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和异名
当春蝉传来几声轻快的调子,人们便会不知不觉地有一种飘飘然的春感。即使不曾看到花开蝶舞,黑胡蝉从绿叶茂密的枝头,传播它煎炸似的声音,我真仿佛自己也在油锅中煎炸,它不但来报告夏季已到,而且要用这种单纯尖高的调子,凭空增加多少炎热啊。听到如泣如诉的秋蝉歌声,往往要起一种凄清寂寞之感。如果是诗人的话,便会写出“悲秋”“秋感”的诗歌来。所以昆虫世界里,即使有许多出色的歌手和琴师,但能够从春到秋,轮流地用各种相应的声调,使人们凭着听觉,便知道时令更迭的,除蝉之外,恐怕找不到吧。
《埤雅》上说:“……谓其变蜕而禅,故曰蝉。”这是它得到这样一个名字的原因。日本人叫它“背见”,因为两颗高高突起的大复眼,使它能够看到自己的背脊。当晚春四月,蜜蜂正嗡嗡地在花丛中忙碌时,春蝉便悠闲地在枝头开始唱歌了,接着而来,临风高歌的,是蟪蛄、黑胡蝉、茅蜩,到夏去秋来,更有多情寒蝉,低唱别曲,作最后的点缀。现在就按着它们出台演奏的节目单,来个别地介绍一下。
黑日宁蝉(Yezoterpnosia vacua),常被叫作春蝉,又名䗿母。《事物绀珠》上说:“母似螓而细,二月鸣。”其实它要到四、五月里才出现。体长27毫米,翅展67毫米,黑色而有金毛。腹部短小,灰白色,基部暗褐色。不常见,只在山中松林里,“其——滑,其——滑”这样起劲地鸣叫。
蟪蛄(Platypleura kaempferi)的别名最多。《方言》记录:“齐谓之螇螰,楚谓之蟪蛄,或谓之蛉蛄,秦谓之蛥蚗,自关而东谓之虭蟧,或谓之蝭蟧或谓之蜓蚞。”更因为它是初夏才鸣,又名“夏蝉”,体形也较小,长约23毫米,翅展70毫米左右,体阔而扁,呈黄绿色,上有黑纹,前翅有不透明的黑褐斑。七、八月里,从早到晚,不绝地在森林中,用“尼——尼——”或“西——西——”的清越声调歌唱。

黑胡蝉(Graptopsoltria nigrofuscata)是最普通的一种蝉,古书上多称蜩,通俗就叫作知了。体长36毫米,前翅张开有一百多毫米。身体肥厚,现黑色,胸部略带点褐色,肚子上面还有一层白粉盖着。两只大复眼中间,有红宝石似的三点单眼,在发光。翅是褐色,前翅的脉现绿色,而沿着翅脉的两边,带些黑色,看去恰像树皮。在七、八、九三月内,常常到人家附近,用“其——其——”这般单调而高亮的声音,从清早直叫到日落西山。

螗蝉(Tanna japonensis),也叫日本暮蝉、茅蜩。身躯较小,雄长37毫米,雌长27毫米,体黄褐色,上有绿纹,腹瓣小,是带绿的黄白色。从七月到九月出现,每天早上或傍晚,常常唱着“加那加那——加那加那——”这样简单的曲调。同时期出现而又常常合奏的,还有一种斑透翅蝉(Hyalessa maculaticollis)。

松寒蝉(Meimuna opalifera)有寒蝉、秋蝉等别名。体长27毫米,翅展79毫米,体细长而黑,头、胸部有黄绿纹。到了秋天,它就在人家附近用哀婉凄清的歌调,来致惜别之歌,所以古人常用什么“寒蝉泣”的句子。据《埤雅》上说,寒蝉本来是哑的,得了寒露冷,方才能鸣。这就是“噤若寒蝉”这成语的根据,因此它又得了一个哑蝉的称呼。
此外,还有美国的十七年蝉,以及产在南洋苏门答腊,前翅张开有200毫米以上,算全世界蝉类中最大的帝王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