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间的战斗
蚁类的战斗性,常因种类、离巢距离而有强弱。像斗士悍蚁(又称武士蚁),即使在千百成群的敌阵中也毫不畏惧,又像Formicoxenus属的蚁、切叶蚁,连保护自身、防御巢穴的战斗能力都没有。蚁巢中蚁的数量越多,蚁的冒险心、攻击心越炽盛。小蚁刚开始造巢时,胆子很小,即使塞住了巢,也多躲着不敢争斗。蚁离巢渐远,勇气越丧失,要是在自己巢口遇到同伴,就又立刻壮起胆来。
战斗也分防御和攻击两种。像拖着身子迅速逃走、缩着脚装死、将巢移到远处、用土块等堵塞巢口等,都是弱蚁在防御时应用的兵法。至于巢口设置守卫,用上颚防御,像红褐林蚁在傍晚用木片堵塞巢口,早晨移开,那更是防患未然了。
勇敢而嗜斗的蚁,多采取攻击战略。它们巢穴大,蚁多势众,战斗的目的是要通过破坏的行动来扩张领土,有时是为了争夺有蚜虫栖息的牧场。

它们的战斗,也和人类社会一样,不能照着预期而成功。有时双雄相遇,旗鼓相当,大家杀得人困马乏时,虽胜负未定,也会突然停战。它们的讲和条件,好像是说定将来双方不得再侵略领土。但记忆常会跟着时间的流逝而淡下去,于是,第二年再来一次大厮杀。
同种间也好战斗的,是红褐林蚁,它们双方的战法,也一模一样,而且常发生在两巢相近的时候。现在把弗雷尔所观察到的,大略地记述在下面:
这里有同属于山中红褐林蚁的甲、乙、丙三巢。甲巢的住民,比乙、丙两巢少。乙巢在甲巢的左方,相离一米,丙巢在甲巢的右方,相离三米。它们都还没有孩子和蛹。早晨八点钟左右,乙蚁向阳取暖,并无任何异状。甲蚁也开了巢口,到乙蚁这儿来。可是,误走入甲蚁群中的乙蚁,立刻被捕,受毒液的注射,最后被杀死。还不到半点钟,像有什么警钟似的,乙蚁逐渐兴奋起来,有些工蚁向甲巢门口窥探一下,立刻回来,大概是警戒同伴。一方面,甲巢的蚁,本在和平地晒太阳,也立刻开始准备,在附近草原上,布起战阵。
起初虽是前锋小接触,但乙蚁的确像是被激怒了一般,都有奋身赴战的态度。它们组成密接纵队,开拔到巢的左侧,帮助同伴,捉住敌人拉到阵后去屠杀。这时,甲蚁的战阵也完全布好。从八点半到九点半,阵地不变。甲巢逐渐增添援兵,战斗越发起劲。甲巢蚁虽少,采取防御战法,但决不退却。
单行的前卫,由三只至七只蚁组成。它们都贴地伏着,努力将敌人向自己阵地拉去。同时,工蚁也弯曲着尾尖,发射毒汁,来拦住敌人的攻击。战事方酣时,竟有蚁咬住自己的同伴,误认作敌人。后来通过触角认清是同伴,方才不发射毒汁而释放。一入混战状况,就有种种事故发生,这些都是由认识不足而起。这时,无非是双方被拉到敌阵,遭屠杀罢了。红褐林蚁的工蚁有多态现象,即存在体形大小不同的工蚁。小工蚁若碰到大工蚁,吃它上颚一击,立刻头破胸穿。它们逐渐把连锁状的阵形向前移进,为征服乙蚁而奋斗。这时,甲蚁捕获的俘虏虽不多,但留在巢里的蚁群倒很平静,好像不知道外面已起了变故。一过九点半,乙蚁勇敢地反攻,冲破甲蚁的前卫,逼它们退到离巢只有半分米光景的地方。这里有枯叶、小枝,可作为堡垒,守住最后的阵线。这时,甲巢中起一种悲哀的动摇,因为敌军已临城下。巢边的工蚁,张着上颚,把触角摇几摇,左右前后乱窜,好像它们要弃巢而逃似的。可是,正在这危急万分的当儿,它们的大工蚁像听到什么警钟似的,从各房涌出来,有决不使领地寸尺让人的气概。它们延长前阵的两翼,对乙蚁做侧面攻击。乙蚁虽已捉得几百俘虏,但总不能冲开甲蚁的后阵。战事愈酣,领土的一部分,已被蚁的连锁队掩住,呈混战状态。
到十点半左右,在枯叶小枝前面的乙蚁看去已经支持不住。它们不得已抛弃以前占领的场面,缩短防线,而退却了。甲蚁不管乙蚁的反抗,乘胜追击。到十二点左右,甲蚁终于冲到了乙蚁的大本营。这时乙蚁起纷乱状态,向周围牧场间东奔西窜地乱逃。换一句话说,甲蚁已征服了乙蚁,战斗已告结束。甲蚁中止追击,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丙蚁也在草荫下布好战阵了。
甲蚁乘胜再向丙蚁挑战。丙蚁没有援兵,甲蚁已战得十分疲劳,所以甲蚁只取守势,并不进攻,而丙蚁已开始退却。到下午三点钟左右,它们已有逃避的行动表现出来。这次战斗,终因战士的缺乏而草草终结。
两天之后,弗雷尔将一群甲蚁放在丙蚁临时巢的近旁,让它们去包围。甲蚁就把丙蚁从巢中拖出,杀死大半。这剩下的小群丙蚁,也同乙蚁一样逃避,到某处再筑小巢,在内居住。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蚁常要乘胜追击,对半死不活的敌人都不肯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