海各大学校。这就是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全国震动,各大城市学生先后组织起来进行罢课示威活动。此后,又相继发生帝国主义在华制造的汉口惨案、沙基惨案。
在昆明,青年学生首先行动起来。在云南青年努力会的策划之下,中等以上各学校联合组织“云南学生沪潮后援会”。7月1日,包括东陆大学、高等师范、法政学校、省立师范、省立中学、女子中学及马克昌母校成德中学在内的13所大中学校学生走上街头,游行演讲,他们“以三人为一组,执旗上书‘抵制英日货’‘打倒帝国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头可移,此志不可移’等字样。各通衢地点,均有学生讲演,并沿途散发传单”(11) 。李国柱等人也走上街头发表演讲,要求取消帝国主义特权。在《云南学生沪潮后援会宣言》中,学生们也有理性的思考,他们这样写道:“我们应当知道,我们不应搞效学外国人的野蛮举动,我们现在唯一的补救方法,只有勉励自己,痛改以往的劣败痕迹,努力创造未来的幸福。尤其莫疏忽的,是大家要乘此团结起来共同负责,共同商量办法,一方面为上海工人和学生团体的后援,一方面助外交的声势。”(12) 时值昆明的盛夏,烈日炎炎,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不减,游行、演讲、散发传单甚至排演话剧,为支援工人同胞出一份力。马克昌身处在这样的爱国学生运动的洪流中,既兴奋又激动,也跟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举起横幅、旗帜,散发传单,为上海工人筹款。
学生们的爱国运动引发了昆明各界的爱国热情。7月5日,云南省议会、三迤总会、省教育会、商会、农会、报界公会等,及中等以上男女各校学生、小学校教职员,在昆明忠烈祠召开援助沪案联合会成立大会。各界人士纷纷登台演讲,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经济援助上海罢工的工人”“普及教育”“振兴实业”等多项主张。此后,昆明还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抵制英、日货行动,其影响延续数年。
五卅惨案是在云南学生界炸响的一声惊雷:“云南学生在五卅以前,多是埋头读书,不问世事的,但资本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封建军阀——剥削压迫之无微不至,及革命潮流高涨,日促我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及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声——五卅——霹雳以后,遂把云南少数的觉悟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而认清出路的同学冲醒了,而走上民族革命的道路。”(13) 云南的大中学生们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沪潮后援会”后改组为云南省学生联合会,继续组织云南学生进行反帝爱国运动。马克昌和他的同学们是这场爱国运动的主力,在青年努力会等学生组织的推动下,被帝国主义压迫的苦闷、对军阀统治的不满、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迷茫,都在这场运动中被尽情宣泄了出来。
在这场爱国运动中,云南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令人赞叹,青年努力会也在这次运动中发展壮大,不但在各个学校发展了会员,还与昆明以外其他地方如昭通、曲靖有了组织上的联系。1925年8月,全国学联派云南籍学生、上海学联主任委员、共产党员张永和等人回昆明宣传五卅惨案真相,联络进步学生,得到青年努力会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在张永和的启发和帮助下,李国柱等青年努力会的进步成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张永和先后介绍李国柱、吴澄、陈祖武等人加入共青团。9月,团中央批准在云南建立共青团特别支部。1926年2月,李国柱转为中共党员,成为在云南省内入党的第一位党员。共青团云南地方组织的建立,使云南青年努力会由一个进步青年组织逐步发展成为共青团的外围组织。云南进步青年学生的思想,正在悄然发生质变。
在云南昆明声势浩大的“沪潮”后援活动中,马克昌作为亲历者,作为走上街头呐喊的青年学生,深悟国家已是风雨飘摇,有组织的爱国行动才更加有力量。此时的马克昌19岁,中学毕业,已经有了小家庭,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都已经是一个正当年的为国出力的年轻人,摆在他面前的前途问题、道路问题已经非常迫切。一切准备就绪,大革命的风暴已经到来。上海,这个位于革命风暴中心的城市也第一次进入了马克昌的视野,令他心向往之。
(1) 张维著,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民主先驱 楚图南》,第3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2) 杨逸娴:《杨文波传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第433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3) 雷溅波:《忆陈小航(罗稷南)老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昆明市盘龙区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第97页,1987。
(4) 辛锋、王思懿:《出版家——黄洛峰》,第1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5) 杨贤江:《杨贤江全集·第四卷》,第714—715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6) 雨花台烈士陵园馆藏档案:《马克昌遗孀向自芳的回忆》。
(7) 雨花台烈士陵园馆藏档案:《马克昌遗孀向自芳的回忆》。
(8) 雨花台烈士陵园馆藏档案:《马克昌遗孀向自芳的回忆》。
(9) 云南近代史编写组:《云南近代史》,第35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45页,1981。
(11) 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长编》卷九(近代之四),第240页,1983。
(12) 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市志长编》卷九(近代之四),第241页,1983。
(13) 《一年来云南学生之概况》,《云南学生》第4期(1927年10月15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