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建危机
在春秋初期,一些国家纷纷进行了领土扩张,但战场上的成功马上带来了一个怎么对扩大了的领地实行管理的问题。因此,在春秋早期,我们看到了两个并存的趋势。其一是在占领的土地上实行郡县制。这些早期郡县制的建立为今后在法家思想主导下的国家改革提供了基础。其二是把土地分封给亲属或军功贵族。对于这后一种过程,与周朝的分封相对应史家把它称为“二级封建化”[5]。
在春秋时期,虽然官僚化与封建化两大趋势并存,封建化趋势显然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在“二级封建化”现象出现的早期,各国公室对分封贵族尚有约束力,新封贵族也尚且服从公室的控制与调动,因此,“二级封建化”曾对许多国家的发展与扩张起过积极作用。但是不管各国的“二级封建化”过程如何不同,“二级封建化”发达的国家最后均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封建贵族势力日益变得强大,而他们与公室的血缘或感情纽带却随着代际交替变得越来越疏远。这些关系变化,势必导致公室与贵族之间的冲突与争斗。但由于贵族们不但占有大量领地,而且还掌握着很大的对军队的控制权,因此,在公室与贵族之间的互相争斗中,公室往往败北。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前后,也就是在“二级封建化”发生了约一百年后,在晋国与一些中原大国中,公室地位变得日益减弱,而由之而来的冲突却日益增强。在晋国,自从赵穿谋杀了晋灵公后,贵族与公室之间及贵族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到晋平公时,晋国政治已几乎完全掌握在互斗中幸存下来的六卿手中。在鲁国,自文公后,政治基本上被三桓所把持,发展到公元前562年,三桓甚至三分公室,即瓜分了公室的军队。在齐国,自从齐惠公去世后,权力也日益地向国、高、田等贵族势力倾斜。这种权力倾斜甚至导致了在公元前553—前481年之间齐国的先后五位公侯竟有四位被贵族势力杀害。笔者把这种由君主与贵族之间或贵族与贵族之间争斗而不断加深的政治危机称之为封建危机。
在产生了封建危机的国家中,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越大,其封建危机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其中原因很简单,国土越大,封建贵族的领土与势力也可能越大。此外,国土越大,能争夺的余地越大,随之封建贵族的野心也可能越大。因此,在众多产生了封建危机的国家之中,晋国的封建危机来得最为剧烈。由于领土扩张后所造成的“二级封建化”是导致封建危机的主因,并且国家越大封建危机越严重,这样许多国家在封建危机加深后,领土野心便减小了。这种领土欲望的减小又反过来改变了封建危机加重后的战争的性质。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时大多数的灭国均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而不是在6世纪。例如,晋国在公元前7世纪时灭国无数,但在公元前6世纪时则灭国很少,特别是在公元前592—前531年这段时间内,晋才灭了偪阳一国[6],即使这样,晋仍把获得的土地转送给了宋[7]。