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歌
我们试看临风高歌的蝉,只有一根针一般的口器。这种口器不用说唱歌,连咀嚼都不成功。那么,它终究用什么发出这样嘹亮的声调呢?《淮南子》上也说:“蝉无口而鸣。”这无口而鸣,在古代认为是一件奇事。但《真珠船》记载:“余睹蝉两胁下有孔,实能振迅作声,谓以翼鸣,非也。”可见那时已经发现它的发声器所在处了。
雄蝉的胸部下面,紧贴后肢,有两块半圆形的板,这叫作腹瓣。我们试把这腹瓣揭起,左右有两个大大的空窝。窝的前面,有淡黄色的膜遮住,后面有肥皂泡似的呈虹色的膜,这叫镜膜。腹瓣、褶膜、镜膜,有人把它们当作蝉的发声器。

可是,你就是用铗将腹瓣取去,扯破了褶膜,割开了镜膜,蝉还是依旧唱个不歇,只不过调子变了,音声没从前那样响亮了。其实左右空窝是不发声的共鸣器,前后膜的振动,使音声更响,腹瓣或多或少地半开,使音声变化罢了。真的发声器还在别处。
粗心的人,要想发现蝉的发声器,倒是相当困难的。左右空窝的外侧,腹背接合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孔,用平的腹瓣盖着,里面是比左右空窝更深,但有十分狭窄的一条隧道,这叫鼓室。后翅着生处的后面,有卵色而低低的隆起,就是这鼓室的外壁。如果把它揭去,那么便能看到发音的鼓膜了。这是白色卵形,向外突起的干燥的小膜,从这端到那端,有三条翅脉束通过,使膜有弹力,而且在两边又镶上了硬框。这突起的膜,被向里面拉去时,就变形而凹下,此后由有弹力的翅脉作用,急激地突出还原。这样一凹一凸,便发出“格格”的声音。

我们在幼年时代,曾经玩过一种名叫“乒乓”的游戏。这不是乒乓球,是用极薄极薄的玻璃制成的底部微微凸起的瓶子,衔在嘴里一吸,瓶底便一凹,接着又因玻璃的弹力作用,向外凸出。一凹一凸,便发出“乒乓”的声响。蝉类鼓膜因一凹一凸而发声的理由,完全和“乒乓”一般。不过“乒乓”因人们的吸气而凹下,蝉类的鼓膜,又是什么东西在拉扯呢?这是应该研究的问题。
我们再看这空窝,把前面淡黄色的膜切破,就可看到苍白色、呈V字形的两根粗肌肉柱,尖端附在腹面中线的内侧,这就是发音肌。两根都呈空心的截筒形,再从截口放出短的细纽,名腱突起,附在鼓膜上。由这两根肌肉柱的一收一放,鼓膜跟着凹凸振动,便发出声音,再因空窝的共鸣作用,镜膜、褶膜的帮助,腹瓣的开合,才变成嘹亮抑扬的歌调。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它是“高叫的聋子”。的确,蝉的声调很高,因为它有这样一架完美的发声器,但是它并不聋,主要通过鼓膜听器和神经系统对声波信号进行接收和解析。
不过鸣的全是雄蝉,雌蝉是不会叫的。所以希腊时代有两句传诵一时的名句:“幸运的蝉啊!你有哑巴的妻子。”
各种的蝉,都按着各自的曲谱,抑扬高低地歌唱,这是谁都知道的。当听到蝉声时,不妨猜猜是谁在歌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