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和种类
在我国,螳螂的别名,除螳蜋、蟷蠰(nánɡ)等外,倒很有几个有趣的。因为它昂首奋臂,颈长身轻,行走迅速,有马的姿态,所以叫作天马;又因它两臂如斧,当辙不避,叫作斧虫和拒斧;见它翼下红翅,和裙裳一般,又取了一个阴性的名字,叫作织绢娘。
欧洲方面,有一个带宗教意味的名字。因见它两臂常常缩在胸前,同祈祷一般,德语是gottesanbeterin,法语是mante,英语是mantis,都是从希腊语μάντις(预言者)衍生出来的,意思就是拜神者。美国有rearhorse这样一个俗名,意义是竖立的马,也是从它的姿势而来的。日本叫作镰切,因它伸臂捕虫时,恰像用镰刀切物。
螳螂的种类也相当多,现在把几种普通的螳螂,介绍一下。
狭翅大刀螳(Tenodera angustipennis)体长八九十毫米,是比较大的一种。全身绿色或黄褐色。前胸颇长,两侧有锯齿,背面有纵走的隆起。前翅比腹部更长翅,翅很细密,简直同绫一般,前缘现黄色。后翅半透明,横脉的一部分现褐色。前肢的基节,是黄橙色,跗节的内侧,有黑褐色的纹理。

枯叶大刀螳(Tenodera aridifolia)体形比狭翅大刀螳小些,长七八十毫米。全身绿色或黄褐色。前胸细长,背上有纵走隆起,但并不高。前翅盖到尾端,还略有剩余,横脉细,前缘阔,现黄白色。后翅淡褐色呈半透明,有一部分横脉,很明显,现浓褐色。
我国最常见的螳螂应属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此外像体形较小的棕静螳(Statilia maculata)、有着宽而短的腹部的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也是常常可以遇到的。最特别的是,产在东南亚的冕花螳,胸节的两侧和前肢的腿节,各有美丽颜色的薄膜张着。错认作花朵而飞来的蝶、蛾、蝇、蜂等,常被这螳螂捉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